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写作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及其消解对策

2013-08-15 00:49杨春春
关键词:母语跨文化汉语

杨春春

(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语言和文化、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逐步受到外语教育者的重视。英语写作是人们使用英语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在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其地位尤为突出。但在目前的英语写作中,受到重视的仅仅是语言系统本身,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内涵即文化方面得到的关注却很少,因此英语写作中文化负迁移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拟从分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探究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和对写作各个层面的影响,进而提出具体的消解对策,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在全面了解外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同时也能夯实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一、文化及写作中的文化性

(一)文化与语言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理解被认为是广义概念的经典。他认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不足的是,泰勒定义的文化更侧重精神文化而非物质文化。相比之下,戴维·波普的定义则更加全面,他认为:文化是由三个主要元素构成的,即符合意义和价值观、规范准则和物质文化[2]。

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产生的,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思维、传统、情感都通过语言得以体现。语言同时表达、包含以及象征文化事实[3]。因此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也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语法、语境等。Hall认为:“人类生活中还没有哪一方面是不受文化的影响,不被文化所改变。[4]”文化与语言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了文化知识的传授在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

(二)写作中的文化性

写作是一项在社会背景下结合个人经历或经验完成的工作,其中牵涉社会文化传统以及作者的语言水平、思维和心理等诸多方面。即使要创新或者突破,也不能超出特定文化群体的审美习惯或者文化心理。写作的传统性、民族性、群体规范性以及继承和创造的互动性,正是文化拥有的特性。因此,学界提出“写作文化”这一概念。学者马正平在《什么是写作文化》中指出:写作文化是“通过文章反映出来的人们在写作行为中透露出来的某一特定时代的心理状态,即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时空情绪、思维方式等写作行为的准则、规范和追求”[5]。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语言内部,而是在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不少学者也提出了“用第二语言进行写作是一种跨文化写作”的观点。例如,丰国欣认为:英语写作涉及到三个层面,即社会文化层、认知心理层和成品表征层。他指出,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认识第二语言写作的本质更科学、更全面、更符合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讲,汉语族人的英语写作被看成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6]。在英语写作中,除了语言水平本身,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7]。

二、文化负迁移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一)文化负迁移及其产生的原因

1.文化负迁移的定义。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不同的学者对“迁移”有着不同的阐述和理解。朱贤智认为: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许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前者被称为“正迁移”,后者被称作“负迁移”[8]。Odlin给“迁移”下的定义是:迁移是一种影响,来源于目的语和其他在先前获得的(也许是不完美的)任何语言之间的相似和不同[9]。迁移现象不仅仅只发生在语言系统内部,还出现在文化系统中,并且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美国语言学家拉多(R.Lado)指出:“当学生与外族文化接触时,他把本族文化系统迁移到外族文化中……在表达和理解时都运用本民族的模式。[10]”文化迁移被定义为涉及诸如社会传统、思维模式、价值观等文化因素的迁移。本文中的文化负迁移指的是跨文化负迁移。

2.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非常普遍,首要的原因就是来自母语的干扰。母语是在学习者没有建立任何别的语言系统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第一语言系统;外语是在母语系统已经牢固建立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第二语言系统[11]。众多语言学家都强调母语对第二语言写作的干扰,如Selinker和Corder将“语言转换[12]”和“转换错误[13]”列为外语学习者写作错误的首位。英国语言学家Byram认为:一个人“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14],因此想摆脱母语的干扰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当学习者的母语和外语在某些方面有差异时,学习者一般倾向于套用母语的形式,从记忆中找出母语特征的英语词汇和句式来构建篇章。负迁移现象就产生了。

其次,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自己文化优于他文化的信条。广义上指轻视其他群体的成员。美国社会学家孙墨楠给它下的定义是:“以其个人所属群体为一切事物的中心为出发点来看待事物,对其他所有群体则按照自己的标准把它们分成等级……每个群体都认为只有自己的社会习俗是恰当的,看到别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就会嘲笑。[1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对社会和个人有着极大的影响,国人的一言一行都深受其熏陶。因此,外语学习者在写作中往往受到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将自己桎梏在其中,以本民族的价值观念看待和评判其他文化,从而在写作中发生文化负迁移。因此,即使写作中的语法错误很少,其语用和篇章组织也无不投射出文化负迁移的影响。

(二)文化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

目前,英语教学中,写作似乎只是作为提高和体现学生语言水平的一门课程。写作中所折射的文化积淀和社会传统被忽视。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时,往往忽略对中西方文化和英汉民族思维模式差异的传授。因此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难以摆脱母语文化的干扰,无法完整地表达语言承载的所有信息,不能写出符合西方文化及思维模式的文章。由于写作蕴含文化性和社会性,不同文化的读者对语篇有不同的理解和期待。如果外语学习者不了解这种期待,将母语的写作模式和规范迁移到目的语的写作中去,就会造成目的语文化读者的理解困难。以下是文化负迁移对外语写作各个层面的影响。

1.文化负迁移对词汇的影响。语言体系中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丰富文化信息的部分是词汇,因此文化负迁移最容易表现在词汇上。

