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纯
(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公共租赁房(以下简称“公租房”)是解决既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又不够廉租房条件的所谓“夹心层”如新就业职工等住房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的一个产品。公租房归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其以低于市场价向从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的群体、新就业职工出租。租用公租房是一个过渡性的居住解决方式,当这部分群体或家庭有购买能力或失去承租资格后就必须搬离公租房,转由市场化方式解决住房问题。小户型、流动性使用是公租房的最主要特征。因公租房空间相对狭小,故其家具设计应采用集约化的设计理念,功能模块化的设计手法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能节约公租房投资方与运营方的经营成本。
2010年6月,国务院七部委在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房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公租房主要满足基本居住要求,单套面积应控制在60m2以下。在有限的空间里要满足租住者的基本生活需求,这就需要对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但是公租房是归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租住者不是房屋的永久居住者,所以不能对房屋进行大的结构调整,也不会在房屋的装修上投入太多资金。总的看来,公租房具有房屋面积小、空间利用率要求高、租赁人只有短期使用权等主要特征。
2011年12月1日实施的《南京市公共租赁房管理办法》第三条中明确指出公租房服务的对象有三类: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其他人群不符合公租房申请条件。“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是指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人均住房面积在保障标准以下的家庭;“新就业人员”是指自大中专院校毕业不满5年,在本市有稳定职业的从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是指在本市有稳定职业,非本市户籍的从业人员。可见,公租房具有使用者收入偏低、租赁人员有一定流动性的特征。
《南京市公共租赁房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供应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公共租赁住房以成套住宅为主,供应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租赁住房以宿舍为主。”然而面对受众人群的多样性,“房”与“人”之间二者的适配性仍存在矛盾。作为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策性支持,公租房的建设没有具体的目标人群,不可能照顾到各类特殊人群对居住场所的特殊空间需求,比如符合配租条件的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和烈士亲属。这类人群往往以老人、小孩和伤残人士为主,这使得公租房在建筑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充分,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满足特殊需求。另一方面,新的社会生活模式与现有户型及配租条件之间也存在矛盾。如只能配租一居室的单身人士在结婚生子后,一居室将无法再满足其正常需求。
现有的公租房通常按一般小户型商品房设计,功能的可变性不足,很难适应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公租房与商品房的选择使用模式完全不同。商品房的使用者在购买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与实际使用需求选择住房面积与户型,在住房装修时再对户型的功能与结构进行小幅调整。而公租房使用者完全没有选择住房结构与面积的机会,而且使用面积要小于社会人均使用面积,因此小而不适用是入住者对公租房提得最普遍的问题。在使用者没有选择户型与面积的机会,甚至无法通过装修与家具设置调整室内空间的前提下,公租房家具的模块化、多功能设计是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最佳选择。
公租房的设计预定目标只是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并且就公租房的建筑设计而言,也不可能有所谓的个性化设计建设,故个性化的改造只能通过合理的家具设计来完成。公租房套内面积小的户型特征决定了其同一空间应具有多重使用需求。家具的本质是生活行为的辅助用品,要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模块化、多功能家具的设计势在必行。
集约化的理念是指,在家具设计过程中摒弃传统“单件”家具的设计思维,以整体室内空间为着眼点,通过家具功能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提高集成效率。公租房的家具集约化设计就是实现在较小的室内空间内通过家具功能模块的集成为使用者提供完整的生活空间。
