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胜,邸 枫,张 琪
(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 05004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增强,特别是上世纪70 年代以后,伴随着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体育文化研究也逐步得到重视。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等物质层面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1]。体育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形态,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协调和发展,展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民精神。因此,明确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研究体育文化的社会作用就成为必须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体育文化是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2]。体育文化这一概念确定较晚,直至上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受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两方面的冲击影响,才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文化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体育被排斥在文化范畴之外,有些人甚至把体育与文化对立[3]。“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其原意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应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和改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文化”含义与西方迥然不同,特指封建王朝所实施的文治与教化[4]。随着世界文化史的发展,文化的研究变得越来越深入,德国的康德、英国的泰勒、前苏联的鲍戈留娃、中国的梁启超等都对文化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这些观点虽然角度不同,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意识形态方面,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信仰、道德标准及由此产生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等具有人类精神价值的文化。二是生活方式方面,即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服装、烹饪、建筑、医学等具有物质价值的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精神领域的文化推崇备至,而把体育运动往往等同于简单的体力劳动,认为体育无非就是一种 “拳脚之术”而加以蔑视。直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明确指出,文化是人与自然界、社会相互统一的特殊表现,是对人的创造力和才能的发挥程度的鉴定,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 (包括体育生活)、科学技术、思想观点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至此,体育文化才第一次摆脱了 “文化至上论”的束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文化内容逐步丰富,科学特征不断强化,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轨迹,折射了人类追求文明、注重和谐的文化趋向[5]。体育文化的深入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对于体育的参与程度,其对社会生活的促进作用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
生产要素商品化、经济关系市场化、经济行为契约化、追求利润最大化、保障事业社会化、市场行为法制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它使体育工作者和体育参与者摆脱了 “极左”思潮的束缚,破除了陈旧的体育道德观念,促使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一时间体育与商业加速结合,体育经济不断发展,下海、重奖、实业、俱乐部股份制,新事物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对于物质利益、金钱财富的过度追求,使人的身心和谐一致的关系受到破坏,存在潜在的抛弃道德观念、放弃全局意识的错误倾向,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体育事业目标的实现。在这种状态下,加强体育文化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体育文化的贡献在于不仅使人们明确了体育运动中人与身体的关系,还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强调体育生物功能,还要突出它的精神作用。随着多学科对体育的渗透,体育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体育目标也由单纯的维护身体健康向更深层次的领域延展,如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调节身心、磨炼意志、团结合作、丰富情感、展现个性等。这种变化对于处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育功能转变以及促进体育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世界上有两种基本的传统体育文化形态,中国、印度、日本及伊斯兰等文化圈构成了东方体育文化,欧洲、美洲大陆的体育文化构成了西方体育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局势虽然暗潮汹涌,但整体上还是秉承着 “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交往,东西方间的文化传播得以迅猛发展,体育文化也遵循文化传播的规律,成为各民族相互交融、共同繁荣的桥梁。一方面,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体育文化,经过文艺复兴时期的积累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以城市为中心飞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体的激烈竞争的文化特征。拳击运动突出运动员个人的勇猛顽强,展现的是进攻速度、防守能力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篮球运动强调运动员的团队精神,讲求团结合作和互相协调。特别是在奥林匹克运动复兴后,这种体育文化有了世界意义,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为以静思、养生、保健为指导思想的东方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东方体育文化的精髓部分也被西方体育文化吸收融合。东方体育运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在体育文化中包含着东方民族的哲学、宗教、习俗及审美观念等,是审美理想的体现,是人与社会和谐完美结合的最好验证。中国的太极,动作舒展、有张有弛,讲求人随心愿,使练功有素者,浩然正气充乎心胸;印度的瑜伽,动作简明,力度巧妙,强调提高习练者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促进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东方传统的生命观、健康观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自我克制、内心恬静、情思高尚、内外协调等许多辨证思想,正逐步得到全世界的接受与认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西方体育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体育运动逐渐成为具有综合性、典型性、理想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是全人类崇高精神的体现,更是民族精神的凝结。