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晨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湖南桑植白族始祖从南宋景定年间落籍桑植,距今已有近750年历史。公元1261年,忽必烈遣散兀良合台招募的云南 “寸白军”(以当地白族为主体的军队)征战湖南、湖北时,在返回云南途中一部分人流落在长江流域,随着一场战争的结束,当时在军中服役的谷均万、王朋凯、钟迁一等人在桑植县麦地坪、马合口一带落脚定居,至此湖南有了白族。在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覆锅岩王氏宗祠门上有一副长联,反映了湘西白族迁徙的历史。“起西滇,寄江西,所长江,渡洞庭,漫津澧,安慈邑,业创千秋,永久勿替;抵楚南,匿患难,竖草标,辟阡陌,力挣扎,思广益,宗衍八支,长昭流芳。”[1]49
桑植一带的白族自称为民家人,又称 “白子白尼”(男的叫“白子”,女的叫“白尼”),桑植白族普遍信奉本主神。他们认为,本主一方面具有神性,是从能力超凡的神仙演变而来,另一方面具有人性,是民族的祖先、英雄或者民间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的化身,祖先即为保护神。于是在白族地区,各个村寨都有本主庙,男女老少都信仰本主。芙蓉桥设王朋凯、高氏婆婆像,麦地坪设钟迁一、潘大公像,马合口设谷均万、刘猛像,洪家关设陈吉、陈亮两兄弟像。本主在白族有极其广泛的影响,为了纪念祖先,教育后裔不忘祖德,以及祈求祖先保佑,白族人民创造了特有的民族文化活动——游神,这是白族民间一项极为重要的祭祀活动,始于元末明初,盛行不衰,世代承袭,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暂止,至今已有近700多年。
游神是湘西白族民间自发形成的一项既盛大又隆重的祭祀活动,其受信奉“本主神”的影响,凡在历史中和神话中对人民,特别是对白族人民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如神话中能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封神中能降妖除魔的韦陀;奠基创业的谷、王、钟姓始祖;对白族做过贡献的陈吉、陈亮、潘大公、刘猛等,都被奉为本主神。
游神,即为“请本主神出游”之意,每年在湘西白族聚居区有两次不同规模的游神:一是“小游神”,即在本主节那天,多于庙会场或神祠周边活动,规模较小,各村游神日期略有差别,依传说中各村所奉“本主生日”而定,如马合口为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官地坪为农历七月二十一日;麦地坪为农历十月十五日,一般历时一天;二是“大游神”,即在每年春节期间,规模较大,历时较长,凡是族人较集中的村落,一般都会游到,始于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止,时间则根据本族裔孙居住的区域范围及人户多少而定(亦有不到或超过正月十五的情况)。过本主节要举办热闹隆重的庙会,敲锣打鼓,抬着万民伞游神祭祀,还要表演传统文艺节目。
每年游神活动按照传统习惯,必须由族长或族姓各房推举有威望的长辈担任游神组织者,此称为“会首”,会首负责整个游神活动事务,在游神前,需安排游神执事人员打前站,提前通知沿途村户,做好迎神准备,联络迎神餐宿等有关事宜。游神仪式则由三元老师负责,一般分差神、请神上马、下马、贡神、请神、晚会、施食、安坛、早朝、差神辞家等几个步骤。
游神前,先请三元老师念开朝语:“祖奉本主鱼龟山大神天仙,龙坪二神、玉敕有感天仙,滥船坪三神天仙。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三为止,凡我白子白尼白家子孙,将三神抬起,旗锣鼓伞,笛子伴奏,仗鼓晚会,至于白氏堂上,领受子孙敬奉歌颂,今乃新开年好,良辰吉日,手执三炷宝香,迎请三位父母,金容玉体,移登高位,游玩山川,看受供果,领受香烟……”
接着由值年会首请三元老师摆贡果做朝科,念拜祖词:“山有昆仑水有源,花有清香月有影;竹子有笋树有根,莲蓬打从藕节生。一拜祖先来路远,二拜祖先劳百端;三拜祖先创业苦,四拜祖先荣耀显。家住云南喜州睑,苍山脚下有家园;忠勇义士人皆晓,洱海逸民万代传。弟子今来无别事,专请三圣去游玩;体察子民情与景,保佑子民享平安。”[2]37
