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淑玲
(江西省化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但其培养目标和规格层次又有所差别,前者属于技能培训范畴而后者属于学历教育范畴。高等职业院校,其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的高技能型人才,理论上的功底强于技工学校的学生;而技工学校,其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层面上的高技能型人才,其操作技能强于高职院校的学生。
目前,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由中考后分流的初中毕业生、初中课程未完成在家赋闲的学生和在社会上有过打工经历的学生组成。从文化素质来讲,这两类学生都不高,有过厌学情绪,对以课堂、书本为主的灌输知识的教育接受方式毫无兴趣。从职业教育来讲,前一类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职业的含义,后一类学生因为有过艰辛的历程,能明确学习的目标。从心理学上讲,他们处于青春初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但自制力差。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就是他们的优点。
(1)传统的技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
传统的技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认为,技工学校就是培养生产一线操作层面上的工人,是一种技能的教育,学生只要学会操作,能上岗生产就行,技术上的熟练是由企业去培养。在中国现在产业升级企业转型的背景下,这种单一技能培养目标的定位,很难使学生毕业后具有继续发展的基础,对未来工作的变化缺乏必要的准备,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
(2)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对技工学校的要求
新形势下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应该是指在生产、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在现实工作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并随着企业发展能够同步提升技能的人员。所以,技工学校的教育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必须是具有对现实技术可操作,现实操作问题能解决,未来技术能发展的复合型技能和创业能力。
我国沿海地区的企业在进行升级转型,在需求高技能人才的同时还要看重他的创新能力,根据对某些企业的调查了解到现代企业对高技能创新人才有更高的要求。
现行的职业教育还是注重理论教学较多,实践教学较少,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不能直接上岗,而需要上岗前进入一星期的岗前培训。企业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既有付给工人的工资支出,也有付给培训教师的授课费用,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增加了企业成本。据了解,日本在华企业不太愿意招收无经验的新员工,就是因为岗前培训成本太大,虽然他们对高层次人员也有进行岗前培训,但那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吃苦耐劳的考验。曾经有一在华大型日企在招聘部门经理的岗前培训时,最后一项就是要拟招聘人员在一定时间内拔光厂区一定范围内的杂草,很多的曾经养尊处优的中国应聘者,最后不得不愤愤地离开。从这种“世界工厂”发展的趋势来看,很多的企业认为一般的专业技术操作,规章制度的遵守的培训应该由职业技工学校来完成。
企业文化非常注重效率和效益,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成本低效益高的企业更加能获得生存权。刚跨出校门的技工学生,虽然在校期间曾经知道某种机器或工具的操作,也可能在实习期间有过操作的经历。但是每一个公司的机器或工具并不完全相同,岗前培训只需要讲清楚不同点而已,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能达到技术熟练要求。在广州市一家上市公司,发现招聘来的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对电烙铁的使用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不按程序关闭电源,不按正确的方式放置电烙铁,这些问题都能对公司产生安全隐患。这些一知半解的技工是不可能成为专业技术熟练的高技能人才的。
在珠三角地区,一般的普工在一家企业的工作时间平均为三个月,技能人才也就是一年左右,流动如此频繁,企业也很难将他们定位高技能人才来培养。这些频繁的人才流动,有企业本身的因素,也要员工自身的原因,然而,技工学校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缺失或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情况下,企业经过一年的观察,针对第二年仍然在本企业工作的人员会有些职位提升,对爱岗敬业的技能人员会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
很多学者对国外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建立了“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大为提倡。但我们认为,更多的是立足于本土,根据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适当引入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来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
1.讲练结合授课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教育对学生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一直是有所偏颇,中考,高考制度一直指挥着受教育者注重理论知识的吸收,动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正如前分析,我们现实的技工学校生源的质量就是这种程度,针对学生的特点,对专业技术知识的授课的最好在实训中心进行,直观教学,现场教学,少食而多餐。如电烙铁的使用教学,如何开关机,如何放置,如何焊接,如何注意安全等,可实行分段教学,保证每个学生懂原理、会使用。
2.加强综合实践操作训练
在学生实习前的一个学期,尽量安排学生进行技能的综合训练,如同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如电路的设计和安装,会议的流程安排和文档的整理,列车员模拟工作展示等等,由单个学生或团体形式自行设计、准备、演示,教师参与指导和评定的方式,是学生在实习前对将要实习的工作有一份了解和准备。
1.充分利用学校实训中心
实训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工作,学校实训设备的更新赶不上企业的装备,但仍然对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很有帮助,学生对学校的实训设备一定要他们做到非常熟练操作,当他们在企业遇到升级版的设备,操作起来会很快掌握。
2.专业对口“师带徒”实习
专业不对口的就业造就了社会对技工人才的误解,学而无用。我们认为,对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的职责不仅仅是停留在校园内,在实习阶段就要有目的的把他们送到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实习,给他们一个较高的平台。
技工学校职业培训师式的“双师素质”教师力量非常薄弱,如能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校园,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1.文化基础课相对缩减,加大操作课程
众所周知,我们在学校学的大部分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用得很少或者不用,新知识出现时我们还是要学,所以,针对技工学校学生来说,文化基础知识基本够用就行了,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实训可以多安排一些课时,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实践能力。
2.增加有关对就业和企业运作的了解
就业在为自己创造财富提升能力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自己的人生,技工学校学生可以说是毫无准备。因此,学校在就业课程教学就业观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对待工作的敬业精神,科学家层面如钱学森,一生都在为航天事业做贡献,普通工人层面如现在四十岁左右的制鞋师傅,文化程度不高,但十几年的制鞋经验,使他的制鞋技术非常娴熟,他们在企业的受尊重度比不亚于高职位的管理者。现在很多的青年人存在浮躁心理,能静下心来干一份事业的人很少,记得有一位学者针对本科生讲过“把一件事情做好了,财富自己会找上门的”。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人与人之间同样讲究人文关怀,并不逊于行政事业单位,他们在工作中更讲究效率,通过效率出效益。学生在技工学校时,就要对他们进行企业文化、企业运作的有关知识输入,使其懂得企业合法的规章制度要遵守,要注意安全生产,要把自己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在企业中成长,成为真正的高技能创新人才。
3.增加发明创新意识培养
作为现代能与时代同步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必须有创新意识,但创新意识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看看中央电视台七频道的农业节目,很多的农民根据实践就对农机进行了改进或者发明了简单而有效的工具。我们学校可以利用电视或博览会让学生去感受发明的气息。
企业转型升级必须有高技能人才作支撑,一般来讲,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一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二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很多大型企业都有的自己的讲师团,讲师都是来自一线而且技术熟练,经验丰富,他们经常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如果能与技工学校融合,有目的的对一些学生进行培训,既能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又为企业提早培养了人才。
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很难生存,企业转型升级必须有高技能人才作支撑,高职院校和技工学校作为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与现代企业对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所以现代企业要在学校培养的基础上,针对自己企业所需的人才要重点培养,而不是依靠“猎头”去挖人家的墙角。
[1]李宁瑞.浅议技工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http://www.mj.org.cn/zsjg/mz/200908/200912/t20091223_87007.htm
[2]我国高技能人才难以满足企业需求http://news.sina.com.cn/c/2005 -11 -01/00157319131s.shtml
[3]王景英.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4]顾宏亮.“教工厂”模式对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海外职业教育,2011,3.
[5]姚钦英.论广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8,8(下).
[6]卢桂萍.对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培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8]贾艳宇.教学改革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