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力骏
城市更新的工作对象是城市中已经建成,同时又存在发展障碍的区域。城市更新的出发点是为了提升一定地区的发展活力,但在粗放的发展模式中,用“旧城改造”的名义推倒一切,再根据规划师、发展商或者长官的意愿重新建设。尽管这样的发展也可能获得物质上的改善,但是地区的特色却在这样的发展中湮灭。
不同于简单的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已不能再停留于物质环境改善与审美的角度。现代城市更新追求的是全面的城市功能和活力再生[1]。实际上,由于城市更新对象往往处于城市核心区域,城市政府一旦决心进行更新,期望的就不仅仅是功能和活力再生这样的基本要求,还需要能提升城市竞争力以谋求更高的竞争能级。2002年,大伦敦市长利文斯顿公布了“伦敦重建计划”,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包括新建几十座摩天大楼、在泰晤士河上新造桥梁、横越伦敦的铁路干线等。新计划的实施,将创造60万个就业机会,使未来的伦敦更年轻化、多元化和充满生气。然而伦敦市民却担心这一方案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破坏,而其正是伦敦市民引以为豪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伦敦的文化底蕴也是这个创意城市的源泉之一。在2008年市长更换后,规划也随之进行调整。
在制造业为主的时代,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区位、宏观发展政策、产业竞争力、治理水平、市场环境、居民素质等,文化在其中的影响作用不是非常明显,人的技术能力获得更多的重视。但在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世界性城市的主导产业时,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就加上了城市创新环境、城市生活质量、居民人文素质和城市网络体系。在这些新的因素中,居民的人文素质尤为重要,城市作为一种人类居住的群落,具有的文明程度高低,拥有的社会财富多少,体现的社会价值大小,都深深地受到当地居民人文素质的影响。因此,对于城市竞争力而言,无论是进行物质方面的比较,还是进行精神方面的比较,从根本上讲都必然会受到居民人文素质的影响[2]。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提高居民的人文素质,进而优化城市创新环境。
水是城市中最富活力的元素之一。在前工业时代,水系往往是交通载体,也是人们日常交往的场所,充满诗情画意。在工业时代,水系的交通职能获得提升,同时还成为近现代工业、仓储功能的依托。尽管许多河流的重要性没有降低,但由于滨水环境和水体质量的恶化,水与日常生活逐渐疏离,另有大量河道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填没。
当城市步入后工业时期,滨水区域的生产功能不再,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滨水空间因其环境潜力和稀缺性特点再次获得重视。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直接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因此滨水区域城市更新不仅是功能和活力的再生过程,也对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世界性城市竞争能级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伦敦道克兰码头区、纽约布鲁克林的“绿点-威廉斯堡滨水区域”、悉尼达令港都是世界性城市的工业化滨水区域进行城市更新的成功案例。
滨水空间由于景观环境特点显著,相关的研究往往偏于河流生态、景观塑造、游憩活动等方面,通过水本身来发挥特色。其实滨水区域往往也是城市发展(或某一发展阶段)的启动区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其所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滨水区域特色强化,体现多样性和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更新成功与否,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历史文化遗产和滨水空间都具有公共性和稀缺性特点,尤其应当考虑对社会的贡献和长期影响。基于历史文化价值的滨水区域城市更新正可以赋予城市更新所需要的社会基础,而这正是城市功能和活力再生的重要支撑。
基于历史文化价值的滨水区域城市更新应当通过延续历史特色、合理利用遗产、增强水岸活动、塑造创意景观来充分体现价值特色,实现地区的复兴。
上海曾经是一个水乡城市,河网密集,自开埠以来,受西方近代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河道大量被填,为新式马路取代。随着城市进入深化发展阶段,河道功能发生转变,人们的生活特点也发生了变化。水系和滨水空间对于城市的意义越来越大,其在改善环境品质、提供休闲场所、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而城市生活质量正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浦江和苏州河都被赋予新的使命,大量研究和规划也围绕这两条母亲河展开。然而上海市区还存在一些次级支流河道,她们的特色和潜力尚未获得正确的评估,虹口港正是其中最具价值的一条。
在城市水系普遍消失的现状下,虹口水系仍南北贯穿整个虹口区域。前期研究认为虹口水系沿线串连各种发展资源,包括战略发展地区、重要历史建筑、大型公共绿地和潜在发展用地等,具有辐射全区的理想区位和发挥联动全局的引领作用[3]。虹口水系之精华段——虹口港两岸是虹口近代历史上最先发展的区域,如今正面临着功能和空间上的更新。
