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芳
(淮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安徽 淮北235000)
2002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担负的职责是“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高校学报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部分,自然应当把这一要求发扬光大;而编辑是高校学报的灵魂,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更应该深入领会这一精神,把切实履行好“服务社会”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
高校社会科学学报是高校主办的、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社科学报是哲学社科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哲学社科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传播和展示的重要工具。教育部1998年3号文件明确高校学报的性质是“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关于高校学报的定位问题,论及者众多,[1-2]不一一列举,但大家对高校学报的“服务”精神是基本认可的。高校学报作为学校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要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以最完美的内容和形式展现最优秀的学术成果,以服务于社会。但高校学报也不要妄自菲薄,[3]这里的“服务”不是“辅助”,学报不是教学和科研的辅助单位,它和教学、科研单位一样都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报服务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反过来又促进了学报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曾伟明等认为,“学报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学科建设主要是出人才、出成果、提高学校整体学术水平。学报在培育人才、开展学术研究、促进成果转换等方面均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科建设搞得好,人才多、成果多,学报的学术水平就会高;同样,学报学术水平高,也体现出学校学科整体水平高、人才多、成果多。两者关系紧密,均以学术为己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高校学报要秉承着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为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为一切对科学感兴趣、有需要的读者服务,还要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高校办学报的目的在于服务于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服务于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不是成为现今职称评定、毕业、科研考核的功利性工具。
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是高校学报的灵魂,高校学报的服务理念要靠高校学报的编辑来实现。高校学报编辑的服务情怀与其社会职责不可分,更与编辑的个人素质不可分。高校学报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有赖于学报编辑的责任心和服务理念。
编辑职业,向来被人称为是“为人作嫁衣裳”,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工作,多少优秀的杰作都是经过编辑之手。编辑工作是一项需要用心去做的工作,《编辑之友》2010年的一期卷首语是任火的“编辑,原来是良心”。文中作者引用一位读者的话,“用心去修改和敷衍而过不过是编辑的良心使然”,是啊,编辑干得本来就是良心活。看看我们身边的情况吧,有的编辑不负责任,以“作者文责自负”为托辞和借口,对作者的稿件敷衍了事,一旦出了差错,就推到作者身上,一脸无辜的样子:“他(她)自己就是这样写的啊,还请他(她)自己校对了呢。”事实是,有的问题作者是很难发现的,作者的精力大多集中在内容、观点的表达上,而往往忽视其他方面。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的:“作者校对主要是看内容上有无需要订补之处,至于错字落字,作者最靠不住,远不如职业校对。(可惜现在所谓‘校对’也不可靠。)”①而且有的问题,作者也无法负责,需要我们的编辑去细心核查。吕叔湘先生的话对于我们的编辑和校对同志是很有警示意义的。
吕叔湘说,“一位编辑应当具有三个方面的修养”,“第一个方面是业务知识”,“第二方面就是文字修养”,“第三就是技术问题”。[5]学报一般都有自己的论文编排规范,要求有规范性和统一性。而作者的年龄层次不一样,学术水平不一样,对论文格式的理解运用也不一样,就会出现论文格式、规范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学报编辑运用一定的学术规范对论文进行编辑加工。作为一名称职的学报编辑,必须通过刻苦学习来加强自己的出版专业理论和实务知识。有一些作者的论文在内容上有创新性,有其价值,但作者不讲究表述的语言方式,可读性较差,就需要编辑和作者协商修改,需要编辑进行编辑加工,这样才能使论文的思想更加深刻,语言更加精炼,结构更加合理,格式更加规范,使论文更加精美完整。当然,编辑要牢记论文加工整理的原则:尊重作者,忌强加于人;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依据规范,忌滥施刀斧。
编辑还要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作为一名编辑,尤其是高校学报的编辑,一定要有多方面的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做一个“杂家”。关于编辑是要成为“杂家”还是“专家”,学界讨论颇多,但是关于高校学报编辑应做学者型编辑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编辑一定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学术讨论会议,时时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不要迷信权威,过度相信资格老、权威高的作者。
郝铭鉴说过,“编辑要有站位意识。作者进入写作过程前,编辑要站在作者的前面,激发作者的写作欲望;作者进入写作过程后,编辑要站在作者的后面,做作者的精神后盾;作者完成写作后,编辑要站在作者的对面,用批判的眼光帮助作者把关。”[6]
学术论文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发表的,编辑要通过和作者的沟通交流,使作者认识到这一点,使作者树立正确的论文写作态度。引导作者在形式上要符合学术规范,诸如对参考文献、注释、摘要的写法以及作者简介等要规范;在内容上论题要鲜明,论证严密。编辑可以通过电话、电邮等交流方式联系作者,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和团结优秀的作者长期发表一流的稿件。
要鼓励作者,扶植青年作者,谨慎处理退稿。在肯定其成绩与优点的基础上再实事求是地指出文章不能刊用的原因。做到退稿不退人,使作者从退稿信中得到教益,受到启发和鼓舞,从而团结一批作者。为作者服务除了编辑修改作者的论文外,还可以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信息资源给作者提供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利用自身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向作者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样既团结了作者,又提高了学报的质量。
注释:
①转引自雷群明,编辑要做有心人[J].编辑学刊,2009(6).
[1]关华.高校学报的定位与发展[J].新闻爱好者,2008(5)上.
[2]张儒祥.应审时度势做好高校学报定位工作[J].编辑学报,2009(6).
[3]赵大良.高校学报不要妄自菲薄[J].编辑学报,2002(6).
[4]曾伟明,李雯,赵中波.高校学报服务学科建设实践与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2).
[5]吕叔湘.谈谈编辑工作[J].中国出版,1981(4).
[6]郝铭鉴.编辑要有“站位”意识——《谈美书简》编辑历程的启示[J].中国编辑,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