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在科学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2013-08-15 03:50刘鑫淼
学理论·中 2013年6期
关键词:整体观

刘鑫淼

摘 要:“中庸之道”并不是以往一味的“折中主义”,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分析赋予其科学诠释,具有矛盾观和系统论,以及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在科学问题的方法论层面上具有借鉴意义。“中庸之道”倡导“正——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有助于兼顾“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寻求一种解决科学问题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中庸之道;矛盾观;整体观;科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36-02

“中庸”之“庸”《说文》道:“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庸有延伸、继续之义。继更变,又继承,不断变化、发展。从抽象看,似不断变化发展的恒久之态。《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呼!民鲜久矣!”《中庸》首篇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认为只有遵循不变的原理,走不偏不倚之道方正矣。

“中庸之道”一直是儒学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并长期作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主导之道。以往认为的“中庸之道”大都为静止、片面、单一地看待问题,消极静止的一味“一分为二”,单纯保持所谓的“零界限”,并没有辩证地看待其科学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孔子综合宇宙大自然的规律倡导天地间万事万物遵循阴阳平衡与相互矛盾运动的调和之理,与老子的大道自然等原理相类同。在科学中所讲的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自觉”。方法论需一定哲学思维,不仅是哲学的方法论、技术方法论,还是科学方法论。“中庸之道”在方法论问题上探究事物本源、事物内部运动发展关系等,并运用于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人类实践主体在活动中的自觉性。

“阴阳必得中然后能合,然后能育万物”,中庸之道中包含的整体思想对现代科技的意义影响深远。“和者天地之所生也”整体地、系统地将天地万物包含其中,各要素居其中,若干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要素结合起来具有很大优势,同时具有强大威力。整体是“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但是,全局并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和组合,整体统率局部,并且高于局部。在整体性地前提下要素有序排列组合,在积极的方向使整体优势达到最优状态。同时各部分的状况也是不可小觑的,也许改善其中的微小部分,就会发生巨大变化。部分有时也会影响到整体的性质、整体作用的发挥。协调要素与整体、部分与大局的关系,使整体符合、遵循整体规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是科学方法论中最常见的范例。特别是涉及复杂的科学问题时显得尤为重要,若不考虑其中细微之处而从整体入手,思路有时反而会“柳暗花明”,容易让思路豁然开朗。有时从细节、局部入手,理清内部机制,缩小范围找出脉络,搞清外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顺利解决问题。作为“中庸之道”方法论意义上完整的发展过程,既有改变又积极吸收有利其发展的因素,不断通过“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发展。

中庸之道的核心即矛盾的基本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也就是矛盾的统一与对立。矛盾同一论统一于一切事物之中,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矛盾双方在不断发展中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在科学研究中随处可见,化学反应变化过程实际上便是各种物质的矛盾斗争过程。各种化学物质内部、外部相互矛盾最后反应到一定程度逐渐趋于一种形式意义上的统一,便是化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形成矛盾的特殊性,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形成了事物的千般万种形态。矛盾的特殊原则和普遍原则相结合,广泛存在于科学方法论之中,具有不可更易的客观性。

《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节点,用“中”,即保持事物的量,使之变化不超过度的范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失去“中”这个节点,事物的平衡便会横遭破坏,这种变化足致其走向自身的灭亡。在物理中讲到的“控制变量法”是许多探究性实验常用到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探究电压、电流、电阻的关系时,控制电阻不变,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便可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通过实验得出实验结果,最后得出了“欧姆定律”。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把握科学的思想,在科学研究实践中才不至走失方向,把握时代特征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清“矛盾转化”从而做到处处审时度势科学指导实践活动,实现前进式“质”的飞跃。

