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
(金陵科技学院,南京 211169)
哲学、教育和认知科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有意义地做事与做有意义的事构建了生活意义,上升到学科层面来说,即是学科价值导向和学科内容体系构建了学科的意义。构建积极的、全面的、有价值的学科意义,充分发挥 “正能量”,才能体现学科的价值,巩固学科的地位。体育学科的内涵非常丰富,除了显性的意义之外,还隐匿着众多隐性的意义,身体、认知、情感和意识在身体运动过程中交融、发酵和升华,对个体的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整体性影响。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体育学科在学校视域下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受不同发展理念的影响,体育学科的内容设置出现过诸多变化。自19世纪中叶开始,体育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自身的学科体系,并成功进入学校系统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体育学科起初的内容设置比较单一,开设的内容主要是体操,开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体操练习来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和气质,倡导严格的自律意识,推崇高尚品德的塑造和发展。进入20世纪后,体育学科受到现代科学特别是生理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学科的内容设置和价值导向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各种形式的体能训练成为主导内容,关于人体运动的实验和数据成为学科内容设置的标准和依据,学科内容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全面发展个体的体能素质,以便应对高强度的工业化生产和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体育学科内容基本都被生理性的体能训练课程所主导。20世纪80年代后,受世界政治军事冲突缓和与现代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的影响,体育学科的内容得以跳出生理学的藩篱,转而进入竞技体育的圈子,竞技体育项目成为学科内容设置的主要依据,竞技表现与竞技成绩成为重要的评价内容,体育学科的竞技化试图通过学校系统来实现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目前体育学科在教育范畴内多被冠以 “体育与健康”之类的名称,学科的内容设置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竞技体育项目的内容仍占据主导,但是也允许非竞技体育项目内容的开发和介入,并将身体运动、营养、美学、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融入体育学科体系,学科的价值取向也由先前的追求竞技表现、竞技成绩逐步转向更加关注个体的健康与发展[1]。
从体育学科的历史发展演变看,体育学科价值取向的变化大致为:人体外在形象塑造与社会教化、个体身体潜能的开发、竞技表现与竞技成绩的追求、关注个体健康与发展。体育学科的价值导向是基于体育基本价值基础之上的,与体育的功能之间并非对等关系,乃是体育功能的外赋的主观属性[2],即外界对体育自身功能的取舍和偏爱,体育学科的内容设置反映了外界对体育功能的取舍,体现了对体育学科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体育学科是体育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科分类而成,它是体育课程的来源,但又区别于体育课程,是体育科学知识体系居于中间层次的构成要素[3]。体育学科的内容设置受历史、文化和现实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归类特点[4]。
各种形式的体能训练被设置为体育学科的生理性的主要内容。在体能训练活动中,需要运用掌握的训练知识来提高各种体能素质,例如有氧能力、协调性、灵敏性和耐力素质等。促进体力活动参与的任务由体能训练的效益来激发,训练的计划性和规律性是体能训练的核心要素,通过训练,希望人们了解训练的知识,制订有效的计划,并通过坚持训练达到提高体能素质、促进健康的目的。在生理性的内容设置中,有氧能力的训练是重点内容,例如长时间的持续体力活动。体能训练的等级和强度需根据学生体能测试的结果来确定,例如俯卧撑、仰卧起坐、长跑、短跑、跳远等测试。生理性的内容设置要能够提供良好的体能训练,或者能够提供科学的体能训练知识,特别是以生理学和解剖学为基础的体能训练知识。在这类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包括人体解剖、生理、有氧训练和营养等等。通过生理性指标来表明体育训练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接受训练和生理学的解释来加强了解饮食、运动、休息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竞技项目类体育活动包含的内容很多,竞技项目内容已深深嵌入体育学科的内容体系之中。但竞技类体育课程对技术、规则、表现与成绩的过分关注使得体育课程逐渐偏离了教育导向的范畴,具有明显的精英体育模式导向。在教学文件中,竞技体育项目的特定技术、技能和战术等内容占据了主要位置。在该类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不同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战术及项目规则等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大多数球类游戏的技战术技能,并对比赛中的技战术运用有所了解。在该类课程中,运动技术成为主导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得分和避免失分成为最受关注的事情,赢得竞争的技巧成为关注点,而如何处理得与失、胜与败则被抛至一旁,鼓励竞争成为主旋律。虽然竞争是人的天性,但现代社会更加强调合作,因此在体育教育课程中应该淡化对竞争的强调,将竞争与合作进行融合。
该类内容设置主要关注对动作技能和质量的训练。例如跑、跳、走、爬、掷等动作技能。该类课程的显著标志就是出现了一些类似于身体控制、运动技能、身体意识等概念,该类课程关注的动作技能不仅与体育运动有关,还扩展到了生活技能、工作技能和避险技能等领域,例如日常生活中搬重物的技巧、消防员的攀爬技术,办公室文员的坐姿状况下的锻炼等等。通过对动作模式、方法和质量的教学,旨在为学生展示正确的动作模式,为生活、工作和紧急状况下能够高效率地实施动作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伤害提供理论和实践知识基础。
