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3-08-15 00:47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何 林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任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高校作为思想意识的集中地和文化的辐射源,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把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引导大学生认同、接受、内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有中国特色的,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特征相适应的,必须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客观上需要我们首先解决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问题,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强大精神支柱,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基础和指路明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紧紧围绕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观察和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确保和谐社会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

2.凝聚大学生追求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

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需要在全国形成齐心合力、同舟共济、团结一致、不懈奋斗的社会局面。其前提是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即被广大群众的内心所体认。因此,增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而社会安定团结的核心和基础在于社会成员的共有价值观和共同的道德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角色意识,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引导青年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日常工作与高层次的价值目标联系起来,把个人利益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从而对集体、对社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进而发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营造和谐社会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稳定、有序、协调,还应当具有大家和睦相处、人人吉祥安乐的社会氛围。从某种意义来讲,融洽的社会关系也是生产力,它能够增进理解互信,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使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特长得以充分展现。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功能,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相互沟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学生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精神,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组织观念、制度观念、纪律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从而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人际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

4.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稳定是指社会整体处于安定团结、稳定和谐的状态。改革作为利益的再调整,势必蕴含着冲突的萌芽,尤其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的道德风险、和谐风险也日益突显,要妥善协调和解决各方面利益关系,单靠物质利益手段和行政干预是不够的,要依托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疏通思想、化解矛盾、理顺关系、阐明事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对社会变革最为敏感,难免在心理上、情绪上产生不满、焦虑、怨恨等情绪,也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反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与沟通来调适自身的心理状态,化解不满情绪,保持社会的秩序性与公平感、正义感,维护社会稳定。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复杂的环境,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它是由国内国际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

1.社会经济生活多样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由于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这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大学生的头脑中来。新旧体制转轨,传统与现代的冲撞和更替,使得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加复杂。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利益化的特点,促使大学生更注重实际,在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上更多地考量自我的发展和利益的追求;部分学生表现出个体化、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甚至有时会出现颠倒过去人们习以为常的真、善、美言行和是非标准的状况。这些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传统理论依据提出了新的挑战。

2.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复杂多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享有独立人格、具有现代意识、崇尚科学与理性的大学生。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和多变性是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活动呈现出来的明显特征,他们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语言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纵深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受到质疑是不争的事实。过去以理论和知识体系为中心,视知识为绝对真理,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高高在上、单向性灌输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与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的需要。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抓住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改进和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就显得刻不容缓。

3.网络新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它逐步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互动方式和社会信息交流方式,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主体的复杂性,传播的隐匿性、迅捷性,信息选择自主性、无界性,导致了认识、观念和价值的多元化,以致于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借机得以传播,这必然同现实中的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产生矛盾和冲突。大学生涉世不深,思想还不太成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对网络上不健康信息判断分析的能力低,容易受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致使少数大学生道德观念弱化,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在网络世界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面临着重大挑战。

4.西方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一个与国际社会频繁交往、相互影响加深的全球化大环境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下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趁机渗入,在非意识形态化、政治多元化、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观的影响下,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思想领域,如何在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积极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对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严峻考验。

三、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还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穿的整体,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大学生确立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操守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正确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种作为社会组织成员的每个个体不断完善自身、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社会的和谐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和谐决定的。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做好培育人、塑造人的工作,实现个体的不断完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自身特点为出发点,以实现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引导大学生确立和谐社会所需的观点,增强和谐社会所需的意识,培育和谐社会所需的心理,养成和谐社会所需的行为方式。

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思考,对社会的各种变化以及各种观念的冲突能够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在利益诱惑和困难挫折面前能够保持自我的尊严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再次,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质,帮助大学生掌握各种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与社会公共道德标准发生矛盾时,能通过沟通和说服教育等方式使其符合社会的公共道德德行为标准。最后,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开发个体潜质。做到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选择的有机统一。

3.重视网络建设,抵御渗透,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首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内容来占领网络阵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加强防范意识,巩固和加强网络安全,过滤和清除那些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的信息,提高网络安全技术,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其次,依托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民的责任意识,引导、规范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最后,要利用网络方便、快捷、易传播、易交流的特点,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平台,通过网络上的留言版、论坛、信箱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为学生排忧解难,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提升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4.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如何保护和改善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必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强化生态理念,教育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定位,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通过生态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他们树立起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观和环保行为,进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实施感恩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抛开对大自然的感恩,不能只索取而不予以回报,自觉克服和纠正“过度开发”、“疯狂攫取”等短视短期思想和行为,培养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建设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3]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