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蓓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齐己(864?—943?)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唐末五代间著名诗僧。《四库全书·<唐僧弘秀集>提要》云:“唐释能诗者众,其最著者莫过皎然、齐己、贯休。然皎然稍弱,贯休稍粗,要当以齐己为第一人。”《四部丛刊》初编集部收齐己《白莲集》十卷,存诗800多首,存诗数量在整个唐代诗人中居第5位(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诗学理论方面有《风骚旨格》一卷,附录于《白莲集》后。此诗格上承皎然《诗式》,下启徐衍《风骚要式》和徐寅《雅道机要》。另有与郑谷、黄损等共定的《今体诗格》,存于后人论述片段之中,可参见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忠义门二卷。《全唐文》卷九二一收录齐己文两篇,一是《粥疏》(仅存前四句),一是《凌云峰永昌禅院记》。另有据日本《续藏经》辑录的一篇佚文,参见陈尚君《齐己佚文<龙牙和尚偈颂序>考述》[1]。作为禅法与诗艺均有创获的诗僧,又处于禅门分灯林立的晚唐时期,齐己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成为历来学界的关注重点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佛教与唐代文学的研究重新兴盛,齐己研究也取得长足发展。近三十年来,齐己作品的校注本有2部,相关著作10余部,单篇论文50余篇,学位论文8篇。台湾地区有论文3篇,学位论文2篇。下面将从文献整理、生平研究、思想研究等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一)文献整理 张伯伟先生于1996年出版《全唐五代诗格校考》[2],对《风骚旨格》进行了精校。既有题解置于前,又对引诗注明出处与作者,可谓见解独到,校注精严。2011年王秀林博士《齐己诗集校注》[3]的出版,成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白莲集》完整校注本,且附录了齐己佚文两篇、《风骚旨格》、时人酬赠等相关资料。虽然难免存有缺陷,但仍有开拓之功,殊为可贵。
(二)生平研究 1.对齐己生卒年的确定。由于没有史料确凿记载着齐己的生卒年,而其生卒年对理清其思想发展脉络又至关重要,所以学界曾就此问题有过热烈讨论。影响较大的有863年稍前生、938年卒和864年生、943年卒两说。前者以周介民《齐己生卒年考》[4]为代表,后者以曹汛《齐己生卒年考证》[5]为代表,另何林天《齐己初探》[6]、余才林《齐己生卒年辨疑》[7]等基本上都是围绕此二说加以推算。众家皆是依据《白莲集序》、《宋高僧传》等史料,并结合齐己诗作所记载的内容,来推论齐己生卒年。但因对史料所记真伪的意见不同,导致推算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此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2.对齐己籍贯的考证。据文献记载齐己籍贯有“长沙人、潭州益阳人、蜀人“三个不同说法。蜀人之记载只见于元释觉岸的《释氏稽古略》卷三,然考史料和齐己诗作都未显示其曾入蜀,此说明显有误,故不作论。认为齐己是长沙人的主要有周绍良《<唐才子传·齐己传>疏证》[8]、田道英《齐己行年考述》[9],主要依据孙光宪所作《白莲集序》中记齐己为长沙人。而周介民《齐己考》[10]、张琦的《齐己研究》[11]等文,以行政地域范围的历史变迁、上下级行政区域名称等为论据,推断齐己为益阳人。
3.齐己行游考。关于齐己的行年、交游考证,学者们根据其传记资料、诗歌作品、时人酬赠,基本完整的勾勒出齐己的一生。除了因对生卒年看法不同引起的行年年份差异,行游经历基本一致。比较完整的考证有吴在庆《<唐才子传·齐己传 > 笺证》[12]、田道英《齐己行年考述》[13]和《齐己交游考》[14]等文。
综之,学者们多从《白莲集》诗作出发,并将其置于史书记载的时代背景中考察,诗、史相证,基本梳理出齐己的生平。这对进一步研究齐己思想,动态地考察其创作历程等奠定了基础。
(三)思想研究 立足“诗僧”身份,我们首先关注到的是齐己的佛学思想。且其生活的晚唐时期,已是禅门一花开五叶、禅门派系意识趋于明显的时代,所以齐己拥有比较明确的法系。惜研究者大多未曾关注其特定的禅门法系,直到尹楚彬的《湖湘诗僧齐己与沩仰宗》[15],才系统全面地考察了齐己与沩仰宗的深刻渊源,以及沩仰禅法对其思想、创作与诗歌理论的全方位影响。
