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义与排他主义的相悖与相容

2013-08-15 03:50谢一玭
学理论·中 2013年6期
关键词:拯救理解

谢一玭

摘 要:在宗教问题上,多元主义一直占主导地位,多元主义强调不同宗教间的交流对话,促进彼此理解与沟通,这种立场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多元主义作为一信念体系无法为反多元主义做出肯定的、积极的评价,这是多元主义的悖论。近年来排他主义对多元主义的攻击,侧面反映了这一悖论。分析多元主义和排他主义,揭示宗教对话的困境,引入理解的扩展性和收敛性这一对概念,以期更深刻地认识多元主义和排他主义。最后,从基督教拯救概念出发,揭示多元主义与排他主义的相容性。

关键词:多元主义;排他主义;理解;拯救;罪人意识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42-03

在宗教问题上,多元主义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多元主义强调不同宗教间的交流对话,促进彼此理解与沟通,这种立场值得肯定。但是,多元主义作为一信念体系,无法为反多元主义做出肯定、积极的评价。这是多元主义的一个悖论:多元主义本身也是一种独断论。近年来排他主义对多元主义的攻击,从侧面反映出这一悖论。多元主义在文化上仍然有广泛的认同者,宗教对话的困境和出路究竟在哪里?

一、多元主义与排他主义

多元主义思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人们反思战争,逐渐认识到,只有对话交流才是不同文化与不同宗教和平共处的前提。从理论上看,多元主义放弃自己的优越态度,保持开放、理解、接受的倾向,承认自己所持有的不是绝对的真理,虚心向对方学习。这样一种态度也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流行,更加推动了这一立场。

希克从拯救概念出发来论证多元主义。他的拯救概念和基督教拯救概念不同,是一种广义上的拯救。不仅包括基督教中的上帝拯救,还包括佛教的解放。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从一种深深不满的状态到因为正确的与实在相连而无限美好的状态的彻底变化的不同形式……用一个公式来说,人类生存从自我中心到一个新的、以神圣实在为定向的转变的特殊化。每一个例子中,所宣布的福音都是,这一个无限更好的可能性实际上是有益处的,并且随时随地都可以被占有,或开始被拥有。”[1]

作者的多元主义立场建立在拯救概念中的道德论证上。人与神圣实在的“属灵”关系无法观察,但是人的外在的道德行为大多可见,我们的探究只能是广义的经验上的。对基督教而言,一个信徒最深的倾向就是一个从自我中心到实在中心的改变,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考虑转到作为上帝器皿的生活。我们从可以观察到的外在的行为模式来评价这些“拯救计划”,虽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广泛的道德共识,即所有伟大的宗教传统都把爱和同情作为关注的核心,但是仅仅依靠外在行为来评判是一件十分困难或者说非常复杂的事情。不同时期不同地理环境,各种宗教表现不同,无法做出一个客观的伦理上的比较。所以,无法证明一种宗教比另一种宗教能够更好地产生爱与同情。

由此,希克提到,我们无法判断一个宗教是否优越于别的宗教。通过不同传统提供的不同的拯救主张来趋近宗教多元论主张,他把拯救看做是从自我中心到实在中心的转变。如果我们把世界上的宗教看作是拯救的范域,那么它们有共通性和一致性。即使是存在着终极概念的差别,比如对基督耶稣和佛信仰的不同,对神圣实在的不同的感知,对不同起源与天命边界问题的回答和不同的历史记忆,这些差异并不阻碍拯救概念,都是真理。

我们可以看到希克的多元论观点强调开放的对话模式,是一种放弃自己宗教的优越地位的宽容态度。这给了寻求宗教对话的人们以希望。但是,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一个缺陷,对于反多元主义者,多元主义的态度如何?多元主义还可以继续保持开放、宽容的态度吗?普兰丁格对多元主义的反驳也正是如此。

普兰丁格反驳了排他主义的指控。这些指控主要有:道德上:自高自大、唯我独尊、武断、口是心非、帝国主义或压迫性的。认识上:不理性(irrational)和不能证明是有道理的(unjustified)。在反驳中,普兰丁格对排他主义的定义是:一是对其他的信仰深有体会,并且他们的主张引起过你的注意和反思。反例,如果对于其他信仰不了解,也没有反思,就不是一个排他主义者。二是问心无愧的认为有充足的论据证明一个论证,并且认为大多数理智而诚实的人如果了解之后也会承认这一命题的真理性。即不仅相信命题是对的,并且与之不相容的命题都是错的。这才是排他主义。

普兰丁格说道“我想要论证的是:排他主义既未必有知识上的过失,也未必有道德上的缺陷:而且,类似这样的东西,在人类目前处境下,是完全难以避免的。”[2]他论述的排他主义,并非独断地排他,而是同时思考其他宗教文化,力图将其纳入自己的理解体系。他写道:排他主义者必须“完全注意到其他信仰,常常把它们引入自身的意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思考多元主义问题,如自问这样的问题:上帝是否真的把他自身和他的计划向我们基督徒显示了?或者,他并没有向其他信仰显示他自己?”[2]普兰丁格认为任何一种立场都是排他主义,即使是多元主义,在持守多元主义的立场时,也同样是一种排他主义。

