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兵
(贺州学院 人事处,广西 贺州 542899)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 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1]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则地方高校图书馆是否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校办学特色的实现。
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是面向地方、面向基层和培养人才。地方高校图书馆在馆藏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本校办学的宗旨和特色进行,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要突出自己的办馆特色,首先就要注重馆藏特色的建设[2]118-122。高校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主要有学科特色、校内特色和地方特色。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中心地位受到威胁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它不仅表现在技术优势方面,更体现在还滞留在原来高校图书馆没有突出地方性和学科特色性的学科馆藏模式上。地方高校图书馆更是如此,在学科馆藏上既没有重点高校那样有较强的学科做支撑,也没有雄厚的资金来充实完善专业性文献,更没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沉淀做保障。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如何在建设学科专业馆藏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思路,建设好具有地方性本校特色的文献馆藏,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和社会地位,已成为当前地方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在此,以广西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例,就地方高校图书馆如何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建设具有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地方文献馆藏以及对地方文献的传承和利用进行了探讨。
广西现有本科院校19所,分别分布在南宁、桂林、柳州、梧州、玉林、宜州、百色、钦州、贺州等市,19所高校中没有一所是教育部直属管理的院校和其它部委所属院校,均属于地方管理的院校。其中有15所是自治区直属高校,有4所是近年来从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区地共管、以地方为主的地方院校。表1是至2012年10月止,从广西各高校图书馆已建成的网站主页中查到已提供利用的主要特色库。
?
从表1不难看出,广西高校图书馆大部分只是依托本院校的优势学科来建设自己的特色文献资源,而建设本馆所在地的具有本地特色文献资料室是较少的,即使有些高校图书馆已建有特色收藏室,但大多数的特色收藏室也只是一些内参、古籍书之类,只有极少部分学校有少部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据查,在全国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馆藏资源也较少,71所高校图书馆中仅有15个省的20所高校图书馆建有地方特色馆藏[3]23。可见,地方特色馆藏有待开发和建设。
地方文献是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信息载体,是研究本地区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的第一手资料[4]70,而每个地方的高校图书馆都存在于本地方的特色文化当中,它有责任积极地保存、传承和发扬具有当地风俗民情和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许多高校图书馆往往只重视建设与本校相关专业的学术性较强的馆藏,而忽视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地方高校图书馆如果离开了地方特色,就等于丢去了地方高校在地方办学的优势,如果地方高校图书馆能结合地方文化,深入开展最有价值、最具有保护性的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建设[5]57,办出各自的特色图书馆,就会给地方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新的发展能源,对丰富特色馆藏资源、传承和保存地方文化、促进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各高校都加强了重点学科的建设,增加高校的竞争和办学优势,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而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了适应这种办学特色,就应加大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特别是与地方文化、经济有密切关系的相关专业文献资料的收藏和开发,使重点学科形成自己的特色馆藏,从而使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形成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促进本校特色专业的发展。
地方高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本省(区),还有一部分是外省(区)的学生。不论是本地学生还是外省学生,在本地学习,许多人都已把自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人文环境当中,都希望能了解学习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如广西的“方言”、“铜鼓”、“绣球”、“旅游”等,这些都是青年学生倍感兴趣的地方文化。在教学中,适当地把地方文化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教材,它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地区,树立他们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和服务本地方的愿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高校图书馆在高校的组织结构中是一个教学辅助部门,它的主要功能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但它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为地方服务,首先就要熟悉和了解当地实情。许多高校承担着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科研工作,它不但承载着为专业学科的研究服务,也承担着为本地区的各项研究服务。因此,地方文献资料库的建立,方便师生和地方文化研究工作者进行查阅,为他们对地方各项工作研究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地方文献的收集、保存是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氛围、科技力量的支撑。
使地方高校图书馆成为地方的信息文献中心,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竞争力,提升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与地位。地方特色文献馆藏资源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当中的集中反映,是图书馆吸引读者、提高当地社会影响力的核心资源,它不仅充分展示了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也会成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提高地方服务竞争力中的重要资源。提供社会外借服务,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地方特色馆藏的研究活动,促进校内外文化的交流,有益于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地方的携手合作,共同发展。
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需要大量的有特色的地方文献作支撑,而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周边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各地域之间不同的文化环境,这就给各地方所在高校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处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多地少。“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接壤,”[6]它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广西有五大特点:一是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20万年以前,就有原始人类在此生活。”[7]二是起义多,广西人有英勇、善战的历史。三是民族多,广西是壮族自治区,有40多个民族。四是文化独特,悠久的历史和受周边环境的影响造就了广西绚丽多姿的多元文化。五是方言多。广西的方言之多,堪称全国之最。
