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荣堂,贾晓军,赵玉芳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一种发展迅速的,以头痛、癫痫发作、视觉改变、意识和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可逆性后部白质损害为主要神经影像学改变,经正确和及时对症治疗后可完全恢复的临床影像学综合征[1-2]。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则可能随病情加重出现脑梗死或脑出血,导致不可逆神经损伤,甚至死亡[3]。现将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8例PRES的资料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PRES 8例,男3例,女5例;年龄21~68岁,平均38.6岁;病程3 h~5 d,平均42.5 h。其中原发性高血压3例,妊娠子痫2例,尿毒症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1.2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6例,亚急性起病2例。头痛6例,头晕和癫痫发作各3例,视物模糊2例,意识障碍2例表现为嗜睡和浅昏迷,精神异常2例,脑疝1例,左侧轻偏瘫1例,左 Babinski征(+)1例。6例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测血压150~200/95~120 mmHg。
1.3 脑脊液及脑电图检查 本组5例行腰穿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190~270 mmH2O。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结核菌检查阴性。行脑电图检查3例,其中轻度异常2例,中度异常1例,双侧大脑半球可见弥漫性慢波,以枕顶叶为主,颞叶、额叶次之。
1.4 影像学特征 8例均在发病1~7 d内行头颅MRI检查,包括T1和T2加权成像(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3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2例行增强扫描。病变呈多发性,主要分布于后循环供血区域,最常见于顶枕叶白质区[4],其次为脑干、小脑、额叶及基底节,灰质也常累及。其中顶枕叶病变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基底节及额叶病变常不对称。病灶形态多不规则,白质及皮质脑回异常信号,呈广泛大片样、局灶花瓣样或斑片状影,病变累及顶枕叶8例,小脑、脑干3例,额叶、脑基底节区2例。T1WI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2例行增强扫描示病灶未见明显强化。2例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示无明显血管狭窄和闭塞。
1.5 治疗和预后 本组8例确诊后采取缓慢降压,脱水、抗惊厥、血液透析及镇静、止痛等处理。治疗1~2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体征消失。复查头颅MRI,6例病灶完全消失,2例大部分消失。
PRES最初由 Hinchey等[1]于1996年报道,是一种以可逆性神经系统损害、精神异常及影像学显示大脑后部白质水肿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通常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1~2周后患者可完全恢复。但近年来陆续有文献报道该病并不总是可逆的,其病变不仅累及后部白质,大脑前部及灰质也常累及[5-6]。
2.1 发病原因 PRES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绝大多数患者都具有严重的基础疾病[7]。目前认为本病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高血压脑病的急性期血压增高是PRES最常见病因[8],因此,也有人称其为高血压脑病的变异型,但并非所有的高血压脑病都可导致PRES[9]。②妊娠产褥期疾病:子痫、先兆子痫;急性或慢性肾脏疾病如肾功能不全、透析平衡失调综合征、肾小球肾炎。③恶性肿瘤化疗以及各种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④少见的病因有系统性红斑狼疮、Wgener肉芽肿、结节性多动脉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卟啉病、输血、低钠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高钙血症等[10]。本组8例中有原发性高血压3例,妊娠子痫2例,尿毒症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符合文献报道的常见原因。
2.2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PRES的病理改变为血管源性脑水肿。PRE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有2种学说:①高灌注学说目前被广泛接受。当血压迅速升高至超出脑血管的自身调节范围,脑组织过度灌注,通过内皮细胞的胞饮作用以及流体转运等引起血管源性脑水肿[11-13]。本组8例均以后循环供血区为主要受累区域,这可能与前循环系统来自颈神经节丰富的交感神经支配,而后循环供血区系统在血压骤升时通过交感系统的调节作用较小,更易发生脑水肿。②血管痉挛学说。血压骤升导致脑组织过度灌注,继发缺氧引起脑血管痉挛,而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则直接损伤内皮引起血管痉挛,均导致脑组织低灌注,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血栓素等介质以及活化免疫系统等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引起细胞毒性水肿[14]。Schwartz等[15]认为子痫患者脑水肿出现与血压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血管内皮受损的临床指标直接相关,血管内皮激活与损伤是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的主要病理特征。赵振宇等[16]认为妊娠相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血管内皮激活与损伤,一方面导致血管反应性改变,促使机体血压的升高;另一方面破坏了血管的完整性,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破坏,血压升高与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有相互作用,最终导致PRES。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PRES可能与血压急剧升高,肾功能不全致体液潴留和自身免疫介导的血管损伤有关[17]。目前多认为PRES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血压升高、水钠潴留、代谢产物蓄积、血脑屏障受损等因素[18]。
2.3 临床特征 PRES多急性起病,也可亚急性发病,以成年人多见,女性发病率偏高[19-20]。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抽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并伴视觉障碍,部分患者伴有精神异常、行为改变、躁动不安等。头痛表现为突发霹雳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视觉异常多表现为视物模糊、幻视及偏盲,主要原因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的枕叶视觉中枢受损导致;痫性发作较常见,发作类型多样;偏瘫、肢体无力少见。本组6例出现头痛,3例出现癫痫发作,出现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各2例。血压急剧升高或者波动性升高是导致PRES的主要诱发因素[21]。
2.4 影像学特征 PRES最突出的影像学特征是大脑后部脑白质水肿,双侧顶枕叶受累最为多见,其他部位按照出现频率依次为额叶、颞叶、小脑、基底节区、脑干、丘脑等[22],病灶大多对称,也可不对称[20]。脑CT显示低密度灶。MRI对PRE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重大[23]。PRES的MRI结果显示病灶形态多不规则,皮质脑回有异常信号,深部白质、小脑及脑干呈广泛大片样、局灶花瓣样或斑片样影,T1WI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DWI多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而且多呈对称或不完全对称分布,与血管分布区不符,可跨越2个以上血管分布区,占位效应不明显[21]。FLAIR在发现病灶及显示皮质受累方面明显优于常规T1WI和T2WI,可识别皮质及皮质下水肿病灶,检出早期小的局灶性病灶。因此FLAIR可作为PRES疑似病例的常规检查手段。PRES增强检查时大部分病灶不强化,当血脑屏障破坏时也可出现强化。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CTA)和MRA检查血管通常正常,少数也可显示局限性或弥漫性血管不规则、狭窄或扩张[24]。
