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群
(贺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们的关注,研究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探究公选课的开设问题。公共选修课是高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在学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计划外的各类课程的总称。公选课的开设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主选择、参与和学习。贺州学院地处湘、桂、粤三省(区)交界,2006年踏入本科院校行列。根据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学院公选课的开设如雨后春笋。笔者在该院校从事民俗文化公选课教学多年,深感课程资源拓展对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本文以贺州学院为例,分析民俗文化公选课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拓展该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探讨。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1民俗文化,则是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课的开设目标,在于使大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有所掌握,并在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各类民俗事象,进而发现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精神、文化意义等,从而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并树立爱乡土、民族、祖国的情感。从总体来说,民俗文化公选课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民俗是创造于民间、传袭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是一部社会生活的活教材。无论谁要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最佳的途径之一便是了解民俗文化,了解这个民族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和用什么;了解这个民族的生产习俗、节日及信仰,从而感受这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精神文化素养和社会面貌。毫无疑问,民俗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向世人介绍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生活风姿。对于大学生来说,民俗文化这样一门反映社会生活的科学是他们以往未曾系统接触过的。学习民俗文化,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建立对于大学生走上社会,应对职场和社会竞争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民俗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人们的信仰、价值观、情感及审美观念。学习民俗,走进民俗,就如同走进人们中间,感受到他们跳动的心灵、火热的情感、质朴的民风,使人不由自主地接近他们,爱上他们生活的那片热土。谈到学习民俗文化课的感受,有学生就提到学习民俗文化课,让他觉得贺州不再陌生,仿佛真正成为了这块热土的一份子,慢慢喜欢上了这里的习俗,喜欢上了这里历史的厚重感,也喜欢上了这里有如家乡亲人一般亲切的人民。
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缺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虽然从心理上积极主动地去与他人交往,并且很注意学习社交知识,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与自己的预期要求还有较大差距。”[2]30民俗文化课的内容异彩纷呈,各民族、各省的地方民俗都有可能出现。民俗文化选修课在满足学生了解异族、异乡愿望的同时,也提供了交际中引起对方共鸣的内容,尤其是对方正是来自异族、异乡时,更容易获得他们的好感,从而为交往的进一步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写学习民俗文化课程感受时,有学生提到聊民俗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是增进感情的催化剂,也能给别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他们认识到丰富的民俗文化使他们更容易与人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别,文章围绕讨论的是关于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在实际的教学中,公选课课程资源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自由选修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从而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的平台。因此,公选课的开设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对象等都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存在差异。从民俗文化公选课的实际授课来看,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彼此专业知识差异较大,兴趣点广泛,学习目的不一。教师在教学时面临教材选择困难、课程资源存在距离感的问题。
教材是体现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开设民俗文化公选课的初期,笔者选择了钟敬文、陶立璠、陈勤建等民俗学专家撰写的民俗文化教材。这些教材都是民俗研究的重要成果,提出了完整的中国民俗学体系,不仅纵述民俗历史、民俗事象,而且对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海外民俗学发展状况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为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范本。但这些教材很难满足全校选修学生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民俗专业并非专业知识,他们选择民俗文化课的出发点主要在于兴趣,目的是了解各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情,对于民俗学的相关理论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他们认为是没有必要、也不需要深入探讨的。因此,现有的教材很难达到“要适应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教学需要,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注意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弥补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3]94而在教学手段方面,学生更希望授课教师能够利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图文并茂地、带来视觉冲击地讲授民俗,并认为这样的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因此,教师围绕教材讲授的并不多。由于实际上教材利用率并不高,所以近几届的学生都没有要求购买、使用教材。
虽然是公共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笔者在开设这门课时,仍然坚持进行系统性地教学。民俗公选课以专题讲授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原理,民俗的三大组成部分即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重点阐述民俗学理论,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和生产交通民俗;民间信仰、游艺民俗、人生仪礼和民间节日等。课程资源主要来自钟敬文、陶立璠和陈勤建等学者的教材。此外,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出现的特色民俗资料料、视频,也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教学内容的来源。
但是选课的学生来自理、文、法、经等专业,专业知识差异较大,兴趣点广泛,教学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爱好,会出现有些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的情况。例如讲授民俗学理论时,笔者试图对民俗等概念进行深入分析,但学生明显表现出不需要更深的把握。而在生产交通民俗这一专题的教学时,课程资源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其内容趣味性、新奇性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强,学生在听课时的注意力也就不是那么集中了。此外,教学管理相对松散,不排除一小部分学生为拿学分而选课,他们学习目的性不强。对于这部分学生,如何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缩短课程资源的距离感,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是授课教师必须考虑的重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虽然根据前文所析,现有的民俗教材难以适应公选学生的需要,但不意味着任课教师就可以忽略教材的使用。
