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2013-08-15 00:49刘亚斌
关键词:新建就业指导毕业生

刘亚斌

(金陵科技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江苏 南京 211169)

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多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合并升格或专科学校独立升格成为新建本科院校[1]。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实施的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人才,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它更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与专科院校相比,它又要求基础理论教育应达到本科水平,其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因而,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新建本科院校必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面对比老本科院校更多的困难和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新建本科院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义

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任何高校而言,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更需将其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因为它与新建本科院校的诸多特点和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2]。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从社会层面看,新建本科院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以推动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因为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的问题,只有妥善地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其一,大学生就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今高等教育已走进千家万户,进入大众化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关心能否考上大学向能否顺利就业、如何就业转变。由于每一个大学生后面都对应着一个大家庭,故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一项实打实的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其二,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稳定发展。大学生不仅是高层次的社会人力资源,还是十分活跃的社会群体。如果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得不好,极易引起社会的思想波动,甚至引发一些社会群体事件,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其三,大学生就业关系到“中国梦”宏伟目标的实现。无论是从“青年”的角度还是从“知识”的角度上看,大学生都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寄托在他们身上[3],做好就业工作,有利于大学生在历史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从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层面看,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公众形象。毕业生就业问题处理得好,从长远看,不仅给学校带来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校在整个高教市场的影响力。因此,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与坏,就业质量的高与低,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更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学校帮助、指导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对激烈竞争以求得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另外,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够促进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改革和其它各项工作的改进。比如,通过收集各类就业信息,可以为专业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适时调整提供依据,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可以督促学生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等等。

二、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可以从社会环境、学校工作以及学生个人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当前社会大环境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

一是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逐年增加,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却有所减少,以致供需矛盾突出。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高校毕业生为611万,2010年为631万,2011年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700万。江苏省是教育大省,2013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到53.2万。二是全球经济低迷,我国经济发展减速导致企业用工数缩水,多数外企的产品市场不景气,部分国企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企业处于发展期时,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并会注重对企业内部急需人才的阶段性培养,这客观上会为一部分专业相对不对口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而当经济不景气时,企业普遍会实行保守的发展策略,严格把控人才招聘,从而大幅减少人才需求。三是农村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客观上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力度,这不可避免也会挤占一部分就业市场。四是现有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在一些私人企业还没有按规定缴纳,由此降低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此外,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校的知名度、教学质量上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还处于劣势。

(二)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一是办学定位不够准确。新建本科院校在找寻地方社会需求与学校办学条件最佳结合的过程中,尚需一个积累经验、形成正确认识的过程。一些学校容易产生定位飘忽、盲目攀高的问题,从而导致培养模式缺乏新建本科院校自己的特色。二是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有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完成升本后,只是简单地认为本科教育就是专科教育基础上的延续,有的学校明显缺乏实践教学条件,有的学校设置专业主要是依据本校的师资条件而不考虑地方的市场需求,这些都使得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不明显。三是职业技能教育抓得不够到位。偏重专业学术教育而看轻职业技能教育是过去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新建本科院校延续了这样的思维,总认为职业技能教育是专科或者技校的教学内容,没有认识到相对厚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结合应该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的一个特点,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时的一个竞争力。四是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够完善。尽管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都比较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设置仍然不健全,就业指导老师缺口比较大,尤其是高水平的指导老师更是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有的新建本科院校就业工作经费不能够保障,导致一些就业指导活动无法开展,只能停留在简单的对就业政策的解读上,对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工作也缺乏创新,主要仍是每年举办几场校园招聘会。

(三)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存在一定偏差

毕业生就业理念的偏差和滞后是其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四多四少”的现象比较普遍。愿意到富裕地区的多,贫困地区的少;愿意到管理岗位的多,基层岗位的少;选择高薪岗位的多,低薪岗位的少;选择稳定岗位的多,创业岗位的少。这既导致了一岗难求,又造成了有岗不就;既让某些岗位供不应求,又让某些岗位相对过剩。

三、新建本科院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要在当前复杂多变、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开创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可以尝试采取如下对策:

