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生智慧与教育价值的提升

2013-08-15 00:44孙俊三吴雪琴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事物智慧价值

孙俊三,吴雪琴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时常会有一些人,学习上最认真,工作上也最刻苦努力,可往往总是事倍功半,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难道真是他们不够聪明吗?事实也许并非如此。人仅仅有聪明是不够的,关键还需要具备智慧的修养。中西方思想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丰硕成果,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智慧,但由于长期以来智慧及人生智慧总给人以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感觉,认为智慧只有得道高深者才能获得,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及、离自己太遥远。殊不知,智慧本就来源于生活,如若大家都懂得智慧,只是让智慧回归到生活世界、回归本源。本文基于对中西方文化中人生智慧的思考,来谈谈中西方人生智慧对人生的不同影响。

一、人生智慧的内涵

有关人生智慧的研究有很多,笔者认为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智慧是一种姿态。人是世界上唯一直立行走的生灵,主宰并引领着社会的发展,在前行中自然离不开人自身与社会这两大支柱,能否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且能获得自身的幸福快乐,懂得从人生的整体看待一切便是人生之大智慧。国学大师傅佩荣认为:“智慧是一种姿态。”[1]在当下如此混乱复杂的社会中,各种新事物新价值层出不穷,潮流永远都只是一种暂时的氛围,智慧才是一种对待生活的姿态。其次,智慧是一种培养。人类自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就以一双明亮的眼睛打量着这一切。从婴儿就开始面临着接受或选择,而接受和选择原本就是智慧的开始。可以说,人类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了智慧的培养。而随着岁月的增长,当各种事物蜂拥而至时,需要思索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同时,人类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长辈的教诲、周围各种社会影响以及自己的生活实践,使思维越来越开阔,自我建构的世界也逐渐趋于健全,人生智慧也就随之生成。反过来,生成中的人生智慧会进一步促进自我的成长。第三,智慧更是一种实践。任何理论任何思想最终都需要为人类服务,智慧更应当如此,要与现实相结合。林语堂也说过:“‘现实’加‘梦想’加‘幽默’等于‘智慧’,这样看来,智慧或最高型的思想,它的形成就是在现实的支配下,用适当的幽默感把我们的梦想或理想主义调和配合起来。”[2]他还说:“我想思想本老庄,行为崇孔孟,差为得之。”[3]这里的智慧即指主体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蕴含着客体适合主体的价值创造。显然,智慧与知识、聪明有着本质的差别,它肯定了人的能力,肯定了人不仅仅是静态的接受知识的机器,还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价值倾向的动态的人。

二、中西方人生智慧之比较

自古至今,中西方有关人生智慧的学说非常之多,包括方方面面。这里主要通过西方现象学中“悬搁”理论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虚静”“忘外”学说作一比较,以探讨中西方对智慧的追求的本质。

西方智慧哲学中的“悬搁”或搁置,意指“悬搁一切判断”,对一切已经给予的东西都表示怀疑。对此,胡塞尔还有一个更为形象的说法,叫“加括号”[4],即在获得新知识时通过把古往今来的思想观点和科学知识放进括号里,储存但并不对此加以任何自我评论。这样做还可以防止转移论题,杜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未经认真审查的间接知识。概而言之,“悬搁”的关键就在于,它为我们在考察一件新事物时,提供一个全新的态度和方式,给我们充分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又是有限制的,即在考虑问题时,要搁置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回”到事物的本身。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上,我们要具备“悬搁”的理论来提高自己的理性自觉,即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要把先前的一些惯有观点、思维模式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繁杂琐碎之事搁置在一边,用括号括起来。

