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模糊性与全球 “绿色文化”

2013-08-15 00:46桂永霞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模糊性义项隐喻

桂永霞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50)

一、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理论于1965由扎德提出,扎德对模糊性的定义是:“模糊集合是其成员隶属度构成一个连续集的所有成员组成的一个类”[1]。所谓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2]。维特根施坦提出家族类似 (family resemblance)的原则来处理模糊性。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就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成员,彼此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相似之处或相似方式各种各样的,如身材、相貌、眼睛的颜色、步态、性情等等,且同样的方式往往出现重叠和交叉,但没有任何一个完全相同的共同点。也就是说,几乎没有可能提供一个涵盖了所有情况或成员的定义,成员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3]。一个家族有核心成员,有世隔很多代的边缘成员。家族成员的核心或中心地位与边缘地位(根据立足点或坐标不同)可以相互转化。[4]

国内学者伍铁平1979年将模糊理论引入中国。国内学者桂永霞[4-7],李金树[2],龙金顺[3]等对语言的模糊性作过积极的推介与研究。他们以 “麦堆”、 “秃子”、数字 “三” 等等为例子来阐述。李燕芳(2012(7)[8]研究过模糊修辞在外交语中的语用效果,桂永霞[4,9]研究过语言的模糊性与 (红)颜色。本文单就“(绿)颜色”的模糊性,阐释全球 “绿色文化”的起源与盛行,具有一定的深度。

语言的模糊性是以隐喻为理据的。隐喻是由喻源 (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 (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产生的,即用一个范畴的认知来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4]也就是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看待或认识另一领域,构成意义的转移;狭义的隐喻指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比喻类中的暗喻,广义的隐喻包括显性隐喻(明喻)和隐性隐喻;隐性隐喻有包括委婉语、象征,拟人、夸张、甚至还包括成语、谚语、以至隐喻性篇章等等。[3]

二、绿色

《现代汉语词典》对 “绿”的定义是: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10](P850)也就是人类用对自然域草和树的认知来建构或解释绿色。英语的green(绿)同grass(草)同源,德语的grun(绿)与Grass(草)同源,它们的原始日耳曼语的词根是gro(生长)[11]。这样来看,green和grun表示生长着的草和颜色,并具有生长着的草和树的某些性状即成长、活力等。这是一个“以物喻色”隐喻过程,这个过程使“绿色”具有了模糊性,然后将绿色运用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 “以色喻物”的过程,使绿色具有了更宽泛的模糊性。

英语绿色有 “生命与生机”与 “病态”及 “无经验、幼稚”,和“宁静平和与希望”与 “嫉妒”等对立的意义。汉语绿色词有 “生机与活力”和 “低微与卑贱”相对立的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绿色的词义在演变,并在演变的过程中,绿色象征 “低微与卑贱”、“病态” 及 “无经验、幼稚”的义项逐渐边缘化,和象征 “和平、青春和希望”的义项被中心化或突出,并在全球掀起“绿色文化”的潮流。

三、“绿色文化”

绿色文化的词义考据来自绿色是草和树叶的颜色。英语里绿色还指水果和蔬菜。人们看到“绿色”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环境、生命和希望。这便是通过 “绿色”词语建立起来的群体的“共同经验”;同时,“绿色”词语也在这个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派生和发展。[12]

在绿色文化建构或传播的过程中,绿色的词义从 “草和树叶的颜色”发展到包含:有关生态环境的(包括植物的和动物的)※②有利于生态环境、环保的※③无污染的※④安全、健康的、卫生的 (无思想污染的)※⑤快捷,无障碍的⑥※可持续利用的※⑧人与自然和谐的等多个义项。如“en government(绿色政府)”、 “en activities(绿色环保活动)”。

green一词在获得环保新义后产生出一些与之相关的派生词有:greenery(对环境问题的关注),greenism(环境保护主义),greenster(环保政策拥护者),名词。而green-washing则既可用作名词,又可用作动词,系仿whitewash一词而造,表示 “刷绿”,粉饰、掩盖,即把严重危害环境的产品冒充成有益于环保的产品。ungreen是 green的反义词,表示“(人)不关心环境保护的,(产品、活动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破坏生态平衡的”等义[13]。