体验类内容设置的重要特征是在体育活动中突出娱乐性、自发性、美学、创意、情感表达与运动体验。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不同运动,并享受运动的乐趣。课程内容设置中有很多原创性或改造性的体育活动内容,主要以游戏或运动的形式而不是比赛的形式开展。通过自发性的运动体验持久的运动乐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玩耍和运动的自然需要。该类课程关注运动内容的审美特质,注重运动中的想象力、节奏和美学素质培养。除了运动体验外,体验类的内容还包括对自然的体验,突出的特点是通过户外运动的形式来积极体验大自然,实现 “运动与自然的邂逅”。虽然体验自然主要是以户外活动的形式呈现,但并非所有户外活动都属于体验自然,例如户外的竞技体育运动或者体能练习,它们主要关注运动表现或者生理机能,而不是体验自然。体验自然主要是通过在自然环境中的运动,来建立人与自然的积极互动关系,继而加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动。活动开展的形式主要是户外运动,例如散步、定向越野、登山、划船、骑自行车或滑雪等,在活动教学中教师会教授户外运动的专业实用技能,例如攀岩技巧、绳索打结方法、指南针的使用、扎营地点的选择、扎帐篷的技巧、户外烹饪工具的使用、骨折的应急处理等等。
无论体育学科的内容如何设置,体力活动始终都是主题,无论是注重生理机能的体能训练还是注重项目技战术与规制的竞技项目教学,无论是注重发展动作技能和质量的动作技能教学还是注重体验的多样化运动开展,统统都是通过体力活动这一媒介来实现学科的价值。体育学科内容设置的价值导向是多元化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价值导向。
体力活动的内容设置要求有很高的参与度,需要参与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尽其所能地发展和展现身体能力。体力活动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泛,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体操、舞蹈、滑冰、器械、有氧操,以及很多类型的体育游戏及许多新奇的运动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保障学生能够在快乐中运动,感受良好的运动体验,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持久的兴趣。人类对运动有着天然的需求,体力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刺激个体运动的内在倾向,为持续的体力活动打下兴趣基础。体力活动的内容设置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文件中都有体现,而且是这些教学文件的主体内容。在具体内容上,有一些项目的开展不具有普遍性,例如舞蹈、户外探险、游泳和定向越野等,在国家、省市政府层面上多有提及,但在学校层面提及较少,这种状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场地器材、教师专业技能及群体认知方面的局限造成的。
许多体育学科内容的开设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忍耐力和尊重、关心、帮助他人的社会公民素质。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体育礼仪、课堂纪律等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品德,例如要准时上下课,着装要合体,要注意听讲,要遵从教师的指示和指导等。这些体育课程的常规性规定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品德,促进学生行为的规范化、合伦理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团队性的集体运动项目被视为培养合作能力的一个比较好的形式,在团队运动中,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对学生社会品德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团队性集体运动项目中,学生需要了解规则、为他人考虑、谦逊、尊重对手、融入团队等。体育学科一直在尝试通过体育课程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期望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积极帮助他人,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为各类危机冲突的解决贡献力量。
体育学科主要是以自然科学的观点来关注身体的生物学方面,通过人体工程学、人体力学等知识来描述如何正确地运动,阐释预防、应对伤病的机理,并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预防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例如对站姿、坐姿的标准化要求和训练能够预防关节扭曲、错位等情况,加强踝关节力量的训练能够减少扭伤发生的几率,而进行摔倒后滚翻的自我保护动作训练则可以大大减轻突发风险造成的伤害。人体运动素质的增强与协调发展在提高预防和应对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体育学科的价值领域,健康逐渐成为话语主题,无论从体育学科课程名称的修订,还是从各类教学文件的制定,以及从各种与健康有联系的管理、教学和研究机构的设立,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健康在体育学科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健康目前已成为体育学科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评价体育学科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健康是卫生领域的核心专业术语,健康的内涵非常丰富,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地指没有疾病。根据这个定义,健康不仅涉及人的身体,还涉及人的心理和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和道德健康构成了健康的整体概念。健康是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也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体育学科将健康列为其价值导向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体育学科的人文关怀,使体育学科的价值得以升华。
体育学科的另一价值导向是促进运动项目的开展。在竞技运动项目领域,后备人才的数量往往决定着运动项目的水平,竞技运动归根结底是精英和天才的较量,大量参与项目运动的人都会被不断地淘汰,直至产生水平最高的少数人。因此通过在学校体育系统广泛开展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与比赛能够扩大项目的参与面和参与人数,为竞技项目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即使许多非竞技性运动项目也必须通过学校体育系统的平台来推广,原因很简单:最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在学校,在学校系统进行运动项目推广的经济性强、效率高、影响大。体育学科的内容设置直接影响着运动项目的开展,也反映着各国不同的体育学科价值取向。
