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以苏科版“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为例

2013-08-17 12:50:04邹伟忠
物理通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牛顿小车物体

邹伟忠

(无锡市梅里中学 江苏 无锡 214112)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自我构建的.主动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参与.涉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教学对话,主要是指学生基于原本生活经验及学习基础,在主体交互中,情感、思维和行为自觉地融入教学活动,实现认识和情感的全面发展;参与不应该是被动的,被给予的,被要求的,或受条件驱使的,而应该是参与者主动发起的,自愿的、平等互助的行为.二是主动学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和同伴的互助下自主选择,以认知发展为中心,主动地构建关于现实知识的过程,并达成相关课程的学习目标.

结合我校“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生主动参与式学习方式的生本研究”,我们进行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想以此作为突破口,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推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使物理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2.1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心动”

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学习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是理解知识、加工知识、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习主题,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和对问题的探究,还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资源,不断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认知,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时,可以以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案例1:“牛顿第一定律”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

师:多媒体展示如图1,请同学们完成图中的填空.

图1

生甲:如果我们不去推原来静止的小车,它就不会运动;小车运动后,如果不继续推它,它就会停下来.这说明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

生乙:风吹树摇,风停树静.如果没有风吹,树就处于静止状态.这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师:推车车动,不推不动;风吹树摇,风停树静.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给我们这样一个直觉,只有施加了力,物体才能运动,要使物体持续运动,只有持续施加力.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根据生活、生产经验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教师演示:取一辆小车,车轮朝上,在讲台上推着前进,突然松手.)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松手后,小车会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师:松手后,没有推力小车怎么会继续向前运动呢?

学生开始议论.

(教师演示:同一辆小车,车轮朝下,在讲台上推着前进,突然松手.

现象:松手后,小车继续向前滑行一段更远的距离.)

师:比较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生:同一辆小车,车轮朝下时,小车继续向前滑行的距离比车轮朝上时滑行得远.

师:想想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所受摩擦阻力不同.

师: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阻力,会怎样运动呢?

说明: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心动”.同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欲望,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2.2 猜想与假设让学生“脑动”

猜想与假设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猜想与假设活动是学生思维活动从具体经验向抽象思维的跨越,是对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加工应用.

案例2:“牛顿第一定律”猜想与假设的教学设计

师:下面我们一起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请大家猜一猜,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不同,那么,物体运动的路程会有怎样的变化.并说出你的理由.

生: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路程越远.比如,刚才的演示实验中,同一辆小车,车轮朝下时摩擦力比车轮朝上时小,小车滑行就远.

师:很好.那么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阻力,会怎样运动呢?

生:一直运动下去.

说明:让学生猜想时,不能只简单地说“远”或“近”,还应该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通过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真正做到“脑动”,防止学生猜想的随意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实验探究让学生“脑动手动”

在物理课程中,实验和科学探究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可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让学生“脑动、手动”提高实验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认识尊重客观数据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案例3:“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探究的教学设计

(1)设计实验

实验前,请学生观察课本第65页图9-4和第66页做一做,并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强调木板处于水平?

2)每次实验都需物体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其目的是什么?

3)让同一小车在3种不同材料的表面上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4)实验中通过比较什么来比较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生答:(略)

(2)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比较每次小车停下的位置,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课本第66页表格内.

学生实验:(略)

(3)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1)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2)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3)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受到的阻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4)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如何变化?

5)根据上面的实验进行推理,若没有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学生答:(略)

生(归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可知,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路程越长.设想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阻力的作用,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师:非常好.其实我们做的实验,伽利略就做过,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事实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虽然世界上没有真正不受力的物体,但大量的事实可以验证这一定律是正确的.牛顿第一定律还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说明:本活动将原来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力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

2.4 评估交流 让学生“口动”

评估交流是科学探究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评估交流中,通过话语沟通、倾听、反思,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并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在评估交流中,不仅能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吸取经验教训,还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培养团队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在相互启发和交流中实现共同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案例4:“牛顿第一定律”评估交流的教学设计

师:接下来我们将要进行评估,请小组先讨论,再选一个同学说一说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是怎么克服的.也可说一说在实验过程中哪儿做得比较精彩.

学生答:(略)

说明:经过组内充分讨论和交换意见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根据本组实验的过程发表见解和看法,教师作为聆听者和平等者中的首席,待每组学生代表发表意见后,让全班同学相互质疑、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表述,鼓励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把不全面或欠科学的认识统一到正确的结论上来.

2.5 课堂小结 让学生“情动”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成功设计好课堂小结,既可以冶情励志、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又可以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既可以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承上启下,为新课作铺垫,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本节课可通过介绍物理学史,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情动”.

案例5:“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小结的教学设计

师:我们研究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得到了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研究其实持续了两千多年,亚里士多德是这一命题的“提出者”,伽利略是这一问题的“破解者”,牛顿是这一问题的“归纳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物理学.

说明: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回顾了物理学史,让学生感悟到科学探究的曲折和艰辛,并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总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物理课堂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学理念,课上应让学生“心动、脑动、手动、口动、情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使物理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牛顿小车物体
大车拉小车
快乐语文(2020年36期)2021-01-14 01:10:32
自制小车来比赛
科学大众(2020年17期)2020-10-27 02:49:02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牛顿忘食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刘老师想开小车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18
两轮自平衡小车的设计与实现
电子制作(2018年8期)2018-06-26 06:43:02
风中的牛顿
失信的牛顿
勇于探索的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