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书遥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涉及了各种古代各个时期的仪式,王小盾《诗六义原始》认为,诗三百都曾用于仪式,由此提出中国早期的诗歌分类,其实质是仪式分类。仪式是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的,并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具有典礼形式的行为模式。[1]47
《诗经》中仪式的分类有很多种,如:(1)记载祭祀祖先、祭祀神灵、祭祀山川的仪式。上古时期祭祀活动风靡,大雅中有很多祭祀诗,都是以歌颂祖先为主,或者叙述各部落种族间发展的历史,还有些赞颂先王功绩的,总之都是以歌功颂德为主。在《诗经·周颂》中有清庙、维天之命、烈文、昊天有成命、我将、执竞、思文、丝衣、般等。(2)记载农业中的仪式。周初统治者在一年农事活动开始时,都要举行祈谷、藉田的典礼,祈求上帝给予丰盛的收成,天子亲自率领官民到藉田中象征性地耕地,秋丰后,还要举行报祭礼,答谢神灵恩赐。如《诗经·周颂》中有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诗经·小雅》中有信南山、甫田、大田等。(3)宴饮中的仪式。这类篇目主要是以君臣、亲朋好友欢聚的宴享为主,集中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诗经·小雅》中有鹿鸣、常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寥萧、湛露、楚茨、彤弓、桑扈、鱼藻、宾之初筵、瓠叶;《诗经·大雅》中有行苇、既醉;《诗经·周颂》中有丝衣等。(4)占卜仪式。有卜婚、卜宅、占梦的等。如《诗经·卫风》中有氓,《诗经·鄘风》中有定之方中,《诗经·小雅》中有斯干等。(5)行狩打猎中的仪式。《诗经·小雅》中有车攻、吉日等。(6)婚丧嫁娶中的仪式。如《诗经·小雅》中有鸳鸯、车舝等。(7)对君主颂扬的仪式。如《诗经·大雅》中有棫朴、旱麓、思齐、下武、文王有声、假乐、浻酌、卷阿;《诗经·小雅》中有天保、南山有台等。(8)赏赐诸侯的仪式。如《诗经·小雅》中有采菽等。(9)宫室落成的仪式。如《诗经·大雅》中有灵台等。
本文主要讨论《诗经》中的燕飨仪式。我国古代的许多礼仪都包含着对神灵的崇拜,这源于古代人民恐惧大自然的力量,他们无法掌控自然界,于是就假想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在操纵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变化,同时想办法举行各种仪式来祭祀这些神灵,以此达到与神灵交流并祈求神灵降福于人类的目的。[2]67就如原始文化中的燕飨,起源于先民们收获猎物后的欢聚收获是依靠老天的,欢聚的主要内容也是敬天。到了商周时代,燕飨礼俗逐渐演变,可以分为燕礼、飨礼、乡饮酒礼三种形式。燕飨诗是直接反映飨礼、燕礼等仪式的诗,故称为礼仪诗或宴饮诗。称为“燕飨”有其乐融融,温馨诗意,充满亲情的氛围。燕飨诗包括礼仪诗和宴饮诗。如:
吉礼——用于祭天祭祖的礼仪;
凶礼——用于丧葬的礼仪;
军礼——用于军事的礼仪;
宾礼——用于朝聘会盟的礼仪;
嘉礼——用于融合人际关系、沟通感情、联络友谊,内容比较复杂,包括婚礼、冠礼、飨燕、立储等等礼仪;
飨礼——周天子在太庙举行的一种象征性的宴会;
燕礼——天子、诸侯与自己的臣下共饮欢宴,或款待嘉宾的宴会;
乡饮酒礼——诸侯乡大夫(周代官名,掌乡之政教禁令)的宴饮之礼;
私饮酒礼——天子、贵族宴请同族兄弟、亲朋好友的宴会
以君子群臣、亲朋好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充分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诗经·小雅》中的鹿鸣篇就是天子宴享群臣的诗,后来也用于贵族宴会宾客。诗文如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这首诗是小雅的首篇,描写宾主宴饮之乐。诗之主人宴客,客对主人加以忠告,主人表示感激,咏之于诗,飨之以酒。首章赞美嘉宾送礼品、献忠言,意态真挚。“呦呦鹿鸣”有福禄长久之祝,“食野之苹”含有食物广多之意,“我有嘉宾”之时则奏乐献礼,热闹非凡。不落俗套,嘉宾之来非徒为酒食,而有美言相告。所谓君子爱人以德,客人对主人的爱护,是指示他向大路行,也就是不走旁门左道。二章首句描述嘉宾发挥了他的“德音孔昭”,说话精妙,人民见他不敢轻佻。“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点了宴宾之旨,而又不是徒为酒食。三章“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延续“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这样的乐趣,宾主尽兴,而诗味则无有已时。
在这样热闹祥和的宴饮聚会中,群臣们称赞周王,同时进谏各类良好的政策。周代上层社会里有很多这样的宴饮,燕飨仪式就是这种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周代以农业宗法制为主,各宗族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是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纽带。周代的国君、诸侯等都是同姓姻亲,周代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姻亲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除了享乐之外,主要是带有政治目的的。“礼”在周代包括了道德伦理的规定、社会生活的仪式,还包括了国家政治制度、法令,燕飨礼在周代意义特殊,周王将它作为亲族和睦、巩固政治的手段。燕飨诗的政治价值是劝诫臣民遵循燕飨的礼仪,从而达到联络感情、巩固政治的目的。在宴饮仪式中,发挥作用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体现了“礼”的规范和人的社会道德风范。燕飨诗赞美的是守礼有序、君臣和睦的社会关系,而对不能根据仪礼自制、酗酒败坏道德的宴饮,持否定态度。
记录燕飨仪式的诗不仅具有政治价值、历史价值,并且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些诗真实地展现了燕飨仪式的场面,表现出了燕飨仪式中和谐融洽、明快祥和的气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有直接描写筵席之间觥筹交错、歌舞升平的场面,巧妙地借助寓意丰富的自然物象来渲染烘托热烈的气氛。如《宾之初筵》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宴饮中的一幅幅画面,这些贵族在宴会开始时还能谨守礼仪,等到酒酣耳热之际便逐渐放肆,到了大醉之后更是手舞足蹈,一副泼皮无赖的样子。而《常棣》则用花的繁茂来烘托众多兄弟欢聚一堂的喜悦和睦。《彤弓》则描写了出于政治性目的的天子在太庙宴请群臣的宾客之礼,等等。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呈现出一种很稳定的社会结构关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古代社会和与其相适应的传统文化长期处于“礼”的范式之中[3],记录燕飨仪式的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并成了周代礼乐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样看来,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些诗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不同侧面。除了祭祀、燕飨等诗中反映的周代礼乐兴盛,其它诗作中,也充满了礼乐文化的精神。我们窥一斑以见全豹。仪式是“传统的贮存器”,被人类学家当做“观察人类情绪、情感以及经验意义的工具”和阅读、诠释社会的“不可多得的文本”。《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它之前的诗歌创作没有结集下来,它们主要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从艺术的发展逻辑来说,《诗经》受到口头传统的影响。[4]17先民用文字记录下仪式之后,通过口头流传逐渐形成了文字文本,体现在《诗经》之中,反映了仪式是文学起源的一种形式。
[1]巴莫曲布嫫.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以诺苏彝族史诗“勒俄”为个案[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2]荆云波.中国古代礼仪与“神话历史”[J].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通讯,2009(4).
[3]丁鼎.“礼”与中国传统文化模式[J].齐鲁学刊,2007(4).
[4]黄松毅.仪式与歌诗:诗经·大雅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