在绿色文化运动中,涌现出难以计数的“绿色+X(green+X)”词族。最初,多是 “绿色+名词性成分”;然后是“绿色+名动兼类或纯谓词性成分”。“绿色”新词族中,“绿色”的语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英汉相同)(以下引号中的词语主要来自李冀宏[13],廖秋玲、黄远振[14],周国祥[15]、苟丽娟[16]以及字典):

1)基本意义——绿色,如 “绿色标签”、“绿色使者”、“绿化”;2)借以代指林业、农业等相关产业,如 “绿色革命”、“绿色产业”、“绿色工程”、“绿色人才”;3)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侧重于无污染的,有利于人康的,这是 “绿色”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意义,如“绿色食品”、“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贸易”、“绿色标准”、“绿色装修”、“绿色大米”、“绿色茅台”、“绿色牛奶”、“绿色蔬菜”、“绿色化肥”、“绿色服饰”、“绿色电视机”、“绿色胶卷”、“绿色气球”、“绿色冰箱”、“绿色建材”、“绿色煤炭”、“绿色机场”、“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护考”、“绿色包装”、“绿色住宅”、“绿十字”、“绿色旅游”;4)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侧重于节能的、节约的,如 “绿色交通工具”、“绿色电脑”、“绿色家电”、“绿色婚礼”、5)思想内容健康(无思想污染)的、安全的,如 “绿色网吧”、 “绿色收视率”、“绿色网游”、“绿色广告”、“绿色童话”、“绿色周刊”、“绿色论丛”。6)交通信号灯中绿灯代表通行,由此产生通畅的、快捷的、方便的意义,如“绿色通道”、“绿色软件”、“绿色收银通道”、“绿色送货通道”、“绿色安装通道”;7)全面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如“绿色GDP”、“绿色工业”、“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认证”、“绿色保护”、“绿色壁垒”、“绿色营销”、“绿色减肥”、“绿色上网工程”、“绿色短消息”、“绿色奥运”、“绿色渔业”、“绿色物流”、“绿色电力”、“绿色硅谷”、“绿色医学”、“绿色财政”、“绿色税收”、“绿色银行”、“绿色科技”、“绿色消费”、“绿色企业”、“绿色会计”;8)全面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如 “绿色哲学”、“绿色文明”、“绿色大学”、“绿色新闻”、“绿色体育”、“绿色教育”、“绿色文学”、“绿色思想”、“绿色风潮”、“绿党”、“绿色意识”、“绿色政治”、“绿色政府”、“绿色运动”、“绿色经济”、“绿色扶贫”、“绿色美学”、“绿色艺术”、“绿色城乡建设”、“绿色环境”、“绿色生活”。此外绿色可指台独分子,如 “绿色台商”、“绿色艺人”、“绿色恐怖分子”。

将上述绿色族词分类很牵强。如今绿色一词使用的如此频繁与广泛,绿色文化似乎包罗万象、包含一切适合人与自然生存的内容。朱天磊,李铁铮 (2009(12))[17]呼吁将绿色文化的词义或内涵加以定义或限定,以免在传播过程中陷入误区。从这里我们可以证明或看到,绿色文化的内涵具有模糊性;且模糊性的功能能将词义的某些义项(绿色词义“生命的、成长的、活力的”、 “环保的”等义项)中心化或突出、或将词义的某些义项(绿色 “病态的、苍白的、嫉妒的、低贱的”等义项)边缘化甚至撤销。对于词义的演变或传播,媒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绿色文化的内涵

科学和发展是一个悖论,它打破了人类生存原有的平衡状态,把人类抛入了一个无序的漩涡。在这个漩涡中,人类出现了生态危机、人态危机和心态危机。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和挑战。绿色文化就是建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动态和谐。绿色文化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互动,又包括大气、水、森林、草原保护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环保措施。二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包括绿色企业、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审计等,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生态效益去换取经济效益。三是主观世界的和谐进步,包括友爱、理解、宽容、善意、和平、节俭等道德和心理素养[18]。绿色文化以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为精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核心,以人类自身健康幸福宁静地生存为目的,是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2.绿色文化的起源与特点