排他主义者之间的对话如何可能?每种排他主义都是有一个圆满的体系,体系之间只能是对话并引起冲突,在交流中碰撞,指出对方的生存困境和缺陷。如果自己的体系中能够解决并逐渐扩充自己的体系的内容这是一种发展,如果对自己不能够理解的东西,排他主义者很容易加以拒绝。宗教信仰,是以情感为出发点,是一种情感上的实在性,①但是情感上的东西所引发的命题,只能是一种间接证明,②只有打破这种情感才有可能接受其他。如何才能打破这种自以为掌握真理的情感,这是各自的生存困境。排他主义立场和多元主义立场各自的困境如何消融?

二、理解的扩展性与收敛性

宗教研究中,不同宗教的冲突就在于彼此不理解,无法在开放包容的态度上达成共识,形成对话的平台,由此可以看出,宗教对话问题根源在于理解。我们从理解这一概念出发,再来分析多元主义与排他主义的困境所在。

首先,理解是一个赋义过程,对于一件事物的理解,就是对这件事物赋义。比如,我理解了杯子概念,就是我对杯子进行了赋义,比如杯子是立体的可以盛水的容器等等。但是,理解的赋义内涵比概念认识要大,概念是可以说出来总结出来的东西,而语言在形成过程中会丢失一些内容,理解却是多元丰富的。其次,理解是主体和客体的一种关系。传统意义上把理解看做主客二元论,理解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把握。对象本身有确定的客观意义,理解就是主体接触对象并把握对象的客观意义。

英国经验主义者首先批评了这种主客二元论思想。休谟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经验,经验只告诉人们关于经验的事情,当人们追问对象的客观意义时,就是超越经验。超越经验的东西我们无法知道。顺着这个思路,康德发起了“哥白尼革命”。康德认为,对象的认识是主体在先的,是主体预设了客体的意义所在,是主体主义的。我们在认识外在事物中,是主体根据自己的内在认识结构对对象赋予意义,对象的意义并不是客观自在的,而是主体给予的。“我们关于物先天地认识到的只是我们自己放进它里面去的东西。”[3]

主体主义关于理解,我们发现有两点基本特性:首先,主体理解是扩展性的,理解是对“待理解的对象”之理解;其次,理解是收缩性的,理解只能在一定的理解体系内进行,因而理解是封闭的[4]。

理解的扩展性指理解是主体根据自身一定的概念结构或心理定型对对象进行赋义。它有解释一切的倾向。就是说,一件事物或一句话引起了主体的兴趣,主体便试图理解它。在面对外来事物时,主体渴望去理解它,并把它纳入自己的理解体系内,以期拥有更大的理解力。如此,理解力就扩展了。

理解的收缩性是指当主体要扩展自己的理解力时,会为该对象在自己的理解体系中寻找位置。在这种位置的寻找中,理解是受制于一定的理解体系。不管是纳入还是否定都是一个理解过程。即使是搁置处理也是以一定的理解体系或者是信仰体系为起点。在理解中是无法脱离一定的信仰体系。

多元主义和排他主义中心关注理解的扩展问题。分歧在于路如何走?多元主义希望包容其他,否定自己,保持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但是,任何一种学习或者对其他的理解都是有出发点的,这个出发点正是自己的理解体系,否定自身的理解体系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否定自身,否定本身也是一种理解,也是需要一个起点,需要一个起初的理解体系。这么说来,多元主义的理解扩展之路是行不通的。而排他主义者看到了理解的收敛性,强调理解以一定的理解体系为出发点。理解者不可能否定自身的理解体系,注定是一个排他主义者。理解者如果能够采取一种接受的态度,即从自身一定的理解体系出发,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能够从其他信仰体系中吸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从而使得理解进步。这个如何可能?人如何可能采取接受态度,动力又是在哪里?人的理解是以一定的信念体系为出发点,所谓的理解力的扩展也不过是这一信念体系的扩展,尤其是当面对着敌对观念,完全相反的观念,理解如何扩展?比如多元主义者就无法为反多元主义信念做出积极的评价。多元主义坚守自己的多元立场,拒斥反多元主义者,本身不就是一种排他主义吗?相互理解如何可能?