首先,从词汇的语义层面上来看,汉语和英语有完全不同的构词规律,很多词汇在目的语中没有在内涵和外延上完全对应的单词。以表示颜色的词为例,对于“黑眼睛”(dark eyes)、“黄色书籍”(blue books)、“红 糖”(brown sugar)、“红 茶”(black tea)、“红眼病”(pink eye)等词,中国学生容易将其翻译成“black eyes”、“yellow books”、“red sugar”、“red tea”、“red eye”;再如,学生很容易根据汉语习惯直接组成英语词汇,如“眼镜”(glasses)、“空姐”(stewardess)、“昂贵的价格”(high price),中国学生往往写成“eye mirror”、“sky girl/fly girl”、“expensive price”。

其次,从词汇的语用意义上来看,由于各个民族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同,会对人的思维模式产生不同的影响,继而反映到语言词汇的使用中。在英语写作中,由于学生对词语文化内涵的掌握欠缺而出现使用错误的情况屡有发生。例如,“玉”在中华文化中是高洁无暇的象征,关于“玉”的成语比比皆是,如:“亭亭玉立”、“玉洁冰清”、“玉貌花容”、“软香温玉”,等等。其中很多被用来形容女性的温婉美丽和纯洁。然而在美国文化中,特别是一些俚语中,“jade”有“行为轻佻的女性”之义。如果在英语写作中,将汉语中“玉”的“纯洁”之义转换为“jade”一词用来形容某位女性,不仅贻笑大方,更有可能造成误会。同理还有汉语“老”字的使用。在中华文化中,“老”为尊,生活中常称呼某人为“张老”、“李老”用以表达尊重。但如果将“old”直接写到英语中,就会令人产生困惑甚至反感。因为在英语文化中,“old”是比较避讳的说法。英语中有很多委婉语来替代“old”,如 “senior citizens”、“golden-ager”,等等。再如,在传统文化中,“明月”代表思念之情,“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诸多千古名句都是佐证。但是如果在英语写作中用“moonlight”去表述思念之情会令目的语读者费解。同样,“桃李满天下”如果表达为“peaches and plums are over the country”也不合适。因为在英语中,“明月”和思念之情没有联系,“桃李”也不作为老师教学成果的喻体。

2.文化负迁移对句子的影响。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赖达曾说:就英语和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16]。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一种符号语言和主语突出的语言,强调形态上的工整,主要通过连接词的使用来实现句子之间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以形役文,呈现出形合,是封闭性的结构;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句子间则缺乏必要的连接手段,句法结构开放,以意役文,表现为意合。汉语句法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很大,并且很容易在写作上犯错误。

首先,汉语常常省略主语,在语篇中甚至出现一连串的无主句,但英语中除了祈使句,省略主语的情况很少。因此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容易写出“To overcome difficulties,have the confidence is essential”这样的句子。虽然其汉语原文“为了克服困难,拥有信心是很重要的”中可以没有主语,但根据英语表达习惯,该句应该使用形式主语“it”,即“To overcome difficulties,it is essential to have the confidence”。再如“需要定期维护”这类句子不能直接写成“Need regular maintenance”,而是可以利用英语中常见的“SVC”结构即“主系表”结构处理成“Regular maintenance is necessary”,既简明又地道。

其次,在英语表达中,句子之间以显性的衔接来表达逻辑关系;但汉语受其意合特征的影响,表达结构较为松散,有很多分句、短句,篇章中也常出现一逗到底的情况。例如:

Natural gas is very limited.It will be exhausted in the future.It is not true.It becomes a major concern around the world.This is a widely accepted fact.

上面的句子都是短句,结构松散,呈现出汉语流水句的特征。经过改写后,给句子添加必要的衔接词,成为一个长句,则逻辑上更为紧密。如:

It is a widely accepted fact that there is a major concern around the world for the exhaustion of limited natural gas in the future,though it is unlikely to be true.

汉语句子开放性的结构特征和汉语民族注重整体的思维模式使语言对语境较为依赖。而这些文化负迁移使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往往缺少使用衔接词的意识,作文中短句多且句子间逻辑性不强。

3.文化负迁移对语篇的影响。语篇是由句子有逻辑性地组合到一起构成的,书面语篇组织性则更加严密。受东西方文化差异影响,汉语语篇和英语语篇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世间万物皆有联系却又相生相克。反映到汉语写作中就是主题通常在外围展开,再层层深入到中心,手法委婉曲折,强调“文似看山不喜平”。英语民族受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影响,注重写作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东方民族的思维模式以螺旋式为主,凡事围绕主题,以螺旋式展开,并带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西方人则采用直线型分析性思维模式[17]。即英语写作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忌离题太远,让人不知所云。下面是两名中国学生以“Honesty”为题写的一段英文:

(1)People couldn’t live well without virtues because virtues can make the world more beautiful.There are lots of virtues in the world.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importance of each one.

(2)Honesty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virtues.An honest person is trusted and respected usually.However,one who tells lies is regarded as a“liar”,and is looked down upon by people.

