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娇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受众多因素影响,高校学生群体事件一直倍受社会关注。学生生活社区功能的特殊性以及社区管理客观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导致其成为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区,而且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应当引起管理者的重视与关注。近年来,一些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处置方式的研究,往往局限在强化“防控与管理”方面,忽视了引导与策略方面的研究。因而,从大学生社区群体活动的特点出发,以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思考,创新高校群体事件的控制与引导策略,成为高校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相对于教学区与运动区,生活社区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交际、娱乐与休息的场所,其活动的内容与功能比其它场所更加丰富多样,自由度也相对较大,学生在心理与言行上往往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同时,目前高校对学生生活社区在管理上也相对宽松,除一些与学生工作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外,其他管理机构的触角并没有延伸其中。
“学生生活社区远离教学区且入住辅导员少,而学生规模大、素质参差不齐、作息时间不统一……,因此很难在短时间里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1]”而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往往习惯将学生生活社区看成只是学生居住与休息的场所,并且认为其管理工作只是后勤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因而忽视了学生生活社区的育人功能。这种错误定位不仅导致学生生活社区在设施配备上仅以生活设施为主,而且也导致学校忽视对学生生活社区的组织管理。
学校与学生都容易将生活社区作为休息、休闲的场所,客观上成为学校教育、约束、管理活动的“盲区”。在学生生活社区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较为频繁,个体与群体活动的方式极其多元,加之社区内网络设施发达,信息传播不仅途径广泛而且方便快捷。
学生生活社区的地域与管理特点使得这些地方容易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学生生活社区的活动具有自发性与随意性,复杂而宽松的活动空间容易发生打架斗殴等事件。同时,大学生往往对热点事件与社会矛盾抱有兴趣,加之学生在生活社区内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上网浏览信息,一些热点与社会事件容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在从众与发泄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容易快速发酵并最终引发学生群体事件。
学生生活社区群体事件发生率较高,其根源主要在学生群体自身。首先,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原来沉重的学习压力一下得以释放,相当一部分人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低下,对专业学习存有厌烦与疲惫感,看问题简单而又容易偏激,对是非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因而不知不觉会成为群体事件的参与者。其次,大学生处于“年轻气盛”的特殊年龄段,往往带有偏激、盲目、从众、情绪化等色彩。“特别是在临近毕业期间,负面情绪严重放大”[2],容易导致价值观失衡,产生负面心理,一旦到了生活社区这个较为宽松的场所,很容易发泄情绪,煽动或参与群体事件。
高校周边环境非常复杂,大量外来人员聚集在校园周围,容易产生各种矛盾,一旦学生与校外人员发生冲突,或对学校管理感到不满,或在社区内遇到一些“丑恶”现象时,都会引起群体关注,甚至升级酿成群体性事件[3]。同时,大学生有时也会缺乏理性,在维护国家利益与荣誉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群体事件。
学生生活社区内缺乏学生矛盾调解机构,学生诉求渠道不通畅,多数高校没有专职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导致学生往往采取极端方式来发泄情绪。学生生活社区管理上的缺失,导致其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盲区”,客观上为群体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同时,当前高校学生生活社区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禁止性条款多于授权性条款,学生对之缺乏认同感,容易产生矛盾冲突。另外,由于一些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责任心不强,容易导致学生对学校产生不满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群体事件。
学生生活社区作为相对宽松、自由的聚集区,群体事件发生的诱因非常复杂。只有客观科学地分析和判断高校学生生活社区群体事件本身的性质,才能够结合学校的育人职能,将教育引导与管理控制相结合,做好群体事件的平息与善后工作。
1.分清性质、区别处置。虽然生活社区的群体事件会严重妨碍学校的正常秩序,但绝大多数事件仅仅属于校内矛盾,这些事件的萌发多与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从众心理等有关,在没有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情况下,其性质一般不会发生质的转变。所以,大学生群体事件有一个转化升级的过程,必须迅速准确地对事件性质作出判断,不仅要处理及时,而且要处置正确。既不能因处理延误而导致事件升级,也不能因“上纲上线”而激化矛盾。
2.把握特点、积极引导。学校要正确认识大学生生活社区群体事件的突发性、扩散性与易被利用性,对处于萌芽状态的群体事件要高度重视,既要认真分析群体事件在扩散过程中隐藏的深层次矛盾和原因,更要防止群体事件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高校学生管理机构要建立预警机制,定期排查和预测生活社区可能发生群体事件的诱因,掌握事件处理的主动权,预防事件的发生,或者即使事件发生了也能及时向好的方向引导。
3.加强教育、防范在先。积极做好日常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学生在群体事件中的判断力及表现与学生接受教育及其心理认知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学校应该针对群体事件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通过案例分析、法制教育等方式,让学生在群体事件发生时能够有科学判断与理智分析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修养与素质,从“人”的角度控制群体事件发生的可能。