在制定《民俗文化》公选课的教学大纲时,任课教师应该积极参考民俗学专家撰写的民俗文化教材,明确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目的和教学内容,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等。应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安排好专题的学习。要考虑既分析民俗学理论,使学生了解民俗文化、民俗学内涵,理清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民俗学研究的领域;也按照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的分类,进行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生产交通民俗;民间信仰、游艺民俗、人生仪礼和民间节日等专题内容的讲授。
安排每个专题的框架时,在整合多部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制定全面、适合学生的框架体系。例如,笔者在讲授服饰民俗专题时,从中国服饰民俗的形成、服饰民俗的类型及服饰民俗的表现,服饰民俗所体现的社会观念等方面着手分析。具体到某一部分,也参考了一些教材的观点。如谈到服饰民俗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时,考虑到钟敬文撰写的《民俗学概论》中,论述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全面而深入,因此这部分的教材内容运用较多。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深入把握中国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而在具体选择材料时,首先关注教材中极具代表性的材料,如在讲到“服饰体现求吉心理”时,许多教材都提到汉族在端午节给孩子穿上印有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图案的“五毒衣”,寓有以毒攻毒,镇邪驱祟的用意,因而在教学中选择了“五毒衣”这一重要的民俗事象。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觉得颇奇特,也感兴趣。
教师应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去拓展适合本校学生的课堂教学资源,灵活地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逐步增加贺州本地的民俗文化资源,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借了解贺州民俗的机会,走进贺州、了解贺州,同时也有利于消除课程资源的距离感。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身边的物事总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的。通过融入本土民俗文化,拓展课程资源,不断提高民俗文化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贺州特色民俗丰富多彩,传统民居的代表有客家围屋;饮食文化的代表有客家菜;服饰的代表有瑶族服饰;民间节庆的代表有黄瑶古镇的中元节、富川的元宵炸龙、黄田的二月二以及信都端午的赛龙舟;人生仪礼的代表有土瑶的婚礼;还有客家、瑶族歌舞等。
笔者根据教学专题选择适当的本土民俗。如在“专题一 民俗与民俗学”的教学中,在对民俗、民俗文化两个概念进行界定时,以我国传统节日“二月二”为例展开分析,并告知学生,这一节庆活动是广泛存在的,但由于民俗具有地域性和变异性,每个地方在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方面各有侧重。对于贺州八步区黄田镇的民众来说,“二月二”是极其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庙会祭祀祈福,赏花灯,观看文艺表演,宴请亲朋好友等成为节日的主要内容,并告知学生,“只要你在黄田街有一位亲戚或认识的一位朋友,就可以带上所有的亲戚、朋友或同事到黄田去参加他们的节日盛宴,不管你原来是否认识主人家,只要有一个熟人带路,就可以进入任何一户人家吃上丰盛的一顿,主人更是以这天家里来的客人越多越感到荣耀,因为来的人越多就意味着这家越旺,他们热情地欢迎每一位客人的光临”[4]43。
而在分析民俗形成因素时,谈到语言对民俗的影响。首先使学生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文化借以传承的工具。民俗学的研究离不开对民俗语言的研究。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之一。笔者选择了贺州本地人创作的三首客家歌曲《月光光》、《豆腐酿》和《围龙湾茶歌》,优美的旋律、独特的语言以及反映贺州人民生活和情感的画面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他们欢乐的表情上,感受到当地文化强大的魅力。
笔者在教学中还注重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质量。笔者长期进行贺州民俗文化的研究,努力研究民俗深藏的文化内涵,并积极挖掘不为外界所熟知甚至濒临消失的民间文化。如在“专题七 生产交通民俗 ”教学中,笔者选择不为外界所了解的船家。贺州的船家人一直以来都有自己风俗习惯,有些民俗外界根本无从知晓,在介绍船家时,笔者介绍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桂江流域昭平船家“哭花烛”民俗,这对学生来说是新鲜又奇特的。在“专题十 民间节庆”的教学中,融入了黄姚古镇中元节的节庆活动。为了祈求平安、风调雨顺,古镇民众在姚江举行水上放灯活动,形似一条火龙的水上柚子灯构成古镇中元节最夺目的画面。来自身边的奇特民俗无疑会深深吸引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了解民俗的兴趣,也激发他们探究身边民俗的热情。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有着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同时传输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而且信息量巨大。来自互联网的民俗材料,是民俗文化教学中较多采纳的。因为学生更希望授课教师能够利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图文并茂地讲授民俗,认为这样的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更利于理解与记忆。
民俗是老百姓创造、享用、传承的文化,是精神家园。从目前来看,各地民俗的挖掘、保护力度较大,尤其利用互联网对民俗进行广泛弘扬,因此教学中可以选择的资料很多。笔者在讲授我国传统节日“二月二”时,既分析二月二形成的原因及文化内涵,也在网络中搜集关于各地“二月二”有趣的习俗的文字、图片,其中“二月二剃龙头”的习俗,尤为学生所关注。通过文字说明及图片展示,节日期间各地奇特的活动,为学生所知晓。
立足对某个民俗事象的探索,在呈现方式上采用探索式的叙事方式,将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进行呈现,音像视频具有不可忽视的课程价值。它有利于还原真实的民俗面貌,实现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更新。笔者在分析民俗的规范功能时,指出民俗对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约束作用。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极广的行为规范,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下意识的遵守着民俗的指令[1]29。如鼓藏节是黔东南州西南部苗族的祭祖节日,13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达4年之久,现在改为持续3年。“鼓”是祖先神灵的象征,所以鼓藏节的仪式活动都以“鼓”为核心来进行,重要内容是杀牛祭祖。这里的苗族虔诚地遵循着长期形成的规范,祭祖活动异常隆重。为了缩短学生对节日的距离感,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笔者选择《乡土》栏目“走进苗家过大年”的视频,该节目是深入贵州省雷山县陶尧村拍摄的,学生在观看视频中,了解鼓藏节的祭祀、芦笙舞及有趣的待客民俗。视频教学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更深切地把握民俗文化的内涵。
如何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是教师及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作为民俗文化公选课的任课教师,通过整合教材资源,立足本土民俗文化,精心选用网络媒体资源等途径,拓展课程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民俗文化公选课成为一门老师爱开设、乐教学,学生爱选、喜欢学的课程。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马新建.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3]易永卿,李益群.走出困顿:高校教材建设的理性思考[J].前沿,2005(3).
[4]黄燕群.民俗旅游:贺州旅游的活力源[J].贺州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