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师范学院 贵州·遵义)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国当代发展的使命,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但是,由于我国历史发展和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使得高校中存在很大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并且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仍然在大大增加。这样一来,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成为高校中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高校贫困大学生是自高校收费改革以来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是指对于每年的教育费用无力支付或支付起来很困难的学生。贫困大学生一般有两种状况:一是在校学习生活中每月消费支出较少,就目前全国平均消费水平来看,一般学生生活费每月低于200 元确定为“贫困大学生”,低于100 元的则为“特困生”;二是家庭人均收入过低,使得家庭在支付学费和每月生活费的同时,还要支付家庭生活、医疗等相关费用,让生活更加贫困。因为贫困带来的压力使得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严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承受的压力远远大于其他的大学生,因此,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卑心理。在我国,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很多出生在农村的学生自小接受教育的教育条件就远远落后于在城市里接受教育的学生教育条件。出生于农村的学生,他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在其他方面并没有多余的爱好与特长,这就使他们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由于现在高校评价大学生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不仅要看成绩,更加注重高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没有了以前在学校佼佼者的自信,这就导致他们的学习不像以前那样突出,同时也就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这就更使得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如一般大学生,从而变得自卑,心理变得越来越扭曲。
(二)自我封闭心理。高校里面的有些贫困大学生因为害怕还不起其他同学的人情而以这样那样的借口拒绝了同学们的聚会,而且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有时候还会认为老师和同学们对他们的帮助看成是一种施舍。他们不但不喜欢与老师们和同学们沟通与交流,而且还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有什么事情都自己闷在心里。长期这样,他们的内心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容易造成极端心理,更进一步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
(三)攻击心理。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与非贫困大学生之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距,但是他们并不把出现差距的原因归于自己,而是尽可能归咎于外界因素。他们看见别人得到奖学金而自己得不到奖学金就会认为是老师的不公平等很多不可能的原因,认为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公。这种人的自我概念存在很大的偏差,而且有时候还存在一种“我不好、你也不好”的这种心理,存在嫉妒别人的攻击性心理。
(一)高校从物质层面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困难导致的,因此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是高校首先要考虑做好的的工作。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
第一,积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在大学里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相当多的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有效地解决了自己的一部分生活开支,通过勤工助学不仅减轻了家里的一点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形成了一种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尽能力设立更多、更规范的勤工助学岗位,以满足更多贫困大学生的需要。
第二,加强贫困助学资金的管理和发放。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地。学校对于他们的家庭实际情况很难准确地去把握,一些非贫困大学生的家长通过关系搞到一份特困证明假冒贫困这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员工作不负责,又经不起金钱的诱惑,给高校调查贫困大学生的工作带来了极大地困扰。因此,单靠道德去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制度上严格要求,保证合理、公正、公平,让有限的贫困资金用在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身上。
第三,拓宽、扩大资助体系。高校在帮助贫困大学生的工作体系“奖、贷、助、补、减、免”中,除了国家的助学贷款之外,其他几项不仅仅是来自学校,更多的是来自社会。事实上,社会上许多有钱人给学校的贫困大学生提供了不少的资助,许多企事业单位给高校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高校的贫困大学生问题。因此,高校要积极地拓宽渠道扩大贫困资助对象,寻求更多的社会力量来解决贫困大学生这一问题,形成国家、社会、学校三方参与的多元化的高校贫困资助体系。
(二)高校从精神层面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高校可以针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在这里以人为本主要讲的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贫困大学生因在经济上经常处于较困难的状态,故而,高校的辅导员和教师及相关的职能部门更应该积极帮助他们,经常与贫困大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等方式,开启他们内心紧锁的大门,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内心深处的烦恼、忧郁与苦闷,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第二,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解开自尊与自卑交错的心理。高校贫困大学生自尊与自卑交错的这一心理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棘手的问题,作为教育者和相关部门必须有效地保证贫困大学生内心中那一份纯真的信念,使他们充满自尊与自信,同时又必须顾及他们内心的脆弱。减少因贫困在他们心中产生的自卑感,帮助他们寻找真正的自尊。因而,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解开他们心中自尊与自卑交错的心结需要依靠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
第三,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作为教育者和相关教育部门在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许多从困难中走出来的成功人士的经历来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使他们认识到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经济上的困难并不是他们的阻碍,而是给他们带来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总之,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所以作为高校教育者和相关部门要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让每一位学生不仅是学业有成,而且在思想方面也是一个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我们要使他们在高校这一环境中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使他们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我深信,只要高校的辅导员和教师及相关职能部门能积极地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贫困给他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就一定能激发出他们那种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斗志,使他们在踏进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时候不走过多的弯路,做出自己正确的人生选择,最终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李艳红,陈保平.自我效能感研究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3.
[2]马振彪.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措施[J]. 社会心理科学,2006.6.
[3]孟庆良,马力,全建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1999.2.
[4]杜萍.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及自我调适[J].包头医学院学报,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