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莎莎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英语背诵教学法作为英语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被看作填鸭式教学的典型代表。背诵法被批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其所持的观念或应用的方式存在误区造成的,例如,认为背诵就是死记硬背,不加思考;认为背诵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等。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理论,其有关思想在英语教学领域正逐渐得以运用,背诵法在模因论的视角下是一种习得语言的好方法,“根据模因论和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语言背诵教学不但不应放弃,而且还应大力提倡。”[1](P168)本文运用模因论理论来分析英语背诵教学法的科学性。
模因论是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1989)在其“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的。道金斯认为与生物学中的基因解释生物的遗传和进化相对应,在人类文化领域里,存在着一种他命名为“meme”的复制因子,即模因。模因用于表示文化现象的进化。道金斯对模因进行了描述和说明,认为文化领域的一些模仿、复制和传播现象都属于模因现象,例如语言、观点等都可以经由人们的模仿进行复制和传播,它们就属于模因。不同的模因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其自身的复制,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其自身复制的模因是成功的模因。成功的模因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的特征。其中,“所谓长寿性是指模因在模因库内存留很久,也就是指模因能在纸上或人们的头脑中流传的时间很长。”“所谓复制的忠实性是指模因在复制过程中往往会保留原有模因的核心或精髓,而不是丝毫不发生变化。”[2](P131-132)道金斯认为模因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和整合,模因之间的相互支持与结合形成模因复合体。道金斯的学生苏珊布莱克摩尔在其《谜米机器》中进一步发展了模因论,提出从广义上理解“模仿”,认为“模仿包括观念和行为以任何方式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传递过程。”[3](P61)国内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在其所著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中,何自然、冉永平在其所著《新编语用学概论》中都将模因与语言相结合进行了研究,认为模因与语言关系密切。
背诵法的很多特点与模因传播、发展的规律相符合,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下面以一段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课文为例,说明背诵法的优点。
“It is good manners for an Arab to stand close to his friend when they are talking.But English people do not like to be too close to one another unless there is a reason.It could be very interesting to watch an Arab and an Englishman talking together.The Arab who is friendly will stand close to his friend,but the Englishman will move back in order to keep a certain distance away.When they finish their talk,the two may be quite a distance from the place where they were standing.”(C.Jacques,刘道义 2000:16)
根据模因论的观点,模因通过模仿进行复制和传播,要背诵的课文语言是一种模因,学生背诵的过程是对课文语言进行模仿、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学生在背诵前可先听课文录音,并跟随录音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对单词的发音进行模仿,多次朗读后熟练掌握单词的发音,在背诵时对这些语音进行记忆,使语音模因复制、传播入大脑。例如,在上面的课文语段中,学生可以跟随课文录音模仿“manners”、“Arab”、“distance”等新单词的发音,在背诵时着重掌握重音的位置,通过记忆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语音模因。学生在背诵前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单词和短语的意义、用法等,背诵时在课文语境下模仿单词的时态、短语的表达方式、句型的结构等,通过记忆使语法模因复制、传播入大脑。例如,在上一语段中,学生在背诵时通过不断模仿课文的第一句话可以从中提取出“It is good manners for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另外,学生在背诵“It could be very interesting to watch an Arab and an Englishman talking together”这句话时可从中习得“could”这一单词所表达的一种委婉的语气。学生通过对语言系统内各个部分的模仿,如语音、语法、语用等,能够综合提升自己的语感能力,促进语感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语感模因是在接触大量语言素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些语言素材包括语言形式及其使用语境之间的联系。随着背诵输入的不断增加,学习者对所学的目标语语言现象的敏感度会不断增强。”[4](P83)因此,背诵的过程就是学生语言模因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背诵课文时能够了解西方文化以及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从而习得文化模因。例如,上一语段中,阿拉伯人在谈话时相互之间站得比较近是一种有礼貌的表现,而英国人则不喜欢站得比较近。因此,当一个阿拉伯人和一个英国人说话的时候,阿拉伯人总是靠近他的朋友以示友好,而英国人则总是后退来保持一段距离。学生通过背诵这段课文,可以了解到阿拉伯人和英国人不同的文化习俗以及这种差异所造成的交际中的尴尬,从而认识到了解异国文化的重要性。
在模因论中,“模因与模因之间会相互支持,集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关系密切的模因集合,这就是模因复合体。”[5]学生在背诵时,是一个将单词模因联结成词组模因,再联结成句子模因,从句子模因联结成段落模因,最终联结成全文模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次联结都是将不同模因集结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模因复合体的过程,每一个模因复合体中的模因之间根据意义、语法等相互支持,学生通过背诵把原本零散的单词经不同大小的模因复合体逐渐联结成一篇有意义的、系统连贯的课文。以句子模因的形成为例,在上面的课文语段中,最后一句包含了“they”、“the two”、“quite”、“distance”、“the place”、“where”等零散的单词模因。根据语意,“the two”指代从句中的“they”,学生在背诵时将这两个模因联系在一起;“quite”和“distance”根据语法联结成“quite a distance from”这一模因复合体,“from”又与“the place”、“the place”又与“where”根据语意和语法继续联结,形成更大的模因复合体。学生在背诵时经过对这些模因复合体的逐步联结,在头脑中形成整个句子模因。因此,背诵法对于学生语言体系化的发展具有良好作用。
“背诵下来的语言也是模因,在适当的语境场合,它是可以作为现成的语言材料加以套用的。”[6](P351)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充分说明了背诵对语言输出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理解、记忆来背诵课文,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语言模因,这些语言模因逐渐内化成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语言模因经过内化可以进行重组和综合,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或写作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调用。例如,在上面的课文语段中,学生通过背诵习得模因“one another”后,可以说出“The students help one another in the class.”这样的句子。学生熟背模因“The Arab who is friendly will stand close to his friend”后,可造句“The worker who is hardworking will do well in his work.”学生在掌握模因“keep a certain distance away”后,可造句“He kept a certain distance away from the dangerous animal.”
