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服务外包产业群集聚效应研究

2013-08-15 00:43潘驰群
红河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皖江服务企业

刘 伟, 潘驰群

(1.安徽新华学院学生处;2.安徽新华学院药学院,合肥 230088)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该《规划》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皖江城市带主要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具体而言包括: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四大定位。其中服务外包产业是皖江城市带发展重要产业,它具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重要作用。但作为一个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项目集中与资源的集约是促进皖江城市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研究其产业群集聚效应也就应运而生。

一 服务外包产业群集聚效应的内涵

(一)服务外包与产业集群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与专业技术领域应用的不断凸显,越来越多企业将本企业非核心的具有基础性或共性的生产程序外包给他方承担。服务外包很讲究规模效应,产业集聚能够生产出显著的经济效益。而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布局比较松散,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规模较小,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力较弱,缺少龙头知名企业的带动。这导致其直接承接参与开发大型服务外包项目能力不足,集聚效应受到较大制约影响。

产业群的集聚一般是指相关产业的横向或者纵向企业或者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而形成的一种集合体。对于这种产业聚集,不同的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解:马歇尔和韦伯认为集体购买与销售、基础设施共享以及技术外溢、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聚集都是产业群聚集的优势[1],波特认为产业群的聚集能够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生产力和企业创新能力,降低风险[2]。

(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

安徽省服务外包发展刚刚起步,在产业集聚上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和引导,加上安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理原因,整体上产业集聚障碍很大。阻碍了服务外包企业在安徽发展和投资的热情,减少了承接服务外包贸易的承接能力,集聚效应受到制约。服务外包产业群的聚集效应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1.聚集群内的外溢效应。服务外包是一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服务型产业,其聚集群内的外溢一般而言是针对知识技术的外溢。聚集群内,服务外包知识技术信息的交流与创新,对增强聚集群内企业生产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聚集群内过度知识技术外溢会导致企业或组织过度的外部性依赖增强,从而使企业自身的创新动力不足,不利于整个聚集区的良性发展。

2.聚集群内服务机构的支撑水平。一般而言,服务外包产业聚集群内会有技术提供机构,如高校与科研机构提供的科研所、实验室等,也有政府部门提供的政策咨询和管理部门。聚集群内的管委会通过整合资源,为群内各企业提够信息,促进企业分工与合作,提高效率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3.聚集群内企业联动水平。产业聚集园区内的企业间的联动分为竞争联动与合作联动两种。竞争联动促使彼此获得比较优势动力,从而创新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大产品质量把关与售后服务竞争。这对于产业园区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以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竞争来看,竞争往往容易诱发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的恶行竞争,这样的竞争手段往往不利于提高产业园区整体发展水平,甚至还会产生负激励,侵蚀地区品牌效应。合作联动则是聚集区内企业再次细化分工或者互相支撑提供服务,如服务外包企业上下游间的合作业务提供,企业间横向业务的交流与互补等,这种合作联动有利于集聚区内企业生产成本的交流、降低交易成本和容易形成集体意识,增加其市场地位。

从目前来看,皖江城市带中合肥与芜湖均有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两地都有自身的科教优势,尤其是合肥的地理、技术优势尤其显著。但是,两个园区的整体发展同北京、大连等地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产业聚集没有发挥效应则显得尤为突出。笔者认为,产业聚集效应的研究应从政策梳理开始,从政策中吃透规则,再因地、因时制宜。

二 服务外包政策的两级梳理

“十一五”期间,全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聚集效应明显,主要发展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全国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贡献度达95%[3]。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除了归功于自身竞争力外,更离不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级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中央层面,国务院办公厅在2009年和2010年曾两次发文给予支持,同时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等数十个部门也制定了配套的服务外包政策。从省级层面看,支持力度也很强劲:一方面,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具体落实方案。具体而言,可以梳理为以下几块:

(一)国务院办公厅复函

2009年和2010年国务院分别复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9]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复函》国办函[2010]69号,分别批复20个城市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在这20个试点城市实行优惠政策措施以及政策来降低服务外包优惠政策门槛,加大了政策覆盖的范围,简化了申报核准程序,为加快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4]。