集约化家具设计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家具的模块化设计。家具的模块化设计是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划分并设计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的产品。具体的设计是将日常生活所用的传统家具的功能分解出来,形成如箱体模块、柜体模块、底座模块等有特定功能的结构模块,再将这些不同功能的模块设计成具有通用接口的标准板或标准件,进而组装成具备特定生活辅助功能的家具,用户可以通过对不同标准件的选择与组合构成不同的家具。
模块的定义与划分是模块化设计的关键,家具模块具有特定功能并配有通用接口,能够批量生产,并能通过组合装配实现家具产品的定制。模块化家具设计中单个家具由“基本模块+专门模块+接口”构成,其中抽屉盒、门板、拉篮、搁板、可调脚都可以作为基本模块[1]。
公租房的基本使用模式是“拎包入住”,其装修与家具由公租房经营方统一配置,而租赁方从家庭形态、职业分布到生活习惯、个人喜好都各不相同,统一配置的家具再合理也不可能适应“口味”各异的使用者。流动的使用模式又使租赁方不可能对家具进行改造,甚至“没用的”也不能丢弃。通过重新组合标准化的零部件,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组合”适用的家具。三口之家不一定需要两张床,而床在室内又占据空间最大,如果多出来的一张床由模块组合而成,使用者很容易将其“改造”成其他适用的家具。如夫妻加一个婴幼儿,只需要增加一组模块构成一张大床即可解决就寝问题。这种组合方式既节省了宝贵的室内空间,又节约了资源。
家具零部件应具有通用性,使用者可以通过购买不同的零部件,经调整组合来自行组装成不同款式的家具,还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和室内的空间要求设计自己的家具[2]。各种板材是构成现代家具的主要零部件,在进行家具板材设计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对家具的要求,这是实现家具生活辅助功能的基础;二是要考虑到与其它类型家具的通用性,这是追求标准化的最主要目的;三是板材的尺寸要匹配材料板的尺寸,也就是传统上说的要“划料”,这是控制生产成本的关键。
参照家具行业标准,家具按其初始功能可分为床榻类、椅凳类、箱柜类、桌案类、框架类和门屏类等六大类,“家具部件化”的设计思路则是摒弃这种先入为主的“整体家具”设计理念而着眼于构成各类家具的更加基本的元素,如分隔件、支撑件、面板、门板、接插件,这些标准件可以组合成具备生活辅助功能的模块,如收纳模块、支撑模块、分隔模块等。通过标准化、通用化元件组成的家具在使用上可以实现功能转换与集成。家具的多功能使家具不再只是适合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而是具有了时间的延展性和使用场所的可转化性。通过家具本身的形态变化或者组合来进行功能的复合和转化,实现空间形式的多变、模糊空间的边界,创造多义性空间,满足小户型空间的要求,在狭小的空间变化出多种生活的可能性[3]。多年来一直畅销世界的瑞典家具品牌“宜家”奉行的就是“标准化”的设计理念,它经营的产品大部分是可拆装的,这不仅具有生态设计特征,同时也使顾客在亲自创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空间的同时,获得了生活的乐趣和心理的满足。
对于入住公租房的家庭而言,最不可预测的就是家庭的人口数量及构成。如,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可能只需要一张小床,而外来务工人员则可能带着子女和老人。家具的本质是辅助生活行为,我们既不知道有多少人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室内空间里,也不了解其职业特征,设计师要想给无目标使用者的公租房配置合理的家具是无法实现的。
通过标准件组装起来的基础构件可以组合成各种“家具”,从而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以一个60cm×60cm×60cm的立方体收纳盒为例,6个平放在地上可以组合成一张180cm×120cm的床具并且具有收纳功能。收纳盒纵向叠放可以组成储物柜,并且可以根据家庭需储存物品的数量随意增减,还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需要任意组合搭建。收纳盒沿墙体放置可以组成电视柜,同样的放置方式加上坐靠垫可以构成一组沙发。
公租房户型小、使用者目标不确定且具有流动性的使用特征,决定了其更加适合配置模块化、多功能的家具。公租房配置模块化、多功能的家具还可能带来管理上的变革,即只对公租房进行厨卫装修,家具另行租赁。公租房与家具分别租赁对传统家具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存放家具成品需要巨大的储存空间,而模块化的“家具”只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板材与接插件,其储存空间大为减少。租房与家具分别租赁既可以减少部分用户的住房成本,又可以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公租房配置模块化、多功能的家具还可以节省投资方的成本。公租房的使用者具有流动性,第一次入住的家庭使用的是新家具,后续使用的就是旧家具了,而家具使用磨损主要出现在“工作面”。模块化家具的设计特点是尽可能多地使用标准件且零部件应具备通用性,这些设计特征就可以使那些“旧”部件从主要部位换至隐蔽部位,即使是需要更新,也不是整件家具的更新而是零部件的更新,事实上,在模块化家具设计的理念里,就没有“整件家具”的概念,因为“产品就是部件”。
[1]林海,华毓坤,杨文嘉.论大规模定制的家具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3(3):56-59
[2]高锐涛.产品设计中的人性因素和人体工学[J].包装工程,2011(22):61-63,73
[3]徐雪梅.多功能家具在中小户型住宅中的应用[J].家具,2011(6):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