根据语言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会在保留其核心的基础上发生一些变异的特点,背诵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背诵是创新的基础阶段,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模仿他人的语言习得语言模因,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这些语言模因,学生才能够进一步地对其灵活改造运用,进行模仿基础上的创新。如果不经过背诵这个打基础的阶段,学生对所学的语言模因就会掌握得不牢固、不扎实,创新就如同空中楼阁。例如,学生学了句子模因“East or west,home is best”后,在适当的语境下就可以创造出“East or west,Guilin is best”,这句话甚至完全可以成为翻译我们常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绝佳的译例。
首先,背诵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不能死记硬背。海利根在探讨模因复制的第一阶段——同化时,指出“被呈现的模因要得到同化,就必须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是指模因载体的显著程度足以引起宿主的关注,“理解”意味着宿主能够在自己的认知系统里重新将其呈现出来。”[7](P133)学生在背诵之前,如果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理解,则在认知上接受课文语言,学生易被同化,利于背诵;反之,如果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盲目死记硬背,没有做到从认知上真正接受,则学生不易被同化,那么背诵就会效率低、效果差。因此,在学生背诵课文之前,教师应对课文内容详细讲解,可让学生谈谈对课文观点的看法,师生充分交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其次,“许多时候,模因的成功传递还与人的认知取向与偏好、注意焦点、情感状态与行为愿望等密切相关。”[8](P133)人们感兴趣的模因更能得以成功传播,被人们记住,因此,对于一些枯燥乏味而又需要记住的课文,在应用背诵法时,教师应当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例子等讲解课文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模因的传播,“学习者在进行英语课文背诵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浅尝辄止或知难而退的现象,这时教师要采取果断的措施,激励学生不要放弃,不断给学习者鼓劲加力,并使其明白学习和背诵语言知识是要付出行动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坚持实践。”[9](P148)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提高背诵效率,有效习得课文语言模因。
第三,背诵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熟练背诵课文本身,而应定位于让他们对熟背内容的灵活运用。从模因论的角度看,模因传播时会在保留原模因精髓的基础上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学生仅背诵课文所形成的语言模因数量是有限的,如果就此止步,那么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一定的局限,而如果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用习得的语言模因造句、讲故事等,将促进其语言模因的变异,有助于形成新的语言模因,增加语言模因的数量,丰富其语言,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
第四,学生熟练背诵后要让他们及时复习,避免遗忘,教师应定期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成功模因的特征之一——长寿性,要保持习得的语言模因长久不忘,就要在背诵后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运用,巩固语言模因。
首先,人们对英语背诵教学法的认识应该更新。在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引入中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氛围下,人们往往盲目追求新的教学方法,认为传统的背诵法是过时的旧事物。但是,随着模因论的提出和不断发展,背诵法中所蕴含的模因观使背诵法的优点不断突显。这充分说明传统的方法不一定是落后的方法,要客观地认识它,背诵法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不冲突。
其次,应当正确应用并不断改进英语背诵教学法。一种教学方法如果不能得以正确运用,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就无法突显。在应用背诵法时,除了要遵循“理解”等基本的原则外,还应当对其不断改进。例如,除了让学生通过背诵感知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外,还要让学生提出自己对课文中所描述事物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既可以改变死记硬背的应用模式,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语言模因的印象。另外,背诵法应当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汲取其它教学方法的精华来丰富其应用方式,例如,对于对话式的课文,可让学生在熟背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英语背诵教学法是符合中国英语教学国情的方法。在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与其它教学方法相比,通过让学生背诵课文能够更快速、集中、高效地习得英语语言模因,能够让学生逐渐克服汉语思维习惯所造成的语言负迁移,有效掌握英语地道的表达方式。
本文指出了人们对背诵法的误解,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了背诵法的科学性,论述了应用背诵法应注意的问题,论证了背诵法是一种应当提倡的教学方法。本文旨在倡导人们重新重视背诵法,背诵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2][7][8]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苏珊.布莱克,摩尔.谜米机器[M].高申春,吴友军,许波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4][5]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6]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王慧青,高霄.语言习得中背诵教学的模因理据[J].教学与管理,2006,(1).
[9]宣小箐.背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