体育学科自20世纪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一直到今天,体育学科的价值仍未受到普遍的认同,体育学科糅合了太多学科知识,也承载了太多责任和价值,以至于体育学科的本来面目越来越模糊,学科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多样,学科承载的价值越来越重大,与此同时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5]。
身体运动或称体力活动始终都是体育学科的主体内容和典型特征,以体力活动为载体实施体育锻炼和教育活动是体育学科的主要途径,以体力活动为中心构建的体育学科体系演化出多样的模式和特征,体育学科的主要议题是提升体力活动和培养社会责任,关注体力活动与社会发展是体育学科的主要特点,体育学科内容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要求或希望参与者能够积极参与,希望能够培养参与者的合作意识和关心他人的社会品德。活动多样、积极参与、良好合作、享受快乐是体育学科内容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生理性和竞技性内容在体育学科内容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生理性的内容体系可以量化教学目标,竞技性的内容体系则主要以定性描述教学目标为主。生理性和竞技性的内容体系经常有交叉,规则与要求的改变可以实现两者的互换,这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取向有关。体验自然和风险预防内容虽有开展,但开展的范围和程度还非常有限。低年级以动作发展和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高年级以生理性的体能训练和竞技性为主要内容,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借助于体力活动,通过多样的活动内容安排和参与者的积极参与来实现教学目标。活动类内容与身体体验类内容应成为体育学科的起点,但多数学校选择的是有氧训练、体能训练和竞技项目技术。在体育学科价值的意义构建中,以健康为中心来重新构建体育学科的内容体系成为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做法,但是健康的范畴远远大于体育的范畴,体育学科非但不能承担起维护健康的责任,而且往往陷入损害健康的陷阱之中,学科的价值受到质疑。
体育学科的意义构建非常重要,一个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学科是没有必要存在的,对意义或是价值的定位不准确会导致学科地位的下降和边缘化。体育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学科的意义和价值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态势。任何一种意义构建和价值导向的确立都会反馈到体育学科的内容体系设置上,例如,以 “体验”为导向,则体育学科的内容体系会得到无限扩充,但学科教学的专业性会受到极大限制;以 “运动”为导向,则体育学科的内容体系会受到极大约束,但学科教学的专业性会得到加强;以 “健康”为导向,则体育学科的内容体系会与众多学科产生交叉,但学科的目的则很难完成;以 “社会发展”为导向,则体育学科的内容体系会更加宽泛,但学科的重点和方向会产生偏差。
目前,从体育学科的内容设置来看,运动技术掌握和健康状况促进是体育学科构建的最主要的意义。掌握运动技术和促进健康状况成为体育学科意义构建的核心要件,体现着竞技体育和健康对学校体育学科的渗透和影响,同时也诱发了竞技体育与健康之间对体育学科价值话语权的争夺。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两种倾向:运动技能主导和淡化运动技能。这两种倾向导致了体育学科内容体系的僵化设置倾向和无限扩充倾向并存的现象。单调的训练和无聊的游戏成为体育学科呈现给大家的典型景象。所谓全民体育、终身体育的美好愿景并未如约而至,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体育学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体育学科的范畴到底应该包括什么,如何定位体育学科的意义和价值。首先,体育是一种普世文化[6],教育框架内的体育学科也应具有普世和普适性,体育学科应该超越运动技术练习的桎梏和为健康而活动的枷锁,体育学科的意义在于培养智体健全的公民,体育学科是一门具有多层次性的范畴广阔的社会生态学科[7]。在内容体系上应包括但不应只局限于功能性的、娱乐性的、与健康有关的、与竞技表现有关的身体活动;在意义构建上,体育学科应以培养智体健全的社会公民为己任,通过运动参与、运动体验、运动学习、运动掌握、运动提高等形式为积极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社会行为提供驱动程序。
纵观世界范围内有关体育学科的各类文件,发现体育学科的内容设置主要以促进生理机能为主的运动、以竞技表现为主的运动、以发展动作技能为主的运动和以身体体验为主的运动组成。促进体力活动的积极参与、促进体能素质的提高、促进项目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促进动作技能发展、促进社会适应和发展、提供自然体验和运动体验、增强避险能力、增强卫生意识促进健康、提升道德水平等主导着体育学科价值取向的话语体系。体育学科的内容体系涵盖极广,价值取向亦多元,对体育学科的意义构建应全面考虑其教育意义,体育学科应跳出生理学与竞技体育的束缚,将学科定位为一门具有多层次性意义的、范畴广阔的社会生态学科。
[1]Quennerstedt M.Studying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of Meaning Making:A Way to Analyze Subject Con-t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8,27(3):434-435.
[2]毛振明.体育的功能、价值和体育学科的目标[J].体育学刊,2001(6):6-7.
[3]鲁长芬,罗勤鹏.体育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辨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4):286-287.
[4]陈平.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哲学审视[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4):59-62.
[5]吴忠义,张维寿,高斌.新课标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发展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6):38-40.
[6]杨文轩.体育学科体系的重新构建刍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4):277-278.
[7]O'Connor J,Alfrey L,Payne P.Beyond games and sports:a socio-ecological approach to physical education[J].Sport,Education and Society,2011(3):36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