学生自治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途径与方式,自治组织具有管理与教育的双重功能,但目前其在学生生活社区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要从强化学生的参与权、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入手,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升管理能力,从源头上防止因管理矛盾而引发的群体事件。
1.加强学生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强化学生组织的话语权。学校的物业与后勤管理部门要成立民主监督机构,或直接成立生活社区的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代表参与各种安全管理、卫生督查、饮食管理等工作。如上海复旦大学在生活社区成立的“学生自治区”就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形式。学生与生活园区的管理部门、所在学院签订“三方协议”,对他们居住的公寓楼实行自我管理。近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样不仅能够打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促使学生积极配合管理,消除学生对管理工作的误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加强对生活社区学生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充分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大学生自治管理部门包括团委、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等。目前,有些学校的相关部门忽视学生生活社区,各种通知海报很少张贴到生活社区。因此,应当重视生活社区的组织建设,让管理触角延伸至生活社区。可以由学生会或团委牵头组成自治管理委员会,或者加强以生活社区为组织的支部与分部建设,以年级、班级、楼层、寝室为单位构建组织机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另外,各种学生社团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自主教育活动,让学生的社区生活更加充实,以减少各种矛盾冲突和群体事件发生的诱因。
虽然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有着很多主观原因,但是大学生生活社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会成为诱因。目前,社区管理人员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缺少责任心与必要的专业培训,管理浮于表面等,都会激化矛盾,诱发群体事件。所以,加强社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是降低社区群体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1.充实社区的管理力量。一方面,社区物业与后勤部门要在人员配备上予以保证,对社区管理人员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安全防范、卫生督查、管理服务等方面做好工作、减少矛盾。另一方面,学校其他部门应该积极介入到社区管理中。目前有的高校采取了辅导员进社区的措施,让辅导员在社区中与学生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充当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人与协调者,这种措施能有效控制群体事件的发生。此外,让学生代表参与社区管理,或者成立社区自治组织,也是充实社区管理力量的途径之一。
2.完善社区管理与服务制度。要帮助学生在生活社区建立规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使社区生活更加有序,使社区成为有效的育人场所。所以,在实践中要逐步完善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包括:社区管理者职责、社区安全、卫生、作息时间等制度,社区团组织、学生会的组织制度与活动规则,社团组织的活动规范等。各种制度一旦形成并被学生认同,学生大多会在制度框架内活动,这就可以有效避免矛盾的产生。社区管理的各种制度要坚持“教育引导在先”的原则,在学生入学初期就应帮助新生了解这些制度并敦促其严格遵守,防止出现“先松后紧”式的管理方式,否则很容易引发各种矛盾与冲突。
学生生活社区群体事件的处理要遵循“引导”原则,尤其在事件发生之初,学生的诉求比较简单且大多具有一定合理性,即使存在明显的误解与信息误传,只要学校给予合理解释,大部分事件都是可以避免的。为此,应当在学生社区建立矛盾调解处理与信访机构,畅通诉求渠道。同时,应建立应急处理机构与事件预警机制,制定快速应急预案,防范于未然。
1.畅通学生诉求渠道。高校应畅通学生充分表达自身愿望与诉求的渠道。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落实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代表的责任制度,让他们成为学生诉求的代言者,努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缓解内部矛盾压力;另一方面,要建立社区的投诉机构,做好学生的信访接待工作,开通绿色通道,让学生能够通过权威的、通畅的渠道来表达诉求,并建立配套的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失、渎职人员予以处理。通过不断改进工作思路与服务方式,努力消除群体事件的诱因,可从源头上降低群体事件的发生率。
2.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对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只有强化信息动态搜集,健全超前预警机制,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奠定坚实的基础”[4]。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管理积极性与管理智慧,“依靠多种载体手段畅通信息渠道,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和动态,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各种矛盾纠纷,准确判断、提前预警、科学化解,努力将各类矛盾冲突处理在萌芽状态,不使其升级恶化,把握重大的学生群体事件预防和处理工作的主动权”[5];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健全突发性群体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一旦突发群体事件,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务必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和领导通报情况,并迅速到达现场了解情况、控制局面。
[1]魏传成.试析大学生生活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科教文汇,2009(2):64-65
[2]唐诗华.浅析大学生群体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机制[J].中国轻工教育,2013(2):65-67
[3]杨新起.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6(5):115-117
[4]高瑞艳.大学生群体事件的预防及处置[J].社会科学论坛,2008(5):125-128
[5]王敏达,刘超,刘坤.大学生群体事件的预防机制与应急处理对策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