同时,唐代儒、佛、道三教进一步调和,齐己难免受到儒、道侵染。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白莲集》中关注现实、民生的纪事诗。道家思想则反映在齐己对《庄子》的熟习和庄子思想的追崇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自我内心的不断反省,使得齐己的思想不断兼容并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对此作出比较系统论述的是刘雯雯《齐己的诗歌研究》[16]和马旭《诗僧齐己研究》[17]。
(四)齐己诗歌创作的研究 1.诗歌及艺术特色。按照内容分类探讨齐己诗歌的主要有蒋力余和卜其昌的《略论齐己的咏物诗》[18]、王子羲《论齐己诗的社会现实内容及其艺术特色》[19]、周介民《齐己山水诗的艺术特征》[20]等。对齐己诗歌艺术特色的认识,众家都集中在一“清”字,如蒋力余《试论齐己的清美诗风》[21]、田玉芳《五七字中苦,百千年后淸——齐己诗之思“苦”、格“淸”及理论成就》[22]等。台湾学者们也多着力于齐己诗歌的研究,如释明复《唐代齐己禅师与其白莲集》[23]、赖昭淳《晚唐僧诗研究——以贯休、齐己为中心》[24]等。尤其是谢曜安的《齐己诗研究》[25],在对齐己诗歌细加分类之后,总结了其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并由此揭示“尚淸”说的内涵和美学意义,反映了两岸学术的互补并进之势。
2.诗与禅的关系。诗人与僧人的“两栖”身份,使齐己在“诗”与“禅”的张力之中不断调和诗境与禅心。这种调和所引发的诗歌审美特征,蒋力余《略论齐己诗歌的禅境美》[26]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平和古雅、遒劲飘逸、冷峭荒寒、清新自然。后崔炼农《齐己<白莲集>的诗禅观》[27]、薛胜男《略论齐己诗歌的禅宗境界》[28]等文章相继探讨其以禅御诗、以诗助禅的审美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诗学意义。
(五)齐己诗学思想的研究 对于齐己的诗学理论研究,学者们立足点各有不同。针对《风骚旨格》,一是如刘方《齐己<风骚旨格>的诗学理论架构初探》[29],运用现代诗学理论对《风骚旨格》进行整体考察,认为齐己架构了一个关涉诗歌类型学、风格学、结构动力学、主题学等多方面的诗学理论框架体系。二是如曹大中《齐己<风骚旨格>十体臆说》[30]、魏学宝《佛禅语境中齐己“十势”内涵探析》[31],皆是专篇专论《风骚旨格》中的某一条目。另其他相关著述,很多都是围绕“诗有十势”进行探讨。因为张伯伟早在其《禅与诗学》[32]、《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33]等书中反复强调齐己的“势”论,认为其“势”论乃渊源于禅学并且影响深远。很多学者承张氏之说,但也有如巩本栋先生的《环绕唐五代诗格中“势”论的诸问题》[34]持反对意见。
除了《风骚旨格》,《白莲集》中质、量可观的论诗诗也引得学者关注。朱学东《晚唐五代侍僧齐己的诗学理论探微》[35]归纳了齐己论诗的两个立足点,一是诗教,二是禅理。朱大银《侍僧齐己及其论诗诗》[36]则是探讨齐己在诗格中阐述的诗学思想与其诗歌创作的实践关系。另齐己与郑谷、黄损等共定的《今体诗格》,是有关诗歌用韵方面的理论,惜只存片段,故学界关注者甚少,只马旭的《诗僧齐己研究》[17]中对此略加分析。
综上所述,三十年来,学界对齐己的研究历经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集中对齐己生卒年、交游等生平进行疏证,继而关注其诗歌、诗论。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相关著作的出版,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视角对其诗集、诗格进行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综观齐己及其诗学思想的研究史,从早期的文献整理、研究,到逐渐深入,研究角度日益新颖,学术视域更加开阔,但从研究情况分析,仍存有很多问题和遗憾,如:1.研究内容重复较多,反复论证齐己生平游历,缺失研究创新点。2.缺乏系统研究,比如学者们要么关注其诗,要么关注其诗论,要么关注其思想,鲜有完整、成体系的研究。3.校注本和专著数量少,这既表明齐己研究尚未成气候,也可能是齐己研究未能有更大跨越的客观因素之一。
在吸取前贤们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思索,关于齐己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如:1.立足“诗僧”的身份看齐己的“僧诗”,处于诗、禅特殊关系中的齐己诗歌具有的审美特质——尚清、尚苦、尚静;2.全面考察齐己的诗论思想,应将《白莲集》中质、量都大为可观的论诗诗、《风骚旨格》、《今体诗格》片段都纳入考察范围;3.齐己诗学思想的承继研究,早于其的皎然,同时期的郑谷、司空图,后来的徐衍、徐寅等,他们诗学思想之间到底存在哪些联系;4.比较研究,通过与皎然、王梵志、寒山、贾岛等人的比较,探讨齐己诗歌与诗论的特色等等,都尚有许多未尽之处。作为唐代的著名诗僧,齐己所处的时代及自身思想都颇为复杂,想要完整深入的把握其诗学思想,需要古典文学的基础、一定的佛学知识、史学的意识,这些都为后来的学人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 陈尚君.齐己佚文《龙牙和尚偈颂序》考述[J].益阳师专学报,1994,(4).
