文Ⅰ佘 龙
(作者系乌当区委副书记 、区 委群 众工 作委员会书 记 责任编辑 /张 天明)
贵阳市乌当区探索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居民共同参与的“零失业生态链”,实现了更高水平创业和更加充分就业。
乌当区通过开发早餐车创业项目、购买公益性岗位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图为佘龙(右一)把早餐车号牌发放到早餐车经营者手中。(乌当区委群众工作委员会供图)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活力和就业形势已成为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是党委和政府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的重要基础。
今年3月底,乌当区启动了“乌当区创业就业春季活动”,通过举办政策宣传、政府购买岗位下沉社区、百家企业进乌当“引项目·促就业”、失地农民招聘会、创业就业项目展示会和就业导师“一对一”签约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了政府、企业、社会、居民积极参与“政社合力·创业乌当”工作。通过把握“三个关键”、解决“三个难题”、探索“三个机制”,助推区域性创业就业生态链的建立。
2012年,乌当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以来,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当前,全区围绕2014年“小康创建”活动进行集中攻坚,就业水平指数、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城乡居民收入比等多项指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更高水平的创业和更加充分的就业。
乌当区在社会管理工作中,本着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和谐的目的,与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共同探索“政社合力·创业乌当”的服务模式,建立政府支持、社会资助、企业支援、社区提供、居民参与的“零失业”推进机制,把合力体现、资源整合、机制保障作为创业就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创业和更加充分的就业。
一是合力体现。把乌当区委群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在社区共同成立的创业就业服务社作为工作平台,通过开展送培训帮提升能力、送项目帮整合资源、送资金帮创业起跑、送文化帮提振精神、送导师帮解惑释疑、送岗位帮实现梦想的“六帮六送”服务,搭建党委、政府联系和服务居民的有效平台。
二是资源整合。把组织、人社、税务、民政、农业、财政、工商、金融等部门有关创业就业的政策、资金进行有效整合,为有创业就业意愿的群众提供全程服务,帮助实现创业就业梦想。
三是机制保障。建立由区委群众工作委员会牵头,各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统筹协调机制,共同协商解决创业就业工作中部门、社区、服务社单独解决不了的事项,进一步优化创业就业环境、落实创业就业政策、提高服务质量和创业成功率。
解决好政府资源、公共服务、购买岗位下沉到社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自贵阳市实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乌当区一直努力把政府资源下沉到社区,但是一些部门还存在放不下、沉不了、不彻底的现象。为此,在开展创业就业型社区活动中,全区千方百计加以解决。
政府资源下沉到社区。对涉及创业就业的部门,通过政策、资金、人力等资源整合,向社区进行倾斜、下沉到底,要求各部门在工作中做到不与民争利、不与社区争权,真正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社区居民。
公共服务下沉到社区。通过网格化管理和服务,社区网格员开展服务到家的政策宣传和咨询、创业就业信息采集和登记。各社区分类和上报区创业就业服务社,由服务社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和帮助,真正做到只要意愿符合自身能力,就能实现100%创业就业。
购买岗位下沉到社区。根据群众的创业就业需求找结合点,通过开发早餐车创业项目、购买社区公益性岗位等措施,交由社区以竞争、居民议事会确定等方式组织实施,重点体现在剥离政府部门的资源上,把资源由政府部门独享下沉到社区,变为社区共享、居民共享。例如,在29辆早餐车的岗位开发上,把原来由区城管局统管统派的职能交给社区,由社区统一调查摸底、统一规范设置、统一确定人员、统一管理服务,既解决了区城管局人少事多管不到位的问题,又为社区服务居民提供了实物和载体,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探索社会组织参与新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可复制的创业就业生态链,这是工作的关键和核心。
探索社会组织参与新机制。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直接反映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乌当区委群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共同成立的创业就业服务社,以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为基础,避免了政府在创业就业工作中唱“独角戏”的现象,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创业就业需求。
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乌当区已出台相关扶持文件,通过政府资金的扶持,在创新社区成立了创新蔚蓝社会工作服务社,由服务社承接社区以前承担的志愿者招募及志愿活动、培育社会组织、开展社区居民活动、建设公共文化空间、服务特殊群体等工作,让社区居民享受更加专业和更加细心的服务。强化社区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行动主体,探清政府服务的边界,拓展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空间,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下沉。
探索可复制的创业就业生态链。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居民共同参与的“零失业生态链”,实现更高水平创业和更加充分的就业,是开展创业型社区建设活动的最终目标。在外循环上,注重创业文化环境、教育环境、政策环境、融资环境、服务环境的优化。在内循环上,注重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的制度设计,开展以季为单位的创业就业宣传和指导服务,及时更新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用工需求,引导群众自主创业和自主择业,通过政府不断开发创业项目和购买岗位,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创业就业工作中去。
创业型社区建设从运行情况来看,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创业就业的网格化格局初步形成;社区就业创业意向人员依托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意识更为强烈;政府公共资源下沉社区,推动创业就业的氛围更加浓厚。乌当区将继续通过选塑创业就业成功典型,建立完善创业就业长效机制,探索创业就业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进一步确立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全区营造创业就业的“正能量”,让老百姓在主动参与创业就业的大环境中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