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2013-08-16 06:19:20
时代金融 2013年5期
关键词:贵州省公共服务供给

蒋 琳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4)

一、引言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央将“三农”问题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对西部地区不断加大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西部农村逐步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但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广大农村面临着公共需求快速增长和公共服务供给匮乏的突出矛盾。尤其像贵州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严重制约了公共财政的供给力度,许多地区不仅存在物质性、精神性贫困,而且存在着基础设施和基本生存发展条件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性贫困”,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低下已成为制约贵州省农业进步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侧重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进行研究。如刘义勇等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实证分析》中通过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消费支出结构为函数模型,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其二,针对不同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进行研究。李朝英、王海卫在《完善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对策建议》中主张通过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以及慈善援助等途径实现供给机制创新。于慎澄等在《山东省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现状与路径》中指出山东省政府应以建设新农村为发展契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付志宇、郑武权针对贵州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别从解决体制因素及供给渠道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

从文献梳理来看,关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展开,而贵州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且现有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本文拟通过定量分析、实证研究对贵州农村公共服务现状、供给效率进行考察并提出政策建议。

三、贵州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目前贵州省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以政府为主,因此,对贵州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研究,其实质是分析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为此,首先我们可以从消费的角度来衡量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供给实质涵盖“生产-分配-交换”环节)。其次,从消费的角度来考察贵州省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状况均衡”,也就是衡量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程度。人们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消费需求不仅包括公共产品,而且也包含私人产品。再者,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其消费需求,同时农民的收入是递增且富有弹性的。

依据以上思路,本文建立的模型为:

其中,a 代表贵州省第n 种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Y 代表贵州省农村地区第m 年的纯收入,c 代表该省第n 种消费支出的自发性消费,X 代表该省农村居民第m 年第n 种消费的支出。

为了消除非线性相关对回归分析模型的影响,将该公式两边分别取对数,模型(1)变型为:

(二)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6-2011 年《贵州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来进行分析。其中农村居民的收入以贵州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来衡量;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由食品支出、居住支出、衣着支出、医疗保健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以及其他商品服务支出八大部分构成。在这里,我们将医疗保健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这三类支出近似的视为公共服务较强的公共产品支出;而将其余的部分作为私人服务较强的支出。

(三)实证分析及结论

依据模型(2),利用Eview3.0 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

表1 贵州省农民纯收入与农民消费支出的回归方程参数

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可绝系数R 除了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和其他商品支出外其余的都拟合较好。回归的标准差都比较小,D.W 值也在变动范围内,估计参数在显著性水平5%(t(13)=2.160)上显著。a 是需求弹性,表示农民收入每变动1%时,农村对消费需求变动的百分比。表中交通和通讯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居住支出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的弹性都大于1,即富有弹性;而食品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衣着支出和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支出都小于1,即缺乏弹性。这说明了农民在收入增加时,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明显要高于私人服务提供的需求。此外,贵州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最缺少的仍然是交通和通讯,需求弹性为2.534082,而供给最充足的是食品支出,需求弹性为0.560954,这意味着贵州省对公共服务的供给是短缺的;C 是自发性消费,也即是说当农民在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仍然必须消费的支出。表中只有食品支出为正值,其余的消费支出项目均为负值。这说明了当农民纯收入为0 时,他们首先消费的是私人提供的产品供给,只有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公共服务方面的产品进行消费。总体来看,贵州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效率低下。

四、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原因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贵州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公共服务供给较为短缺,供给效率低下。究其原因,虽有历史、地缘、政策导向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公共服务资金匮乏,农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

1.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政府“自上而下”的直线供给模式,各级政府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负有公共服务供给的完全责任,而这种供给机制下政府对官员绩效评价体系的失当,在现实中造成决策者往往热衷于一些见效快的短期“硬投入”,导致农村公共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低下。贵州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要依靠政府这一单一主体,自愿和混合机制的公共服务参与缺乏,民营化发展滞后。这种“单主体”的供给模式在贵州经济发展滞后、全省贫困面较大的背景下,势必造成公共服务供给资金严重短缺,许多农村公共服务项目无法落实到位,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

2.农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农村公共服务的受益主体主要是农民,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建立优劣直接影响公共服务供给成效。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供给决策程序,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由政府以行政指令的形式下达到基层。尤其像贵州这样的山区,农民居住偏远分散,农民难以达成有效的集中意愿,这一方面造成政府提供给农民并不需要的公共服务产品,形成供给与需求的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农民虽有自身需求,但由于农民有效的参与机制的缺失往往导致基层政府和农民缺乏对公共服务产品进行选择的权力,从而造成公共服务资源的浪费和供需不均衡。

(二)政策建议

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供给协调机制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其一,省政府应以法律形式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范围,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其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各级政府应逐步增加公共服务支出比例,特别是要加大省级财政在农村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支撑力度,通过直接补助资金等方式,引导农民积极通过自主参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带动和引导作用。其三、依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选择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贵州省可根据88 县(市)经济发展程度排序分层,有重点、分步骤合理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进而选择有效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其次,努力构建以政府代理为主体,市场、自愿和混合供给为辅助的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共同建设美好贵州。

2.建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上下结合”的双向表达机制

首先,鉴于贵州农村大多位于偏远落后地区,农民居住分散,加之农民整体素质较差,为提高参与的有效性,降低双方的协调成本,可考虑由村委会推举优秀村民代表参与方式,克服公共需求中消费者的偏好难以精确界定的困难,同时,通过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建立农民需求反馈制度,了解农民在公共服务上的需求。其次,建立和完善政府对需求表达的对接、识别机制。要进一步改革现有贵州省农村干部的选举制度。真正实现村干部由农民自主选举,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积极作用。再者,建立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机制,运用农民满意度测评确定公共服务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效果,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基层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3.构建多渠道的供给筹资体系

为扩大公共服务资金供给总量,贵州省政府应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模式,采取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引导、筹资社会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其一,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支出责任。其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其三,利用财税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对投资于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企业、组织,提供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政府与市场的融合,实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同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

[1]靳永翥.公共服务提供机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刘文勇、吴显亮、乔春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05).

[3]付志宇.农村公共服务问题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农村经济,2007(10).

猜你喜欢
贵州省公共服务供给
贵州省种公牛站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