[2]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更名为《全唐五代诗格汇考》)
[3] 王秀林.齐己诗集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 周介民.齐己生卒年考[J].益阳师专学报,1989,(4).
[5] 曹汛.齐己生卒年考证[J].中华文史论丛,1983,(3).
[6] 何林天.齐己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7] 余才林.齐己生卒年辨疑[J].中华文史论丛,2003,(75).
[8] 周绍良.《唐才子传·齐己传》疏证[J].益阳师专学报,1996,(1).
[9] 田道英.齐己行年考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0] 周介民.齐己考[J].益阳师专学报,1990,(3).
[11] 张琦.齐己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
[12] 吴在庆.《唐才子传·齐己传》笺证[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2).
[13] 田道英.齐己行年考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4] 田道英.齐己交游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15] 尹楚彬.湖湘诗僧齐己与沩仰宗[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6] 刘雯雯.齐己的诗歌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
[17] 马旭.诗僧齐己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18] 蒋力余,卜其昌.略论齐己的咏物诗[J].益阳师专学报,1993,(3).
[19] 王子羲.论齐己诗的社会现实内容及其艺术特色[J].益阳师专学报,1996,(2).
[20] 周介民.齐己山水诗的艺术特征[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6).
[21] 蒋力余.试论齐己的清美诗风[J].船山学刊,1997,(1).
[22] 田玉芳.五七字中苦,百千年后淸——齐己诗之思“苦”、格“淸”及理论成就[J].社科纵横,2006,(1).
[23] (台)释明复.唐代齐己禅师与其白莲集[J].中国佛教,1982,(2).
[24] (台)赖昭淳.晚唐僧诗研究——以贯休、齐己为中心[D].花莲:国立东华大学,2012.
[25] (台)谢曜安.齐己诗研究[D].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大学,2000.
[26] 蒋力余.略论齐己诗歌的禅境美[J].中国韵文学刊,1995,(2).
[27] 崔炼农.齐己《白莲集》的诗禅观[J].中国韵文学刊,2002,(2).
[28] 薛胜男.略论齐己诗歌的禅宗境界[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9] 刘方.齐己《风骚旨格》的诗学理论架构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2).
[30] 曹大中.齐己《风骚旨格》十体臆说[J].益阳师专学报,1995,(1).
[31] 魏学宝.佛禅语境中齐己“十势”内涵探析[J].中国文化研究,2011,(1).
[32] 张伯伟.禅与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3]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4] 巩本栋.环绕唐五代诗格中“势”论的诸问题[J].文史哲,2007,(1).
[35] 朱学东.晚唐五代诗僧齐己的诗学理论探微[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
[36] 朱大银.诗僧齐己及其论诗诗[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