(二)财税政策

财政方面,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2011年度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给予示范城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00万元定额支持。税收部分指出:财政部、国税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五部门于2010年11月19日联合下发《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决定自2010年7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在北京等2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征所得税以及《关于示范城市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财税[2010]64号,决定自2010年7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对注册在北京等2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企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4]。

(三)省级层面支持

安徽省政府也先后出台了具体落实方案,其中以“皖江40条”和“皖江创新21条”为代表,他们分别从金融、土地、人才和环境等十个方面共40条进行部署(如规定从2010年起连续6年,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区和示范区建设和皖江示范区可复制“合芜蚌”优惠政策,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各项行政性收费的省、市留成部分,实行免征等。

“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安徽省政府从政策上也紧随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并配套法规政策促进服务外包产业政策的发展。

综上所述,从中央和省级层面基本围绕“示范城市”、“集中区”、“示范区”和“集群式转移趋势”等核心词铺开政策。不难看出,这些词汇都是“聚集”的替换,换言之,政策的精神的实施是要在聚集区内实施,为此,改善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区的集聚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皖江城市带服务外包产业集聚效应改善的原因

近些年来,尽管皖江城市带GDP收入逐年增加,但是服务外包产业还并未得到充分发展,整体而言还属于初始阶段。服务外包产业集聚效应亟需改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问题:城市功能分区尚未成熟、产学研战略联盟链接不够顺畅、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提高空间以及政策利用与反馈机制有待加强。

3.1 城市功能分区尚未成熟

皖江城市带已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城市带。以合肥和芜湖为典型,其中合肥是中国重要的家电制造城市,芜湖的奇瑞已带动近500家配套企业的成长。整体而言,大多数企业为生产型企业,是在长三角劳动力成本、资源紧张等情况下的一种降低成本与贴近市场的转移。因而说,这类企业的转移只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和便利的交通即可。但是作为以高兴技术同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对城市的功能分区则要求更为严格。以合肥为例,合肥服务外包产业园在高新区大蜀山南麓,这里以软件研发外包、呼叫中心与动漫网友为特色,预计全部建成后将聚集300家企业,吸纳2.5万人就业。设计上这是一个很好的初衷,但是随着滨湖新区的兴建后,滨湖新区也在洽谈一批服务外包项目,如滨湖新区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已经安排了8家行政后台入驻,此外还会有10在洽谈之中。这么看来,随着一个新区的兴起,就会冲淡已有的一个城市功能区的安排,这不仅不利于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聚集,也不利于城市整体科学发展的功能最大化。所以,皖江城市带中各城市的功能分区要明晰,避免内部间的消耗。

(二)产学研战略联盟链接不够顺畅

以软件和动漫为主的服务外包,对于城市科研与创意水平较高,而这部分的主力军只要集中在高校与科研机构。服务外包企业吸纳人才的力量是有限的,研发新技术的资源也是不足的。为此,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建联盟,推进自主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安徽省教育厅、科技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地方政府会举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学研对接会。这么一种对接会即使是每年一度的,也不能够及时的解决企业的技术需要和创新源的需求。而安徽省自身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安徽省今年区域创新能力由2011年的全国第15名跃居全国第9名,上升了6个名次,并位居中部第一。安徽和重庆、海南三省被认为创新潜力最大[5]。换言之,我们有良好的资源,但是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为此,可以说作为产学研需求的主体企业还未能够与提供技术的高校科研院所间取得通畅的联系。

(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提高空间

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效应发生的载体就是要有一个规模相当的园区,园区内企业与服务机构沟通顺畅的载体是建立在基础设施之上。在园区的周围不仅要做到交通的便捷,也应有一定的生活园区范围。目前,合肥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地理位置尚好,交通便捷度优良,但周边生活区安排略显得空旷,仅仅从生产而言可以满足,但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充分的考虑到人才居住的适应性。