再念结束语:“功果已毕,我们白子白尼,白家子孙,恭对白氏堂上,历代祖先,顿首谨呈谍文一道,虔诚宣读……”
念完请神词之后,行三叩九拜礼,再请出本主神像。正月初二,三元老师“请神下马”入轿,游神正式进行。
在游神队伍中,顺序的安排也有讲究。首先是三元老师身着法衣,头戴五佛冠,手执三宝铃和海螺号,走在队伍最前方为神像开路;接下来是游神的仪仗队,鸣锣开道,三人高举堂号灯牌,灯牌正面书白族各姓氏堂号,如谷姓书“九经堂”、王姓书“三槐堂”、钟姓书“知音堂”,背面书“天下太平”等字样,灯牌之后便是神轿,抬轿者六至十二人不等,视本主神的大小多少而定,大、二、三公并排前行;在菩萨两侧各有一人背着背篓收香愿;队伍两边各有一人扛“肃静”、“回避”牌,随后扛两面四方神旗者两人,另有多人举着写有 “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的牌子,人数多少视字牌而定;接着执“万民大伞”一人;紧随其后是执大锣一面、大鼓一面、横笛一只,共三人,沿途吹打吆喝;在队伍末端有舞龙灯、仗鼓舞、踩龙船等表演,其中仗鼓舞除有专职舞队持仗鼓作为舞蹈道具外,参加活动的村民均可持棍棒代替仗鼓进行表演,气氛非常活跃。每到宽阔地带,表演者们还会唱起白族民歌:“东边一座祥云起,西边一座紫云开;祥云起,紫云开,白族儿女跳起来!”接着围鼓、唢呐、横笛、长号纷纷表演,热闹非凡。沿途白族各家各户,或焚香膜拜,或燃放鞭炮迎送,给表演者和抬像人员烧茶弄饭,以表虔诚。
游神队伍每至一宿营地,支祠族长或房头首士必须在祠堂或堂屋门前摆放赞桌、赞香、椅、锣鼓、香炉等,敬上粑粑、豆腐、花生、板栗、茶、酒等供品,待神轿一到,烧纸钱、放鞭炮,众人躬身相迎。此时三元老师念请神词:“神圣只把香为主,弟子赞香迎神驾;说此香来道此香,生在昆萹山顶上,崩五百年长不成,后五百年长成香……”念完之后,众人敲锣鸣鼓迎请神圣出轿,首士和游神者用手托住神像,毕恭毕敬地将其供进神坛。
入夜,三元老师先做“施食”朝科,再参与“晚会”,两边有专人斟酒,三元老师领跳仗鼓舞,成十上百男女老幼,踏着锣鼓、横笛的节奏,围着本主神翩翩起舞,尽情抒发自己高涨情绪,至午夜尽欢方散。晚会后三元老师做“安坛”朝科,念词曰:“族奉本主三神天仙,来至在子孙家里,白氏堂上,游玩功果,领受香烟,今日功果圆满,福天已周,夜静更深,请神安歇,安合神驾……”做完朝科,一切乐器全停,杯盏收起,只点燃灯光,全部游神队伍在该户营地安歇,至此一日的游神活动就此告一段落。
第二天清早,所有人起床洗漱之后,将必用的供品清洗干净,重燃香火,旗锣鼓伞、轿夫等人都做好起程准备。在乐器的伴奏下,待三元老师做完 “早朝”,吃完早饭,尔后“差神辞家”,念词曰:“做客容易做主难,我们能做千日客,子孙难做一时主……”,做完朝科后接着去下一站活动。
在大游神的最后一天,要举行隆重的安神仪式。这一天,游神队伍抬着本主神像,从最后一站出发,一路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回到本主庙,由值年会首和三元老师带领支祠各房支族长及执掌旗、鼓、伞者一并将三尊本主神像供上神坛,再由三元老师做“安神功课”。待一切完毕后,总祠族长将各支祠族长及各房头首士留下,共商下一年游神的有关事宜。
受到本主教影响的游神项目作为一种古老的白族民俗文化活动,其历时长、渊源深,从游神过程中表演的音乐舞蹈可看出,同时它也是本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载体,其中包括祭祀调、吹打乐和仗鼓舞三种形式。祭祀调由三元老师独唱,其中有请神上“马”、下“马”和安神时所唱的“游神调”、祭祀时所唱“迎神调”和“拜神调”。吹打乐包括“仗鼓舞”曲和其他当地民间流行的颂赞美唢呐曲,由笛子、唢呐、锣、鼓、钹等乐器演奏,并伴以仗鼓舞表演和三元老师的祭祀。
近五十年以来在外来文化的作用下,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极左思潮活动中,这种宗教活动甚至庙会活动都被迫暂止,原本的宗教文化遭到损害,白族人民精神信仰也发生变化,人们对原始祭祀活动的淡视使桑植地区白族游神已处在一个濒危状况之中。通过笔者的访谈,当年知道游神活动的老人对游神的印象已淡化,很多年轻人与中年人更无法完全了解本民族的宗教文化,这种文化认同的丧失状况让笔者深感忧虑。
个案访谈一:
(访谈地点:芙蓉桥乡私人诊所 访谈对象:钟菊香,女,68岁,医生,白族)
问:您对过去的游神还有印象吗?能不能说一下有哪些内容?