例(1)只字没有提到文章主题“honesty”,却围绕“virtues”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读者看完后以为主题是“virtues”;例(2)则直接讨论主题“honesty”,让人一目了然,更加符合英语写作习惯。例(1)中的写作模式在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非常普遍,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受文化负迁移的影响。

前文提过,汉语是一种以意役文的语言,写作重视整个篇章的结构和完整性,开篇是否切入主题并不重要。行文中间的段落划分受到情感支配,随意性大。主题比较晦涩,到篇章结尾进行归纳式的布局更加受到青睐。但这种写作在英语本族人看来主题不明确,逻辑性不强,可读性不高。

三、文化负迁移对英语写作影响的消解对策

目前,文化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重视,但相应的文化教学还欠缺系统性,文化负迁移现象屡有发生。除了负迁移现象之外,文化中也有正迁移。如何在英文写作教学中采用一些消解策略以发挥文化正迁移的作用,是值得英语教育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对策。

(一)夯实学习者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基础

虽然在当前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概念的重要性正逐渐被广大英语教师所认同,但其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播却重视不够。教师应认识到其是在汉语环境下进行教学,而且教学的目的是能够使两种文化进行和谐顺畅的交流。因此对本民族的文化不仅要做到理解,更要活学活用。

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只有将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比较,才能真正把握目的语的学习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可以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结合到一起展开教学。在学生入校之初以衔接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采用交际法教学原则,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堂写作中理解和掌握母语文化的写作特点。之后可以逐步采用对比法写作教学模式,结合探测法、任务法引导学生发现英汉写作中的不同表达模式,提高学生对两种文化写作的洞察力、鉴赏力和实际写作能力。在进行目的语写作模式的教学时,可结合母语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另外对于一些牵涉到文化内涵的词语或成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清楚其在两种文化里所代表的意义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在写作时适当地运用。例如在说明“绿”(green)这个词在英语中的内涵时,教师可以结合汉语中的“红”来进行说明。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喜庆、热情,但英语本族人往往将红色与流血、殉难联系到一起,而绿色是他们青睐的颜色。因此霍克斯(Hawks)将《红楼梦》中怡红公子译成“Green Boy”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培养学习者的英语思维意识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将文化意识渗透到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关键是对学生英语思维模式的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是影响英语写作谋篇布局及构建句式的重要因素。英语思维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写作教学的始终,因此,可以通过夯实语言基础来提高学生英语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写作前给学生展示一些题目相近的英语原版文章,将其中典型的英语句式和地道的表达提炼出来供其理解和消化,并请学生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围绕写作题目进行思考,并限定其用英文来评论。另外,写作是一项语言输出技能,大量的语言输入十分必要。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英语原版文章的阅读,在扩充词汇量的同时也能够了解英语本族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熟悉英文行文的习惯和地道表达法。

跨文化语言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在课堂上教授另一种文化知识,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在另一种文化中举止得体的能力,而是强调对一种文化特有的历史、文学、艺术、习俗、观点、社团和成员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包括对重大事件的社会分析、文化模拟等,培养学生获取理解文化特有性和普遍性的综合能力。外语学习和直接的文化交流不能自动带来文化理解,没有对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学生也就没有进入目的语文化的框架来思考和理解目的语文化,他们增加的只是表面的一些文化信息,而依然按照自己固有的文化观念为标准去衡量目的语文化[18]。因此,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十分重要。在实际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探究本民族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对英语文化的认同,摒弃民族中心主义,建立民族相对主义的理念,深度感受和体会语言表层和内涵之间的关系。从熟练掌握英语的语法和词汇开始,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从而使自觉的跨文化意识发展到内化自动的文化敏感性。

四、结语

教育可以维护社会传统或者引发社会变革。前者能使社会成员更好地适应社会,后者则是激发受教育者推动社会进步的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语写作教学不能只着眼于提高写作者的语言能力,更应该促进受教育者对于外族文化的掌握,进而获得文化创造力,在本族文化传统和外族文化传统的碰撞和交流中获得求新的动力。在写作中进行文化教育能够使学习者的思维模式得到拓宽,学习视野也更加开阔。

[1]刘晓华.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52

[2]白靖宇.文化、语言、翻译[J].外语教学,2000(2):53-55

[3]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3

[4]Edward T Hall.Beyond Culture[M].New York:Anchor Press,1976:46

[5]马正平.什么是写作文化[J].中文自学指导,1991(4):34-37

[6]丰国欣.英语跨文化写作中的认知心理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21 23

[7]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4

[8]朱贤智.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84

[9]Terence Odlin.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27

[10]R Lado.Language Testing[M].London:Longmans,1961:281

[11]袁彩虹,郎红琴.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46-47

[12]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RAL,1972 (3):209-231

[13]Corder S 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24

[14]Byram 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Clevedon:Mullingual Master Ltd.,1989:81

[15]Maureen Guirdham.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M].Indiana:Purdue University Press,1999:163

[16]Nida.Translating Meaning[M].San Ditmas,C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16

[17]温金海.跨文化写作成品的语境触发与模块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12(S1):241 -244

[18]林娟娟.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31 -33,58

猜你喜欢
母语跨文化汉语
学汉语
母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