中国古代哲学提倡“虚静”“忘外”的思想境界。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认为“虚”是一种空虚的心理状态,心若止水,心中没有任何杂念。“静”是指让心灵静下来,是一种清净静止的状态。即虚室生白!庄子指出通过“心斋”与“坐忘”的方法就能达到“致虚极,守静笃”[5]的思想境界。在他们看来人要达到“虚静”“忘外”的境界必须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万物达至物我一体、真正“物化”的状态,从而才能真正地体会、认识、理解世间一切事物,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内在的自由并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这个世界。这样才能不被先前的一些惯有观点所牵绊,也不会被自己现有的思维模式所套住,更不会被纷乱复杂的外界所影响。如此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学习和以新的视角、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从事工作,进而从繁杂的生活中“抽身”,获得自我和谐的心灵。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转型的社会,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关系、诱惑和压力,具备一种在生活上的理性自觉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可见,西方哲学思想教人丰富知识,而东方古代哲学思想则教人如何为人处世、修养身心。可见,中西方人生智慧有着天壤之别。从这个意义来说,西方关于人生智慧的学说,注重对理性、逻辑的观照,强调主客对立,向外求的理念。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对知识、真理的追求成其为最主要的目标。从知识论哲学出发,在学习新知识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首先会把旧知识“悬搁”起来,屏蔽先前的思维模式,然后我们才能用审慎、客观的态度对待新知识,不被那些广为流传、传统世俗的观念所迷惑,而直面问题本身,并以全新的思维全新的视角学习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超越所有先见的观念思想,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而东方则刚好相反,在具备理性思考的同时更注重对人本性的追溯,侧重对生命的观照、人生的感悟,强调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向内求的思想。从生命本体论出发,强调生命存在的意义,如何在学习的时候体现对人生的关注,并使之成其为核心。首先,要用“虚静”“忘外”的思想智慧来对待学习与生活、生命之间的关系,即从繁杂琐碎的现实中“抽身”,置身于“虚”的状态,做到暂时的忘记或置自身于事物之外,以便于能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学习。在此基础上,将生命体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达到和谐共生,超越现实,提升自己,艺术性地过自己的生活。林语堂一再强调:“行为尊老孔,思想崇老庄。”意指在做各种事情的时候都要尽心尽力,而思想上一定要有“虚静”“忘外”的超越境界。

归结起来,无论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悬搁”,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虚静”“忘外”,所体现的智慧都在于强调人生要以一种放下、审美或超越的姿态对待学习、工作和生命、人生。

三、中西方人生智慧对人生的影响

中西方人生智慧理论的终极目的都是希望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自我提升,获得内求与外求的和谐,从而形成超越主客关系,达到物我两忘,人与世界的完全融合。由此,我们可以归结出由它们折射或彰显出的中西方智慧的一些相通点,即在学习时通过搁置先前知识而获得新的视角新的思维,以及通过对心外之物的超越和放下而达成一种万物不萦于怀的精神状态,从而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具体有以下几点:

1.体验性

体验在这里不是指人们平常所谓的日常生活中的感觉、经验,而是“一种瞬间的直觉,它使人在一刹那超越此在的不在境遇而领悟到一种永恒、绝对、绵延、在”[6]。中西方人生智慧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可以真正对生命进行最真实的体验,能让人类以最本真的自我观察、瞬间体验到最真实的事物。“虚静”、“忘外”是由外在事物转向心灵内在,其意在于暂时隔断心灵与外物纷扰的联系,直觉体悟到生命内心的实在。悬搁意指对前见、前设等的搁置,使人可以“面向事情本身”,以一种直接参与对象的形式获得对于事物的直观认识。林语堂曾经说过他从不读哲学而直接拿人生当作课本。这大抵也是直面事物、直面人生的意义。

2.价值性

中西方人生智慧共通性所体现的另一点即有利于自身价值的确立。无论是“虚静”、“忘外”所转向的对心灵实在的体验还是悬搁所指向的关于事物的外在直观,其关注或追求都在于意义的发掘和价值的建立。