答:从正月初一游神到正月十五,那时候的我还是小孩,只记得舞龙灯的、抬菩萨的,不记得进没进家门了。
个案访谈二:
(访谈地点:芙蓉桥乡银星村 访谈对象:谷忠泉,男,白族,73岁)
问:在您的印象里,过去的游神有什么活动呢?
答:游神我记得的就是有抬起菩萨到街上走,放鞭炮、吹唢呐、打围鼓、唱大戏、舞龙灯,好热闹,以前好多村的都过来参加游神,马合口的也会过来,以前游神就是游一天,从早到晚,好多群众都看,正月初九也是赶会,以前没有请神进家里来,还有,抬神就是大公、二公、三公,有红脸、白脸和黑脸。
从2008年开始,芙蓉桥乡政府为了弘扬白族传统文化,重视原生态活动,重新恢复正月初九的庙会(即“上九庙会”)和游神祭祀活动,加上与云南大理文化交流中引入“三月三”的文化概念,每年都会在芙蓉桥举行两次盛大的庆祝活动,在当地白族聚居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访谈对象的神情与语气中,不难了解宗教活动或当前的文艺活动,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宝贵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是无法被族人遗忘的,并且由于某种程度的复兴,从政府到个人,都越来越重视,实质上正说明这种表现形式具备潜在的文化认同性,本民族的宗教文化正逐步走向复苏。
从白族的游神活动中,可反映出白族民族性格特征,将祖先抬着游,人与神灵(祖先),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表现出白族人开放、豪爽、仗义、豁达的性格,又可反映出白族民间艺术大融合的特征。游神,有三元老师、白族会首、仗鼓舞师、围鼓师、唢呐等,还有万民伞、海螺、三宝铃,还有本主像,唱、舞、歌、词、曲、调等,简直是白族民间文化艺术大融合。[1]74从笔者对当地族人的访谈中,亦可见游神在白族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当地独特的精神文化。
个案访谈三:
(访谈地点:芙蓉桥乡 访谈对象:钟以祥,男,65岁,现白族学会成员)
问:您觉得现在恢复游神有什么好处呢?
答:我觉得现在恢复了游神主要是为了民族文化,现在条件好了,纪念祖先、传承下来,通过这种形式,增加社会的有利因素、积极因素,我们和云南结成姊妹县,交流发展经济,互相促进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白族民众游神的目的意义在于:
一、纪念本主神曾经保佑先祖自苍山洱海平安跋涉远行,感恩先祖艰难创业的功绩,后裔子孙借此表达思念故土之情;二、通过庄严肃穆而热烈欢快的游神活动,感谢本主神及祖先赐福族众,赐福祛灾之恩;三、将本主神像抬到各家各户门前,象征祖先永远不忘他的后裔;四、用游神来显示白族人丁兴旺,族众团结和睦。
因而可以这么说,游神祭祀是桑植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区域与其他民族群体区分的重要标志,更是该族群不断强化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手段。从历代盛行到被迫暂止,最后重新复苏,整个过程体现了文化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变化。任何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有多种理解方式,从深层次说它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横切面,因此必须依靠交流多样化把一部分本土化的传统融入现代环境中,将其植根于顺应大时代的潮流里,使其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来供我们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开发。
[1]谷俊德.胎盘里蹲着的村庄[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2]谷中山.湖南白族风情[M].长沙:岳麓书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