广西是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之一。全自治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主要民族,是我国近现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策源地和发生地,主要的历史事件有太平天国起义、黑旗军抗法和镇南关战役等,从而出现了许多民族英雄如洪秀全、刘永福和冯子材等,主要历史人物有柳宗元、曹唐、曹邺、狄青和范成大等,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
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独特的民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壁画和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干栏建筑等是当时的文化代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有沟通珠江和长江水域的灵渠是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铜鼓”是广西的象征,绣球也由原来代表爱情延伸为现在朋友之间的友谊、幸福和祝福的象征。壮族人民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广西素有“歌海”之称,主要有壮族的三月三歌墟、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和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具风味的打油茶等,”[8]农历“三月三”是壮族最为隆重的传统歌节。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壮族传统歌节定为文化艺术节,后来形成现在誉满全球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广西是我国汉语方言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有粤语、西南官话、客家话、平话、湘语、闽语等6种,少数民族中以讲壮语居多。
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在文化生态的形成过程中,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和周边多种文化生态的影响,加之多民族聚居,形成多种文化并存的多元性文化。地方高校要创建自己特色的图书馆,就应根据地方资源的优势,紧紧围绕地方特色打造适合本校专业特色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信息中心。
虽然广西的地理位置独特,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但大部分高校都没有根据本地方的优势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料库,原因是多样的。
由于许多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领导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收藏地方文献的重要性,从而不能提出较好的特色建设方案供学校领导决策。
图书馆特色资料室的建设是一项投资不小的工程,它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而地方高校由于地方经济的制约而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教育部有明确要求每年生均进书量,所以这些有限的经费均用于满足学科专业馆藏购置上,从而忽略了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
地方高校有许多院校的办学时间都不算太长,且特色资料室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它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需要长期的资料积累储备,是逐渐收集、整理的过程。
许多高校都各自为政地搜集一些本土出版的图书,并将其收入特色库中。特别是同一个城市不同高校的图书馆,他们在建设特色文献库过程中,缺乏互相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只靠本馆人员去摸索,这样就容易形成资源的重复建设,从而造成许多财力、物力的浪费,难以有效实现资源共享。
缺少真正到民间进行调研,收集民间的具有价值的非正式出版物的特色文献。如一些在民间流传已久的原生态的民歌民瑶,在一些族人手中的民间契约文化和民俗约成文化等。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个地方的经济、民俗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需要高等教育的配合与服务,而地方高校的发展也需要各地方的支持。为了更好地传承地方的文化,充分利用本地方特色的文化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本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当地高水平的文献信息中心,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文化特色,围绕地方的特色资源建设相对完整、系统的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
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领导和馆员们有一个共同的意识和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根据本校办学特点、专业特色适应本校教学、科研和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图书馆,以丰富文献馆藏为基础,大力挖掘本地的文献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库,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和地方的文化传承、利用、发扬搭建一个平台。
地方文献比较分散,不仅散落在相关众多的部门,而且有许多还留存在民间,这就造成收集过程中的不少困难。因此,在建设特色资料库过程中不但要争取本校领导的支持,还要得到本地政府和企业、相关部门的支持,根据本地的特点,通过了解相关信息,主动与地方特点文化资源管理部门进行联系,与地方史志研究资料室、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党史办、文史办等部门沟通,还要经常到民间进行调查、挖掘,逐步收集,把许多民间百姓流传、文人传颂的、族人收藏的许多非正式出版的有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献收集上来,丰富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馆藏。
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和学科特点来确定地方文献的收藏对象和重点,收藏那些符合本校教学、科研目标以及满足读者实际需求的地方文献资料[9]125。广西各地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以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为基础,以地方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等人文环境优势建立相应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献馆藏,这些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化,是任何其它地方无法复制的,是地方高校图书馆进行特色建设的丰厚土壤和立足点[10]24。如南宁周边语言丰富,桂林地理环境独特,柳州民歌盛传,钦州有北部湾资源,百色是红色根据地等等。因此,广西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中的特色资源作为建设地方文献资源库的素材,走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建设之路,把以下方面内容作为特色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服务于教研和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
1.建立广西民歌文化特色馆藏
广西素有“歌海”的美称,少数民族人民爱唱歌,歌节“三月三”和“国际民歌节”誉满全球。广西的少数民族用歌来对话,农民走亲戚在村口就开始唱歌,一直唱到家里,对方也用唱歌来迎接客人[7]。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为中国节庆文化项目的佼佼者,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轰动世界,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楷模。在广西的民歌当中,以“刘三姐”的山歌最富有地方特色,也是对外影响最大的地方文化。在广西高校图书馆馆藏中只有河池学院建设有《刘三姐研究专题文献数据库》,而广西各地的民歌都各具特色,所在区域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地民歌的特点进行收集,不但可以挖掘平时人们喜闻乐见但又没有受到重视的没有系统收藏的具有民间民俗的民歌文化,还可以收集许多比较冷僻、少为人知的非出版物、非物质文献。建设以民歌为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料库,既可让地方民歌得以传承和发展,又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最原始的材料借鉴。