“中庸之道”为我们提供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处的方法论,在如今工业迅猛发展时期,虽然造就了一时繁荣,可却让生态环境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温室效应”便是人类工业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结果,全球气温急剧上升,海平面与日俱增更为恐慌,原始森林被大片破坏,矿产资源的浪费以及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加重,农药、工业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污染水体又破坏土壤……各种环境问题的源头和后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加深。这些不仅影响人类的长期利益,更对人类文明的延续产生了威胁。如何处理科技发展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借鉴其思想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思想理论先行。老子曰“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即不做任何一切违反客观规律,有损道德、违法社会法则、对众生不利的事,只有做到不违反自然规律,保护众生,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实现不了的。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与自然,造福人类、平衡生态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科学的发展不忘初衷,不是为了逞一己之私,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惜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只看到眼前利益,局限于主体认识有限性,盲目性的不顾整体利益。英国的贝尔纳曾说过“人们过去总是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会导致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但是世界大战,接着是经济危机,都说明了:把科学用于破坏和浪费的目的也同样是很容易的。”人类在科学问题研究中忽略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承受能力,追求经济高速度增长,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预测的灾难性后果。“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遵循“中庸之道”平衡生态系统,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科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发展,这些政策都体现了科技文明时代的“中庸之道”思想。

值得一提的便是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中庸之道”便是“折中主义”,一味地将事物状态、方法进行调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谓“和而不同”,把事物平分为二,同等对待,也是一种极端。“贞而不谅”反对走极端,也不取“中间路线”,重视对立面,但以原则为主导。对立面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兼顾对立面而后“执两用中”。“和”是融合,也是对立面双方的统一。如果“折中”那么对立面双方就等同对待了,是一种静止的观点。“正——反——合”是矛盾的动态发展过程,正如有学者引据的“黄金分割率”,“0.618……”这个神奇的黄金分割点,不是其二分之一,也并不是所谓的“零”或是“一”,而是在运动中紧紧把握事物矛盾的相互转化,在发展中寻求最优方案,是动态的变化螺旋式上升进程。锲而不舍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执两用中”进行社会方案积极改良,在方法论上的“中庸”隐含其中。

《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可以看出波普尔通过研究得出从观察以及实验结果达到的定律和理论没有“逻辑通路”,也代表了很多科学哲学家的观点,认为科学发现并没有什么方法可言。将科学界公认的方式冠之于物理学、化学等某学科,比较会发现结论是不存在于一种普遍的、非历史的科学方法中。那么这样一来在科学中便可以“任意妄为”。另一派认为存在一种普遍的、非历史的科学方法,存在一种非常抽象、普遍地、非常一般地,称为方法论上的绝对主义,前者即为方法论上的相对主义。在库恩以后的哲学家来说,否认存在中立的观察,并认为固定不变的科学理论评价标准也是不存在的。相对主义横行于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整个精神界,从思想历史的发展看整个科学方法论过程也是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交替过程。

“中庸之道”反对走极端,也不取“中间路线”,正如前面所讲并不是单纯的“折中主义”。在了解科学方法论各自认为的“相对主义”、“绝对主义”两个对立面的基础上,而后将二者“折两用中”。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把握二者的矛盾的相互转化。既没有一种普遍的、非历史的科学方法,也不能否定没有任何的方法论。在方法论问题上费耶阿本德曾说过“认为科学能够并且应该遵循某些固定不变的普遍规则运行的观念,既是不现实的,也是有害的”。由此看来,在方法论上坚持“绝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不现实的,同时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问题、探究原理、指导实践……都有一定害处。坚持“正——反——正”的动态发展过程,无疑有助于兼顾“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寻求一种解决科学问题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Mayo,D.Errors and the Growth of Experimental Knowledge[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996.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整体观
整体观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整体观视角下健身气功·八段锦“哲学之基”的挖掘与构建
幼儿教育整体观的多元智能视角研究
整体观下网球比赛中的审美表现研究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计算能力
关于判断长城修建年代的思考
江学勤主任医师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探析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
“串糖葫芦”的历史教学法
整体观在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及治疗方面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