虹口港位于虹口区南部,在哈尔滨路附近汇集了俞泾浦和沙泾港两条穿越虹口区的河流,并向南注入黄浦江。近代虹口的发展与虹口港息息相关,虹口区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图1)。
图1 1940年的虹口港两岸功能
(1)开埠前(1848年以前)
在开埠之前,今虹口区地域河道纵横,村落、农田分散于河流两侧,虹口港两岸多系农田渔村,临黄浦江边为停船、晒网处,俗称徐家滩。随着居民增多,农业、手工业以及水运交通的发展而出现了集镇。嘉庆《上海县志》上已有虹口镇之名,镇中心就在里虹桥(今东汉阳路桥)东侧的虹口老街[4]。直到抗战前,此处仍商铺云集,街道两侧均为店面相对,是典型的传统集镇商业街景象。
(2)美租界形成时期(1848—1863年)
1848年,美国传教士文惠廉凭借美国势力,借口建造教堂,在虹口港西侧置地建屋,辟美侨居留地,虹口港两岸进入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徐家滩附近渐成道路,主要修筑有百老汇路(今大名路)、熙华德路(今长治路)、汉璧礼路(今汉阳路)、吴淞路等。
美租界的形成与黄浦江虹口段的岸线拥有良好的水深条件和岸线长度有直接关系,由于港口航运和近现代工业的发展,虹口港河口一带得到强力推动。沿江货栈、商铺等功能结合码头获得快速发展,给城市腹地区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虹口港西侧的大名路附近是美租界首先建设的区域,也成为美侨最初聚居的核心地带,后来也一直是虹口最繁华的核心地。
(3)公共租界时期(1863—1932年)
1863年6月,美租界正式划定。8月,英租界与美租界合并,改称英美公共租界。公共租界设立工部局负责租界的发展建设。
这一时期是虹口港两岸发展最快的时期,由于虹口公共租界实行“华洋杂居”,各国侨民与各省移民相继到来,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在虹口的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两套发展系统。一方面,由于城市道路的建设,城市功能向东部和北部扇形拓展,沿主要道路形成了以近代城市商业、金融、公共设施等为主的城市风貌。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以港口、码头为发端,循河流发展。早期以沿黄浦江东西向拓展为主,后逐渐沿虹口港、俞泾浦、沙泾等河道南北向拓展。沿河形成了以近代河港、工业、仓储、商业等产业为主的城市风貌。虹口港正是两个发展系统叠合之处,伴随公共租界的快速扩张与发展,河道两岸于19世纪后期进入城市建设的高潮阶段。建设内容包括住房、道路、基础设施、商业、工业等方面,成为重要的产业集聚区。至1930年代,今虹口区南部的近现代城市的格局基本形成,成为上海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城市发展和移民增长的同时,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起来。各省移民将各地地方戏曲和曲艺带入,沿长治路出现各类剧场、戏院、茶楼、书场。电影、戏剧、话剧自20世纪初逐渐进入虹口,并在1920年代达到鼎盛,形成我国最早的电影市场,占据了上海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虹口又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中国第一代电影、新式戏曲都诞生在虹口地区,带动了本地电影的承包、创作、拍摄、发行和制作等产业链的发展,并且集聚了电影演员、职员、戏剧家、作家等一大批电影人。一大批新文艺作家、知识分子也聚集到虹口,出版机构和书店众多,使得虹口成为文化先锋之地。
客观来看,随着租界的建立,大量移民到来,促进了虹口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来自世界各地和全国的各色移民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他们相互碰撞和推动,共同促进了区域的发展。
(4)日本军事占领时期(1932—1945年)
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以军事手段控制了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沙泾港以北区域大部分遭焚毁。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期间,工厂、商店再次损失惨重。多处里弄和街坊遭日军炸毁,整个虹口港区域陷入萧条。
(5)抗战胜利后(1945—1949年)
抗战胜利后,城市建设发展缓慢,但人口激增,难民涌入导致出现棚户区。工商业曾一度恢复并有所发展。虹口港两岸又建立了新光内衣染织厂、中国标准铅笔厂和一些规模较小的机器五金工厂。
(6)解放后(1949年以后)
解放后,政府大力改造危棚简屋。瑞丰里等住宅获得改建。质量较好的里弄和大部分公共建筑一直保存下来。改革开放后,由于产业转型,虹口港两岸的工业大部分停产,虹口港也不需再承担航运功能。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周家嘴路、长治路等道路拓宽,大量历史建筑被拆除,新建了许多高层住宅,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城市肌理。
虹口港宽约15—20m,其尺度是典型的江南小河道尺度,与杨树浦港、龙华港和已经消失的肇嘉浜、洋泾浜等类似,与黄浦江、苏州河这两条区域性大河流有本质区别。
近代虹口港两侧的历史功能呈现出非常多元的特点。河口区域受黄浦江码头功能辐射,有较多货栈、商业;长治路以北的西岸是美租界中心的外延,有学校、医院、市场等功能;与沙泾港交汇处有屠宰场及冰厂等食品产业。