2.建立广西方言文化特色馆藏
广西的方言之多,堪称全国之最,而在一些城市是一城数种语言并存和流行。广西流传比较广的语种有6种:在桂南一带流传“粤语”;在桂中北一带流传“西南官话”;在桂东南一带流传“客家话”;在桂西北和西北边陲一带流传“壮话”,以及“桂北湘南的方言湘语”、南宁市郊的“平话”等,还有壮话、瑶话、侗话、仫佬话等等。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以本地方语言为素材,多方搜集本地方方言,建立地方方言文化馆藏,为研究本地方言文化、历史文化提供重要的参考。如贺州是一个三省交界地,是一个多种地方语言聚居的地方,贺州学院就成立了一个汉语方言研究团队,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出版了一批专著和发表了许多核心论文,但在图书馆却没有建立地方语言文化馆藏,无法给这个方言团队提供专业性的材料。
3.建立广西历史人物研究馆藏
广西从春秋开始就有了起义,元朝后进入顶峰,因此,历史上就有许多著名的起义,最著名的有“金田起义”、“黑旗军抗法”、“镇南关起义”、“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等,从而出现许多民族英雄和领袖如洪秀全、刘永福、冯子材和一代伟人邓小平等。太平天国革命历时20载,纵横18省,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发展的高峰。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根据地。这些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广西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建立某个起义或事件、某个人物的特色研究馆藏。如河池学院就建立了《黄庭坚研究专题文献数据库》和《韦拔群研究文献数据库》。
4.建立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民风特色馆藏
多民族地区的特点,让广西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并存着多元文化,具有传统文化的生命体且更具生命力,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独特魅力。如:壮族人民素以能歌善舞著称,恋爱、婚嫁、丧葬、互相磐考、宴请、祈神和教育儿童都各自有其独特的抒发各自情感的民歌。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有动听的芦笙曲和优美的芦笙舞。从多的苗族节日形成许多好客的习俗,如拦路歌、拦路酒、拦路鼓、持彩带、挂彩蛋和打酒印等都是苗族待客的习俗。瑶族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居住风格和靓丽多变的民族服饰、历经千年创建的民族歌舞等,民族色彩浓郁。侗族是“诗的家乡,歌的海洋”,有题材多样、韵律严谨的诗歌和以多声部伴奏的大歌,还有纺织、木建筑、刺绣以及银饰品等都体现出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民族文化。广西多种民族聚居的地方形成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族特色,地方高校图书馆根据本地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等特点建立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馆藏,不但有助于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存,更具有学术的研究性,在文学、艺术和建筑等方面都具有极珍贵的价值。
5.建立广西旅游文献特色馆藏
广西有许多地质景观资源、水景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园林景观资源、民族风情资源。广西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地区,因而有许多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如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这些景观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著名于世,并且山中有洞,无洞不奇。河流众多,有世界著名的漓江,有柳江、资江等,有桂林的榕湖、杉湖以及位于中越交界的德天瀑布闻名遐耳,有众多温泉,广西北海银滩是国际旅游名胜,灵渠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称。人文资源有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的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巴马长寿乡风光,有龙脊梯田、黄姚古镇等。园林资源有桂林的溶岩景观、侗族的风雨桥、漓江名胜和桂平西山风景。民族资源有各自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物、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喜庆节日和民间艺术等。广西的旅游资源丰富,各地独具特色,是反映各地方文化的重要资源,是许多文人墨客、旅游爱好者喜爱的研究课题,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建立属于本地特色的旅游资源文献特藏室。
有一些国内的高校已建立了特色馆藏,他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因此,在地方文献特色馆藏建设过程中应多向兄弟高校学习,多开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馆藏建设的经验交流,以便在建设中少走弯路。而建设特色馆藏的目的就是传承和利用,各地方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各自都有自己的馆藏特色,要多利用网络信息这个平台,普遍开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活动,让特色资源文献走出本地区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以实现资源最大的利用,同时也可以减少非特色馆藏的经费支出,缓解图书馆经费紧张的矛盾。
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但是本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它承担着为本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着文献信息保障作用,同时也应是本地方的信息文化中心,具有保护地方文献和传承地方文化的职责。应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本地区的影响力,根据本地方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俗和宗教等方面的发展信息,大力挖掘本地的文献资源,建设适合本校发展特色和专业特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库,使地方高校图书馆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R].教育部文件,2012-03-16.
[2]史成玲.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方向与途径探讨[C].安徽省高校图工委文献信息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3]鄂丽君.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现状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12).
[4]马爱芳,周晓光.地区性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初探[J].兰台世界,2006(2).
[5]郑乐丹.高校图书馆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 —— 以温州瓯越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为例[J].现代情报,2010(7).
[6]广西地理概况[EB/OL].http://www.gxzf.gov.cn/zjgx/gxrw/zrdl/201204/t20120409_410808.htm,2012-04-09.
[7]广西历史上的五大特点[EB/OL].http://news.artxun.com/shiqi-500-2499744.shtml,2008-03-24.
[8]广西历史文化[EB/OL].http://trip.elong.com/guangxi/lishi.
[9]张伟.浅谈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5).
[10]李波.西部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刘三姐专题文献数据库》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