3.反思性

“反思,在这里就是反复地体验,以情感、想象、激情去回忆、回味那曾亲历过的重大的、难忘的事件,从而使最初的亲历情感化、深化、凝聚化。”[7]“忘外”、“虚静”是转向心灵的内在行为,以向内求使人能从与外在世界的纠缠中“抽身”或隐退,“悬搁”则以向外求而搁置先前所有预见预设,二者都是一种反思自己与世界、自身关系的一种表现。

4.超越性

忘却心外之物而至“虚静”,搁置各种前见、前设而能直面事情本身,都体现出作为主体的人的超越性。现象学之悬搁之所以主张搁置前有的思想和观点,明显是基于对先前观点的怀疑和反思。所以,超越性是中西方智慧的一个共同特性。如何在这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年代,找到人生存在的本质,以更高的姿态来审视生活的真谛,继而在这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能获得一席之地并有所成就,可以说“虚静”、“忘外”和“悬搁”,既是为学的能力,更是为人的智慧。为学与为人相结合,职业与自我提升相结合,人生何乐而不为呢?

四、中西方人生智慧在自我成长中的意义

自我成长是伴随人类一生的事情,在学术界,有关自我成长的研究颇多。一个人的成长主要是在经历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和社会历练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断进行自我学习、磨炼和陶冶,从而确立和实现自我价值,使自我不断得到提升。在当代技术理性背景下,现代人征服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但是,这也导致了价值理性的衰落、生命意义的消解。而中西方人生智慧博大精深,尤其是在这个什么都要求飞速发展,以及道德下滑、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智慧对自我的成长、自我修养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价值视界的转变

人生在世,难免受到各种外在和内心的困扰。大到世界国家小到家庭个人,以及令人欣喜而又畏惧的自然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与被影响着。要如何学会从生老病死、功名利禄中“抽身”,而考虑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懂得生命重在体验,享受这个属于我们的过程,并在享受这个过程的同时,对自我价值进行认识、确立和实现,中西方人生智慧哲理就能给我们许多启示。“虚静”“忘外”与“悬搁”的智慧就在于时刻告诫人们不为外界所困,在尘世中能随时控制自己前进的方向,能随时都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人生,不被眼前迷惑。尤其是在当下,世界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各样的新思想新文化展现在面前,让人无所适从。就拿中国自身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变化之大属实惊心动魄,这难免会给同一代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国家的影响还是自身努力的结果,这种巨变都导致了21世纪这个年代变得更浮躁、更让人迷惑,使更多人在贫穷时不择手段地想变富裕,在富裕后却迷失了方向,继而导致精神上的更贫穷。

2.心灵深处的自由

自我价值得到认识并确立后,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正如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家一样,人们常常把家比作温馨的港湾,当在外漂泊的人疲倦了、累了,抑或是取得什么成功,都会来这个港湾寻得精神的庇护与依托,因为这里是他们的方向标。自然,当自我价值得到认识并确立后,人们便不再被纷繁复杂的现实所困惑,不再被超出自己能力的困难所吓住,而是把所有的问题搁置在一边,排除外界一切杂念,保持自己内心的虚静与安宁。这样万物才能以最本真的状态呈现在眼前,人们才能以全新的视角、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物中,从而,在有创造力地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使身心获得最大的满足。换言之,只有内求与外求达到和谐时,人生才获得最有意义的价值。守住自己的本心,守住自己的灵魂,才是守住了人生,否则即便成功,也只是身外之物加一个躯壳。

3.人生境界的升华

经历了生命体验、价值确立与实践反思后,会以更高的姿态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其价值的实现也不再拘泥于具体事物,而是把社会进步与个体价值相结合,把自己放在整个人类、整个世界之中,用“宇宙的极境眼睛”[7]看待世间所有一切,使人生获得真正的提升。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真正成功的绝不是自身利益满足后就贪图享受、安于现状的人,也不是欲望膨胀、危害人民国家之人。常言道:贪婪之心不可有,进取之心不可无。无论是纸醉金迷、奢侈豪华的生活,还是安静平凡、宁静恬淡的生活,如果不牢牢守住自己的内心,人生的修行都不会有进展。

