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斌 张建民 吴满芳
(江西省化学工业学校)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更多地是注重以具体分数为指标的量化评价,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量地采取考试成绩、平均分数等评价方法来对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无疑会对教学改革形成强烈的负面影响,使职业教育重新回到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养成。从当前中职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对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评价目的:主要用于量化考试成绩,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只重视学业成绩,也就是以期末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优劣。虽然平时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也占一定的比例,但大部分成绩要由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因此,就会造成一部分底子差、基础薄、上课学不好的学生考试不及格,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度日,糊糊涂涂上学,学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其结果是这一部分学生在就业时没有一技之长而被许多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2.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3.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4.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5.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同行、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6.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这种评价强调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忽视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的后果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偏离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应该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具有必备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健康身心素质。要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做出科学的评价,必须首先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中职教育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其教育的目的是为职业服务,因而中职教育的教学评价理应充满职业色彩,使教学评价与相关的职业标准科学地联系起来,使中职教育的评价结果与其教育的目的高度的统一起来。
中职学校学生的评价应遵循: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职业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与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业务等素质培养和提高结合起来,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以体现教学评价在实现人才培养总目标中的合理定位。
指导性原则:强调以加强素质教育为契机,推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科学性原则:是指构建中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时做到实事求是,评价时运用科学的、现代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科学判断教育效果及其价值,有形成性评价逐步发展到总结性评价。
全面性原则:要求评价的内容和评价主体兼具多元化特点。
职业性原则: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中职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劳动者和高素质专业人才。学业评价要遵循职业性的原则,以激励学生的职业道路健康、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培育学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态度。以职业生涯设计为载体,搭建规范教育的平台。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需要;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要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评价内容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
对专业课的评价固然是中职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能仅仅看学生的学业分数,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职业技能的评价要比学业分数更重要。或竞赛,或作业等,并参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参加各种职业活动的名次、成绩和证书等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指标要涵盖合理的知识结构
中职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应当体现社会发展各种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反映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中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合理知识结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等几个部分,各部分依据实际情况又可以划分或设置更为具体的项目。依据教育管理领域的有关理论,对每一部分、每一项目分别确定既科学又可行的指标内涵、评价方法、评价单位、等级指标和权重设置。
3.评价方法要多元化
中职学校教学坚守“三所对接”,即教师所教的、学生所学的、企业所用的三者之间紧密结合,关注教师的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关注企业的用人要求,要求教师所教内容与所用对接,学生所学内容与所用对接,有了上述的两个对接,企业才能有较高的员工质量,有了高质量的员工,产品质量就有保障。
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策略都要体现多元化,要对学生学习的智力、过程、情景、能力进行多元化分析、评估,以形成合理的多元学业评价。建立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人格和兴趣为意旨,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型评价体系。学生评价通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手段等几个部分来进行,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方式来表现学生学业评价多元化。
(1)评价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为三年,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实行“2+1”模式,即两年学校学习,一年单位顶岗实习,学生学业通过两个阶段完成,那么学业评价也要针对两个学习阶段分别进行评价,评价分为“学校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学校阶段由学校评价,顶岗实习阶段由企业评价。见图1所示。
图1 学生评价阶段图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评价者。目前的中职学校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实训、实习等占教学总学时数比例很大的实践教学,都是在企业完成的。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不仅使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科学、恰如其分,而且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影响教学导向,使职业教育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学评价主体必须要多元化,才能保障评价活动切实提供出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评价主体不仅要包括学校内部教师、学生自身,而且要包括学校外部的企业、社会。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性,通过师评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对照评价内容、技术环节和标准作一个简要的自评,对自己作一个主观性的定位和评价,检查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互评:就是让全体同学对该同学进行评价。学生互评是帮助被评者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让被评者在这面镜子面前“醒悟”,以使学生清醒地认识自我的长处和短处,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教师点评:教师综合各方面情况对学生作一个评价,相对客观地给学生一个“处方”,使学生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企业评价)等不同的评价主体评价构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如表1:
表1 评价主体构成统计表
(3)评价手段。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技能掌握和动手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把评价分为过程评价阶段和终结评价阶段。过程和结果并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既包含了对学习知识技能的评价,也包含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的评价。见表2:
表2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表
学生个性特长替代评价的方式。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有75%的教师主体对于部分学科学习较差但又有特长的学生,经过相关部门认定的个性特长可以替代1-2门学校必修的专业课程或其它课程,不必再次对这些课程进行重复评价。替代性评价将成为中职学校今后开展学业评价工作的重要思路,替代性评价强调学业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能力提高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拨的功能,而应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由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长代替1-2门学科的评价。改变以局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潜能,促使和谐发展。
评价结果多种形式呈现的方式。评价结果可以呈现的方式有等级、百分制、评语等,或者综合呈现方式。如成绩采用等级制,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或不合格四等。具体计分按100分计算,分数及级次。见表3:
表3 评价结果成绩等级制表
4.评价层面
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可以把中职学校的课堂分为三类课堂,即基础理论课堂、技能实训课堂和企业岗位课堂,中职学校评价从这三类课堂出发,形成一种层面的评价,即基础理论课堂层面评价、技能实训课堂层面评价、企业岗位课堂评价。基础理论课堂层面包含公共素质课、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等需要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课堂,技能实训课堂层面指需要利用实验实训设备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堂,行业岗位课堂层面指行业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课堂。
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以对知识的理解为主,采取开放式考题,且在整个学习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校内实训的考评成绩由学生之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进行。这样的评价是开放的,既有利于学生找出不足,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所占比例应当较高。对于专业教学中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一致的课程则可以采取外部评价替代的方式,即用是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取得证书的等级高低来确定其考试成绩。另外,由于学生完成的任务多种多样,实现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评价学生时不能仅仅依照固定的标准来评价,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结合学生的表现,来判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科学地、富有逻辑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企业工作学期的教学评价适宜采取表现性评价方法。对于工作学习的教学评价,由于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因此最佳的评价方法不是纸制的试卷,而是学生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表现性评价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是在一个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的情景中,通过让学生完成一项具体任务,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在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来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的特征是动态性和过程性,关注学生做了什么;评价的过程就是根据观察、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技能水平以及情感给予评价。
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学生的不足,以便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从而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促使自己发展,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对中职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改变原有看重成绩、理论知识、简单量化的现象,让教师全方位地审视每个学生,乐于从多角度分析、评价、观察、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潜能,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准则,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不仅拥有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而且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能较好地适应社会,活跃于生产、服务、技术等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
[1]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赖靖怡.对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的思考.
[2]职教论坛 2011.9(53 -56).林安全,周柯.中职学校“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模型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