(一)准确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如果定位不准确,会造成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下降,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浪费,从而导致学生就业整体竞争能力下降。学校在定位问题上最容易犯贪大求全的毛病,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上追求“高、大、全”。高校提升办学层次,追求高水平发展本无可厚非,可如果所有学校都将研究型、综合型大学作为发展方向,则不太现实。

理性的准确定位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办学理念的定位。新建本科院校是高教系统的一支新军,其办学既要强调“新建”,以便与传统大学区别开来,又要突出“本科”,从而与专科有所不同。为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应遵循“面向大众、服务地方、追求实用、凸显特色”的原则,这样学校的定位才是准确的。二是办学类型的定位。地方政府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投资主体,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和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才能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地方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主要还是那些直接进入企业就能发挥作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是服务面向的定位。不论是国家的政策导向还是新建本科院校所处的区域环境,都要求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促使高等教育向城镇和农村渗透,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专门人才[4]。因此,立足本地、面向区域、辐射全国应该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重要内容。

(二)注重培养特色人才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大致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理论型人才指的是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着创新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指的是把发现、发明和创造变成实践,主要承担着转化、应用和实际生产的任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应用型人才不是低层次的,应用型只是相对于理论型而言,它们只是类型的差异,而不是层次的差异。前者着重强调技术应用,后者则偏重于理论研究。众所周知,技能型的应用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许多创造最终效益的活动往往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新建本科院校要培养出有特色的人才必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打造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应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广泛开展科技实验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职业培训。要适时搞好市场调研,对人才市场需求行情进行预测,提高就业工作的前瞻性和计划性。要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在就业市场的大格局中找准位置,尽可能采用订单方式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走“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全程合作办学之路,为毕业生就业赢得更多主动[5]。

(三)创新就业工作思路

客观地讲,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比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重专业培养、轻就业指导的现象[6],受这种意识的局限,就业工作往往停留在组织几场招聘会、发发材料、接受咨询等简单层面上。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就业工作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更为紧迫,挑战性更强,也就更需要放开步子开拓创新。

一是应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就业是招生的“晴雨表”和“方向标”,学校应将招生工作与就业工作一起纳入全局并统筹安排。为提高学校对全校就业工作的控制力,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就业指导协调组织体系,以专门的就业工作部门为主体,各院系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分工协作、层层落实、促进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工作局面。

二是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主要职能已从单纯的管理控制向指导服务转变,这就对就业指导老师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能根据形势的变化,深入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切合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学校应为指导老师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参加各种类型的就业指导培训会、经验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着力提高他们指导就业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活动。新建本科院校需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整个课程教育体系,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展就业指导。大一时就可以着手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建立职业档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大二、大三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阶段,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去专业对口的企业实习,大三的时候还可鼓励学生参加专场招聘会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对就业市场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大四时应主要开展求职技巧的指导和择业心理的辅导,同时帮助学生做好求职材料的准备。就业指导活动的内容需要丰富多彩,形式需要多种多样,手段需要不断创新,比如,开办专题讲座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政策,模拟现场招聘,安排专家答疑解惑,等等,以便全方位为毕业生做好就业准备。

四是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和信息反馈工作。由学校就业部门统一策划,各院系具体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学校再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专业教学上的调整和改革。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数据库,全面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动态,甚至可以到用人单位去了解情况,听取其对人才需求的建议。总之,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工作,可以使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有效对接,从而进一步拓展就业市场。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与自身政治思想素质是否过硬密切相关。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碰到比老牌本科院校毕业生更多的困难,这时其应以良好的心态,理性地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学校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宣传,帮助学生树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树立“服务基层、服务民众”的思想,树立“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的思想。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年龄和精力都占优势的社会群体,应该拥有较多的创业空间。因此,以创业促就业是新一代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应对人生挑战的一种有效方式。大学毕业生也必定会在创业的过程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业绩,回报国家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

[1]王锋.新建本科院校:概念、特征及发展战略[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2):1-4

[2]梁华,兰瑞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初探[J].贺州学院学报,2012(6):108-109

[3]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9(1)

[4]杨琛.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状况及对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5]郝德新.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教育管理:教育与职业版,2007(20):44-45

[6]王倩,吴玲.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0(10):52-53

猜你喜欢
新建就业指导毕业生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