从历史功能看,虹口港两岸的功能与苏州河存在一定相似,苏州河两岸的功能也非常多样。但是进一步解析,苏州河本身具有重要的航运功能,这对沿河功能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河道两岸功能的分布可以划分大区段,在大区段中功能相对固定。而虹口港的交通功能相对较弱,因此河道两岸功能与外部城市发展因素更为密切,从而也使虹口港呈现更为多元的特征。
现在的虹口港两岸的功能以居住、市政功能为主,为城市发展所边缘化,但空间上还是保持了多元的特征。上海中心城区其他一些类似宽度的河道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图2 防汛墙将河流与街坊分离
图3 防汛墙影响下的街道空间
图4 虹口港区段划分
图5 防汛墙改造模式
图6 防汛墙断面改造建议
虹口港因其五方杂处的发展背景、联络内河外江的独特区位,具有经济、社会、文化和景观方面的多元特征。
在虹口由江南水乡地区向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虹口港与北四川路、大名路是最重要的发展轴线,沿线的各种功能见证了城市发展的步伐。虹口港的水运功能促使近代工商业集聚,重要工厂选址在虹口港两侧,从而形成一条产业发展的空间廊道。
虹口港还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既有历史文化特色,又有宜人尺度的滨水廊道。集中体现上海近代城市化发展脉络,以商业服务、工业生产为主要职能,以各种类型的居住、公共产业建筑为主体,具有丰富的历史风貌,是集中体现老上海城市功能与建筑风格多样性的特色区域,具有独特的历史内涵。
而现在的虹口港仅仅是一条排洪通道,大量市政设施集中反映了在功能上的边缘化,高耸的防汛墙让河道两侧滨水地带完全成为一个消极的城市空间,虹口港的历史、经济、文化、景观价值均远未体现出来(图2,图3)。
虹口港两岸的城市更新过程已经开始,1933老场坊经过改造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处时尚和创意场所,而这正是基于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城市更新的范例。根据虹口港的价值特色和发展条件,我们提出“虹口水街—后现代上海水岸生活”这一概念。
黄浦江、苏州河的现代“江景”、“河景”难以亲水观赏,亲和力有限。而后现代水岸生活提供了亲水的空间和尺度,从现代生活的高强度、快节奏、高度工业化转化为对自然景观的留恋、对历史文化的体验。虹口水街的气质将既具有老上海的水巷生活情调,又具有新上海的休闲美妙时光。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功能布局、改善空间品质、加强服务与管理,成为具有上海近代独特文化历史特点和现代都市休闲创意功能的文化景观休憩廊道。
基于历史文化特点的滨水城市更新首先应当延续历史特色,作为增强个性、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途径。为了凸显其上海近代独特文化的历史特点,就应保护与展示在上海近代史上由南向北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建设历史特征。沿虹口港自河口到腹地可以根据肌理特征和功能定位的不同分为几个区段,这些区段基本可以通过桥梁来作划分(图4)。
东大名路桥以南历史上称为外虹口,曾是紧邻黄浦江的码头区。现在沿江已经形成航运中心、商务办公群和宾馆群;北外滩航运中心也正在建设中,功能上延续了历史特点。
东长治路桥南的中虹口区段有一批格局特殊的里弄街坊,这些街坊临街是联排商住建筑,地块内部却是大体量仓储建筑,显示了码头仓储需求和商业配套服务的双重影响。虹口历来是上海先锋文化的起源地。清末,虹口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放映的发源地,大批进步文人聚集,大量文化剧社在此成立。现在还有老戏院、电影院建筑遗存。可利用虹口港东侧原电影院和仓库等大空间建筑作为载体,复兴文艺、文化活动功能,鼓励小剧院、精品电影院等设施。虹口港西侧地段作为文艺活动的配套,增加休闲活动场所和社交空间。
东汉阳路桥南的里虹口区段拥有角田公寓等大体量公寓建筑,现状居住拥挤,但可以通过功能置换,格局改造,环境重塑等工作,形成具有特色的高端酒店区。而滨河两侧以商业、休闲为主要功能。
东汉阳路桥北的老虹口区段是虹口老镇的发源地,虹口老街见证了虹口开埠前的发展历史。可以通过传统餐饮与商业功能吸引人气,为虹口港中部创造一处活力区域。
老场坊已经是一处重要的时尚和创意场所,但它对地段的辐射作用尚未显现。这一区段可以以音乐谷(国家音乐创意产业上海基地)和老场坊(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核心内容,体现时尚生活理念,塑造上海创意新地标。
虹口港两岸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体现。保护各种历史建筑并不是原样的保存,而应在保护其建筑风格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和富有创意的利用。
中虹口区段街坊内部仓储建筑的空间特点,可以容纳小剧场的功能;拥挤的公寓可以成为高端酒店;虹口老街两侧的建筑可以几乎不用作大的改变,就可以在在功能上恢复成传统商业街道。形式多样的里弄建筑再利用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更强,上海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
水岸活动的增强需要现代都市休闲创意功能的导入,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和管理,并创造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的新型城市空间。但对虹口港而言,更重要的是必须打破现状防汛墙对河道的分隔,使水系对两岸发挥积极的影响。由于区域排水尚依赖虹口港,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虹口港两岸的防汛墙尚不可能撤除。但在常水位期间人们进行亲水活动还是完全可能。为了不影响过水断面,可以通过出挑、架设亲水栈道、防汛墙后移等方式拉近与水的距离。在防汛墙临街一侧同样可以通过增加休憩平台,缓和街道与墙体之间的关系(图5,图6)。