(四)政策利用与反馈机制有待加强

政策是治理国家与地区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具有公共性、公平性与合法性。往往中央一层的政策指示宏观性较强,地方的政策指示特性较强。作为企业与中央之间的桥梁——地方政府,有义务起到上传下达作用,指导地方利用政策指向,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制度优越性,加快步伐向前发展,制定科学有效的地方服务产业激励措施,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搜索不同的声音与意见反馈给中央政府。在这里面,地方政府的角色就是一个服务者,这也符合服务型政府的构想。当然,仅仅靠地方政府的呼吁还是不够的,服务外包聚集后可以形成相关联盟和研究会,为政策研究与利用提供科学化的参考,也是反馈机制建设的一种途径。

四 皖江城市带服务外包产业群集聚效应改善建议

从皖江城市带的发展要点,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不难看出两者间的共性都是要求其产生集聚效应才能提高综合竞争力。而皖江城市带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分别为:加大力度培育服务外包产业聚集、改善服务外包产业承接软环境、聚集区建设内外部关系的制约和梳理清城市发展轨迹。

(一)加大力度培育服务外包产业聚集

在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中伴随着产业分工细化和联动因素的突显,零散式的单个企业发展已经转为集聚模式下的集体发展。也有研究报告表明,国际间资本投资取向不再仅仅向低成本与资源丰富地区流动,更多的则是向产业聚集效益较好的地区转移。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皖江城市带和国务院首批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合肥,应当科学规划自身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方向,分析出差距与优势,扬长避短,利用比较优势与国家发展战略和中部崛起计划结合在一起,加大力度为培养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创造有利条件

(二)改善服务外包产业承接软环境

软环境,一般是指政府提供的服务环境。具体而言可以是政府自身的服务环境、市场管理环境以及金融系统的信用与融资环境。软环境的改善即为:政府自身的职能从“管理”专项为“服务”,从一个“舵手”转为“掌舵人”,对企业或者组织提供市场信息服务,把握发展宏观战略方向,给与市场更多的灵活度;市场管理环境上,加强市场监督,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在金融信用与融资上为市场提供信贷政策,为扶植、培育新兴服务外包企业解决资金障碍,并可以考虑加大奖励机制。

(三)聚集区建设内外部关系的制约

皖江城市带内的聚集区不只是一个服务外包聚集区,还有合肥家电制造产业园区、芜湖奇瑞汽车制造产业园区等,各聚集园区建设发展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尽管不同产业集中区间发展模式与方向不同,但各集中区间也存在着相互支持的关系,如合肥家电产业园区同服务外包软件园区间关系的协调、技术转让、人力资源关系的流动等等。其次就是不同城市间的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园区的制约与协调关系,这里面主要是行业间的约束和彼此优势的互补,具体来说就是行业联盟间做大、做强,对外争取集体利益,对内做好合理分工和定位。

(四)梳理清城市发展轨迹

城市发展轨迹清晰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未来城市化进程还将加快。各城区、各产业园区分工要明晰,做到提前设计、提前规划,做到内部间无方向性的哄抢客商,对外形象展示上井井有条。以合肥141组团发展为例,各个行政区划间应产业分工明晰,不盲目、重复低配置的设置产业聚集区,以合肥的城市规模和资源分配,仅有一个高新区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即可,不需要在滨湖新区再次接纳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皖江城市带要想发展好服务外包产业,必须要做好产业聚集工作,但产业聚集工作还有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为此,从培育产业、改善环境,产业内外部制约和城市规划等四个角度去改善聚集效应是实践之路径。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M].商务印书馆.

[2]Poter 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77-90.

[3]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OL].http://www.cs.com.cn/ssgs/hyzx/201301/t20130107_3807601.html.

[4]国家级服务外包扶持政策回顾.[OL].http://www.d1net.com/cc/outsoucing/85729.html

[5]安徽今年区域创新能力列全国第九居中部第一.[OL].http://ah.sina.com.cn/news/m/2012-12-27/120029561.html.

猜你喜欢
皖江服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小鲟”过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