体育文化美的特点是通过形式多样的运动形式表现出来的。如竞技体操是以高、飘、难、新和惊险、奇特、熟练等协调的动作表现美的,运动员优美的姿态和极富个性的表演,再配以充满韵律感的音乐,将体操动作完美表现到醉人的境界;球类项目是以机智、配合、灵巧、默契和技、战术变化来体现美的,球员或传、或过、或顶、或射,将足球的精髓传播到整个世界;田径则以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动作舒展来体现美,将仪态、形体和表现之美融合在一起,全面展现了运动的激情;花样滑冰、艺术体操以音乐与舞蹈相结合为特点,讲究健康、舒展、柔美、流畅,给人以美轮美奂的感觉。这里面所包含的线条、韵律、力量、速度、耐力、协调可以说是体育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美。同时,体育文化所蕴含的内在美以它浓郁的理想色彩和昂扬的精神面貌为世人所瞩目。运动员展现了顽强拼搏、胸怀祖国、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高尚品格。容国团“人生能有几次搏”的呐喊、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成为鼓舞一代又一代人不懈进取的时代号角;教练员所表现的是热爱事业、科学训练、勇于探索、以身作则的良好品格;裁判员所展现出的是忠于职守、严肃认真、公平执法的职业精神。保证了体育运动的客观公平,赋予体育运动高尚的内在美。体育文化使活动中的人们既锻炼了健美的体魄,又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心灵得到净化,进而陶冶了情操,塑造了美的观念。
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渴求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大量的物质财富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但在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却表现出相当贫乏的状况,与高度的物质文明不相协调。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其他一些丑恶观念沉渣泛起,并逐步渗透到体育生活中。有的人为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出现了损害对手、贿赂裁判、服用禁药等不道德行为;有的人弄虚作假、搞内幕交易、踢假球、吹黑哨,既触犯了国家法律,也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使神圣的体育运动沦为追求财富、谋取私利的低层次的手段和工具,与体育真善美的追求背道而驰,极大地伤害了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公平公正、高尚和谐的社会环境,纯洁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唤醒人的良知,正在成为发挥体育运动文化价值的着力点。健康的体育文化使人们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侵蚀,在这方面中华武术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中华武术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不仅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日益完善的 “武德理论”,使人情绪开朗、乐观向上,从内心深处体验一种自我调节的康乐境界,使习武者在活动中心灵得到了净化,增强了抵御丑恶思想侵袭的能力,使人们远离虚假、回归和谐。“武德”对习武者的涵养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有导向作用,包括爱国爱民的思想,勇于牺牲的精神,团结一致、刻苦学习的品质,这些都显示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博大精神。
西方与东方虽然地理位置不同,历史积淀不同,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相同的。作为西方现代体育的代表,奥林匹克运动是在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工业革命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源于对和平、友爱、团结、理解的追求而复兴的,通过法律、规则和德行的不断完善、规范而形成了奥林匹克精神。在体育文化的正面引导下,人们能辨别、应付、化解和减少体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潜移默化地抵制社会不良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气质、思想品格和精神修养,其强调通过锻炼身体来完成由表及里、由有形到无形的精神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因此,“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我国体育竞赛的重要追求;在分配关系上,则倡导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反对平均主义、锦标主义,对促进运动员培养崇高理想、高尚情操和优良作风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与此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交融,人们对于体育文化的内涵认识,已经从直观的、经验的、传统的、朴素的文化观念向建立在科学实验、辨证分析和吸收借鉴外国体育文化精髓基础上的全新体育文化观念转变[6]。我们提倡无私奉献精神,不等于不要报酬,而是按劳取酬;我们维护友谊发展,也追求在赛场上战胜对手,要赛出水平。在体育事业其他方面,推动体育运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体育由公共福利角色向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转变;坚决克服平均主义,对有突出贡献的体育工作者给予重奖;以组织体育比赛为依托加强体育广告、体育彩票的发展及体育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这些可喜的变化,揭示了体育文化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对促进人们转化体育文化观念、发展体育经济,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7]。
体育文化的传播应用,使体育不仅改善了人类的肌体机能,而且在思想层面上赋予人类更加高远、深邃的价值观念,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建设进程,使体育由健心健体养生之道成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坚实基础,进一步提高了体育运动的道德境界。我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弘扬健康体育文化的必要性,认识到体育文化对于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精神和培养乐观进取意识的重要作用,并采取积极认可、促进发展的方针政策。我们相信,随着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必将日益凸显,为实现人类自由和谐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高小平,李慧.高校体育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初探[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1):128-131.
[2]张永保,林秋菊.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及其结构的划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4-26.
[3]宋亨国.当代体育文化价值趋向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6):4-7.
[4]陈灿辉.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65-166.
[5]高勤.论体育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文化学刊,2012(1):29-31.
[6]赵劲松.体育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1(35):653-654.
[7]陈宏亮.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