现状跨越虹口港的桥梁大部分没有达到防洪要求,这些桥梁改造后,虹口港水上游线的开通就成为可能,使水岸活动和顺河流方向的亲水活动交织起来。
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功能和空间活力的再生,在基于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的城市更新中,创新尤为重要。通过在虹口港的重要节点和场所塑造独特的景观,营造不同的活动氛围,从而提升空间的活力。
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虹口港汇入黄浦江处的开放空间设计、剧院文化区域的景观设置、更新地块中的新潮建筑设计、屋顶花园与空中廊道的构建,以及作为城市艺术品的人行天桥设置等等。
虹口港是一条非常独特的河流,正是在历史发展中铸就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因此对虹口港就不能简单地只是对功能和空间进行调整。基于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更新不但可以使虹口港更富有特色和魅力,从长期看更是虹口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地。城市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基于历史文化价值只是一个方面。从西方城市更新的演化历程看,侧重点从物质环境改造为主,转变为当前的更加强调整合性与综合性的更新途径。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城市更新更加强调社会融合性与多方部门的共同参与,多方利益相关部门在更新过程中也开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5]。这正是虹口港在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
(感谢上海市虹口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对本文和相关研究的大力支持。)
(图片来源:图1 基于《老上海百业指南——道路机构厂商住宅分布图》改绘,图2、3 作者自摄,图4、5、6来源于同济大学《虹口港-俞泾浦文化景观休憩廊道策划和实施方案研究》)
References
[1]程大林,张京祥. 城市更新:超越物质规划的行动与思考[J]. 城市规划,2004(2):70-73.CHENG Dalin, ZHANG Jingxiang. City Renewal:An Action beyond Physical Plan[J]. City Planning Review,2004(2): 70-73.
[2]景治中,周加来. 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14-115.JING Zhizhong,ZHOU Jialai. Analysis on In fl uencing Factors of City Competitiveness [J].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08(1): 114-115.
[3]唐子来,金鑫. 上海市虹口区滨水地带发展的规划设计控制策略[M]//理想空间(第34辑)·透视城市设计.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58-62.TANG Zilai,JIN Xin. Planning and Design Control Policies for Waterfront Development in Hongkou District,Shanghai[M]//Ideal Space(34)·Urban Design.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09: 58-62
[4]虹口区志编纂委员会. 虹口区志[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Hongkou District Records. Hongkou District Records[M]. Shanghai: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1999.
[5]翟斌庆,伍美琴. 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J]. 城市规划学刊,2009(2):75-82.ZHAI Binqing,Mee Kam Ng. Urban Regeneration and Its Realities in Urban China[J]. Urban Planning Forum,2009(2): 75-82.
[6]同济大学. 虹口港—俞泾浦文化景观休憩廊道策划和实施方案研究[R]. 2012.Tongji University. Research on Cultural Landscape and Recreation Corridor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of Hongkou Creek-Yujingpu River [R]. 2012.
[7]张剑明,吴健熙. 老上海百业指南——道路机构厂商住宅分布图[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ZHANG Jianming,WU Jianxi. Old Shanghai Business Guide——Maps of Road,Mechanism,Manufacturers,Residential Distribution [M].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