《新英汉词典》 (1985.06新2版)已收录“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 词条,指 “农业方面的改革”[19](P549)。绿色革命原本是自上世纪60年代至1987年的20、30年间,由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旨在改变落后的农业状况、促进粮食高产而掀起的运动,在当时属于政府或政治行为。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学者、社会人士发起绿色运动,或生态运动。可追溯到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K·博尔丁就曾提出“生态革命”的主张。60年代初,美国著名学者R·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向人类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特别是1972年出版的 《增长的极限》,掀起了一场拯救人类的“绿色”运动。随着60年代末70年代初相继发生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这种危机是 “工业文明” 的恶果,当代公认的 “八大公害” 事件大都是在战后50、60年代期间发生的。70年代以来,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进一步加剧。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各国出现各种公民组织,诸如“环境保护一绿色行动”、“未来一绿色行动”、“保护环境一绿色名单”、“地球之友”、“世界卫士”、“自然之友” 等。[20]

1971年,加拿大成立国际性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组织”,1972年英国 “绿党”诞生。接着,瑞典、匈牙利、德国等十多个国家相继成立了“绿党”。1972年人类有了第一个环境会议,1977年的西德实行 “绿色产品”认证。1982年,绿色大学在意大利成立。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为世人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象征着人类进人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 “绿色时代”,从而“绿色文化”席卷全球。在1996年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绿色革命重被提起,但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现代汉语 “绿色 (的)” 表示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无污染的”等的义项,1999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尚未收入,但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问世的《应用汉语词典》和《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已录入其中。《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在附录的新词新义中补录了这条义项。席卷全球的绿色文化的特点是:全方位——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人们自觉地要求视绿、穿绿、吃绿、住绿、吸绿、制造和使用绿色产品等。[20]

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挖掘利用或突出绿色“生机、活力与希望” 的义项,并赋予绿色“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发展”的新义项;将绿色其他的义项边缘化。在建构、传播绿色文化的过程中,媒体(包括学者、文人、作品、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字典等工具书、公民组织、甚至是国家机构或政府等)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Zadeh,L.Fuzzy.Sets.Information and Control[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5.

[2]李金树.汉语数字三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J].怀化学院学报,2012,(6):78-80.

[3]龙金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的隐喻性分析与启示 [J].怀化学院学报,2012,(4):73-75.

[4]桂永霞.语言的模糊性与英汉(红)颜色及其隐喻[J].三峡大学学报,2012,(5):107-110.

[5]桂永霞.模糊语言的多功能性质研究 [J].江苏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48-52.

[6]桂永霞.语言的模糊性与图式理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2):69-72.

[7]桂永霞.语言的模糊性与得体性 [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1,(3):372-274.

[8]李燕芳.模糊修辞的语用研究——基于中英政治外交语的语例分析 [J].怀化学院学报,2011,(3):84-86.

[9]桂永霞.语言的模糊性与颜色 [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265-266.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1]马铁立.试析颜色词 “绿”的模糊性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04-105.

[12][日本]小园晃司.作为想像空间的 “绿色”词族 [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4-66.

[13]李冀宏.GREEN及其派生词的新义与译法 [J].上海科技翻译,2003,(3):62-64.

[14]廖秋玲,黄远振.英汉“绿色”能产性及语义趋同现象分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5):524-527.

[15]周国祥.流行语“绿色 X”词族探微 [J].语文建设,2003,(8):40-41.

[16]苟丽娟.浅析 “绿色”新词族 [J].现代语文,2009, (1):142-143.

[17]朱天磊,李铁铮.浅析绿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三个误区 [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增刊):176-177.

[18]李铁铮,孙晓东.绿色文化的概念、构建与发展 [J].绿色中国,2011,(4):50-55.

[19]新英汉词典编写组.新英汉词典 (增补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0]赵叶.什么是绿色运动 [J].防火防灾,2006,(5):27.

猜你喜欢
模糊性义项隐喻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Enhanced Precision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