三、基督教拯救概念和罪人意识

阐述基督教拯救概念之前,我先简要分析一下佛教和中国儒家对此的解决办法。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儒家的解决之道是谦虚好学。佛教提出了“空”的概念,即是通过宣扬“空”打破人的执着。“众对话者在漫漫长路上每走一步几乎都需要棒喝。”[5]“棒喝”打破人们固执己见、执迷不悟的状态。一个人在自己的理解体系中逐渐扩充圆满时,就会执迷不悟,为了看清自己的不足,往往需要当头棒喝。“棒喝”借助外在力量强行使自己的理解体系解体,是对自身理解体系的解构。

人受制于一定的理解体系,棒喝固然有助于扩展理解力,但棒喝中,最重要的是理解者的接受意识。若没有接受意识或接受立场,人对于棒喝只能是否定和排斥。一个人的理解体系如果趋于圆满,自身能够消化很多东西,他的接受者立场就会逐渐丧失。即使怀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怀有扩展理解的愿望,还是无法做到成为一个完全的接受者。每个人都以一定的理解体系为出发点,即使是否定自身、否定自己的立场,也是以自身的理解体系为出发点的理解。放弃固执只能是一厢情愿。这么说来,面对如此多元化的信仰,是不是不可能真正进行宗教对话?

我们再来分析基督教的解决思路。基督教引入了拯救概念和罪人意识。拯救概念是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人间并被钉在十字架上,以上帝独生子的身份来宣告父的旨意,并被作为替罪的羔羊流出宝血洗刷人的罪,以此来拯救世人。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①基督教强调罪人意识,即罪人是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一点,从人们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就可以看出来。人们是无法在自己的理解体系中理解耶稣道成肉身,理解耶稣作为一个真理的拥有者的教导。而耶稣所宣扬自己就是真理,就是要强调真理拥有者对缺乏真理的人的拯救概念。拯救就是一种外在力量的插入,是完善者对缺乏完善者的拯救,而在罪人意识中强调罪人的接受者意识,如此,罪人才能放弃自己的理解体系。

我们注意到,拯救概念和罪人意识是不分离的。只有拯救概念,而无罪人的接受意识是无效的。而只有罪人的拯救意识而没有拯救,也是行不通的,罪人无法放弃自己的理解体系,是无法扩展自己的理解的。理解和拯救概念是对立的。只有在罪人意识中,人对自己的不完善性和无法靠自己走向完善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每时每刻保持一种接受者的立场。而此时的拯救者,基督教的神,是全知全能全善的,能给予罪人以帮助,能够让罪人走出自己的理解体系。理解的扩展,不是佛教和儒家的自我修炼或者是学习能够习得的,完全放弃自己的理解体系这一动力必须是外在的。

在理解中,我们需要认识到不管理解如何扩展,都存在一个理解的原初点问题。原初点就是说,我们无法完全放弃自己的理解体系,而任何一种理解体系都会有一个原点,这个原地会把我们拉回到自己的体系内,理解的扩展最终是走向收敛。理解的真正的扩展或者说解构就是要放弃这个原点。基督教强调“信”,就是放弃自己的判断权,无时无刻保持一种接受者意识。人在罪中是无法认识真理的,自己不知道真理而去判断真理,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获得真理只能是真理的拥有者亲自告诉没有真理的人[6]。这种接受意识对人的理解体系是有解构作用的。一般来说,人的理解结构的排他性造成了理解力扩展的衰竭。但是,当接受意识进入人的理解结构时,人渴望体会完善者的心思意念,来吸收接受得到的理解。如果理解和自己原有的理解体系相吻合,就会加固自己的理解体系,如果发生冲突,就会出现理解力的解构。在基督教中,因着相信,即使发生了自己不理解的事情,罪人意识使人放弃判断权,在理解力的解构中进一步体会神的心思意念,重构自己的理解力。此时的理解力容纳了原有的理解结构不能理解的因素,拥有了更大的理解力,这也是基督教所强调的“心意更新”。

四、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多元主义和排他主义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理解问题。不管是多元主义还是排他主义,都要求宗教信仰之间的对话交流。理解的扩展性要求我们不断去扩充理解,去宽容吸纳别的信仰体系,但是理解的收敛性限制我们在自己的理解体系内。针对这一困境,尤其是面对着宗教对话如何可能的问题,基督教的排他主义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路。它的拯救概念和罪人意识,对解决理解困境中提供了一个方法。基督教的排他主义,由于拯救概念的参与,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排他主义,而是理解力能够得到真正扩展的排他主义。

参考文献:

[1]约翰·希克.宗教多元论与拯救[G]//迈尔威利·斯图沃德.当代西方宗教哲学.周伟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80.

[2]普兰丁格.多元主义:为宗教排他主义辩护(Pluralism: A Defense of Religious Exclusivism)[G]//Thomas Senor.The Rationality of Belief and the Plurality of Faith.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5:195.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

[4]谢文郁.拯救概念和人类理解困境[J].维真学刊,1999,(3).

[5]张志刚.路漫漫其修远兮[J].维真学刊,1998,(3).

[6]谢文郁.恩典真理论[J].哲学门,2007,(1).

猜你喜欢
拯救理解
拿什么“拯救”你的毛衣
日本新加坡抱团“拯救”TPP
小学语文课堂重点切入法
良好班集体的班风建设方法略谈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虔诚的行者
中国企业再“拯救”德国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