五、中西方人生智慧对教育价值的提升

中西方人生智慧不仅对自我成长有意义,而且对教育价值的提升也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能独居的动物,离不开自然,离不开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在与自然与社会相处的过程中,能形成自我圆融、人格完满、性格健全且能在活动中具有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人。这也是教育的本体价值所在。有人说哲学关注的是类人,社会学关注的是群人,而教育学关注的则是个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人成为独特的“那一个”,尤其是当下正处在社会分化价值混乱的年代,让自己成为自己,成为更有知识、更有智慧、更高尚的自己,从而以优雅、淡定、从容的姿态去面对竞争,使个体能在外求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内求以达到和谐共生,是教育价值的终极目的所在。中西方人生智慧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验生命成为可能

中西方人生智慧让学生内心获得空灵、精神得到绝对自由成为可能,并能对生命进行真正的体验。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外求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内求,换言之,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唤醒自己的心灵,在储备知识的同时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让人超越主客关系,达到物我两忘、人与世界的完全融合。这些都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扰,使内心得到暂时的空灵和安静,做到一心一意来看待新事物、心无旁骛。教育要给学生留下审美的心灵空间,让学生在唯美的内外环境中关注对象呈现给主体的形象本身。

2.价值方向(取向)成为可能

中西方人生智慧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内心得到自由宁静后,才能以新的、美的视角观赏、感受周边的事与物,从而才可以对内在或外在事物进行新的剖析,以确立新的、更加准确的价值观。人之所以要接受教育,是希望能提升自我,自己的人生能获得幸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是要让学生形成自我圆融、人格完满、性格健全的人。当下所施行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满足了个人成长的外求,而内求则需要教师智慧的影响。

3.自我反思成为可能

中西方人生智慧给予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一种思想上的解放,让他们暂时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反思自己所习得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思想以及所确立的人生价值观。虚静、悬搁和忘外的思想是要超越主客体,不拘泥于社会现实,摒弃现有一切外在的东西。这使得教师学生不会受世俗社会和政治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以全新的思维、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和欣赏事物。尤其是悬搁,悬搁一切已有的判断,对一切已经给予的东西都表示怀疑,没有任何的预设。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积极乐观具有创造力的个体。而外求所获得的知识只是实施创造力的工具而已,要真正得到生活愉快、积极乐观并有所创造,除了工具还需要不断内求所得到的圆融人格。

4.提升自我成为可能

中西方人生智慧让学生超越自己、超越万物,最终提升自己成为可能。内心的空灵、精神的绝对自由使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视角,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价值观的确立及反思后,真正能超越事与物、超越自己[8]。教育的目的在于起“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不断进行理性思索,使自身不断得到解放并不断释放人类本身的潜能,从而提高生命存在的质量。学校教育要成为一种真正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既要适应同时又要超越现实社会和人之发展的双重需求,在两者的矛盾中寻求合理张力,高度达成有效教学的理想”[9]),就要让学生懂得人类精神的本质,生命存在的本质,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把人的生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进程中向前迈进,在外求的过程中获得内求,并能在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下,形成完善人格和完美性格,从而成为真正能为社会谋福利的具有创造性的积极健康之人[10]。

[1]傅佩荣.智慧是一种态[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7bcc90100e03v.html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

[3]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6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

[6]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

[7]刘再复.《红楼梦》的哲学要点[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081e90102dw40.html.

[8]高月琴.教育需要过程中的幸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6):7-9.

[9]唐世纲.走向有效教学:基于适应与超越的视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34-37.

[10]李桂梅,张翠莲.试论当代社会人生观教育的基本取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20-23.

猜你喜欢
事物智慧价值
美好的事物
奇妙事物用心看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