2.5 诊断标准 目前PRES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诊断需结合病史、查体、影像学检查及预后转归综合考虑[25]:①有基础诱发疾病或特殊用药史:高血压脑病、肾功能不全、子痫、红斑狼疮、应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抗癌药物等。②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头痛、癫痫发作或视觉障碍。③颅脑MRI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为主的特征性血管源性水肿改变,影像学显示病灶相对较轻而临床症状严重的分离现象[26]。④治疗后影像学检查病灶大部分或完全消失,临床症状消失。⑤排除其他疾患。本组均有高血压病史,症状类似,有头痛、癫痫发作或视觉障碍,MRI检查示双侧顶枕叶多发异常信号,经积极治疗后病变出现可逆性,符合PRES的诊断。
2.6 鉴别诊断 PRES需与脑梗死,特别是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相鉴别。PRES常累及多支供血区,DWI呈低或等信号,病灶通常不强化,具有可逆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为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梗死,影像学表现为双侧枕叶皮质、丘脑、颞叶内下、小脑及中脑梗死,梗死性病变以细胞毒性脑水肿为主,很少出现癫痫发作,DWI呈高信号,病变往往不可逆,MRA可显示基底动脉狭窄。本病还需与脑静脉血栓形成、脑淀粉样血管病致顶枕叶出血、脱髓鞘性病变相鉴别[27]。
2.7 治疗及预后 本病治疗重点是早诊断,早治疗。治疗主要是消除病因,如控制血压、终止妊娠、停用或减量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以及降颅压、抗癫痫,纠正低钠、低蛋白血症等对症支持治疗,减少靶器官损害[28-29]。急性肾功能不全所致者要尽快改善肾功能。经过及时有效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本组8例经积极治疗1~2周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体征消失。复查头颅MRI,6例病灶完全消失,2例大部分消失。本病之所以为可逆性是指经积极正确治疗后病情迅速缓解,但可逆性并不是其自然病程。如果病情重或治疗不及时,也可导致不可逆性神经损伤,甚至死亡。此外由于孕期及产后妇女发病率较高,因此孕妇一定要做好产前、产褥期血压监测,及早发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早控制血压,减少PRES发生。
[1] Hinchey J,Chaves C,Appignani B,et al.A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J].N Engl J Med,1996,334(8):494-500.
[2] 高波,刘奉立,于国平.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9:9.
[3] 王明达.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0):1558-1559.
[4] 王丽英,岳云龙,孟然.少见部位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1):71-72.
[5] Finocchi V,Bozzao A,Bonamini M.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report of three cases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Arch Gynecol Obstet,2005,271(1):79-85.
[6] Chen T Y,Lee H J,Wu T C,et al.MR imaging findings of medulla oblongata involvement in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secondary to hypertension[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9,30(4):755-757.
[7] 陈昆明,毕涌,蒋宁,等.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和磁共振成像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3):260-261.
[8] 朱振国,黄艳君,毕涌.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国内160 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5):855-856.
[9] 崔丽英,高晶,刘秀琴,等.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2):169-171.
[10] 张九成.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37-38.
[11] Bartynski W S.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art 2: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pathophysiology of vasogenic edema[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8,29(6):1043-1049.
[12] 高波,王志业.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发病机制及相关影像学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34(1):12-14.
[13] 张鸿举,高波.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0):1418-1501.
[14] 李晴,彭福华,胡学强,等.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4):197-200.
[15] Schwartz R B,Feske S K,Polak J F,et al.Preeclampsia-eclampsia:clinical and neuroradiographic correlates and 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 of 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J].Radiology,2000,217(2):371-376.
[16] 赵振宇,韩红星,孙贞超,等.子痫前期或子痫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4):254-258.
[17] 张玥,陈吉,兰永胜,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例[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4):415.
[18] 吴杰贤,姚晓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7):18-19.
[19] 赵克,曹群,高红安,等.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57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26(3):347-349.
[20] 林梅青,商秀丽.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影像、病因分析[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6):1804-1807.
[21] 蒋祝昌,邓珊,陈仕检.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5):311-312.
[22] 翁淑萍,李跃明,庞万良,等.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及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1):2037-2040.
[23] 杨昂,张雪林.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四例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8):530-532.
[24] 舒向芝,修建军,张金山,等.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4):503-506.
[25] 王志群,李坤成,武力勇,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 MRI及 DWI特点[J].放射学实践,2009,24(8):828-831.
[26] Kitaguchi H,Tomimoto H,Miki Y,et al.A brainstem variant of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J].Neuroradiology,2005,47(9):652-656.
[27] 张舒凤,马维娅,崔莉莉,等.剖宫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2例并文献复习[J].疑难病杂志,2010,9(3):226-227.
[28] 李海燕,王政伟.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5例[J].河北医药,2011,33(11):1758-1759.
[29] 王东钢,张雷,周华民.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早期诊治1 例[J].人民军医,2010,53(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