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希波,韩 燕,张 锦,何春霞
(河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包括标识、指示牌、路标、公告、警示等等。[1]作为一种特殊的实用文体形式,公示语的翻译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公示语的翻译呈逐年规范化趋势,学术界每年发表的公示语翻译的文章就达数百篇。纵观公示语翻译现状,笔者发现公示语的翻译存在严重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因此,研究者现迫在眉睫的工作是将公示语翻译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翻译实践中检验翻译理论。本文将从公示语的模糊性出发,探讨公示语的模糊性翻译问题,并提出4种翻译策略,用于指导公示语模糊性翻译。
所谓“模糊语言”,是指语词(phraseology)具有朦胧而又广远的语义外延,又具有“由朦胧产生一时费解,由一时费解走向豁然”的阅读效应。[2]模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语言的模糊性(fuzziness)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在在汉语还是英语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美学效果,通常使用模糊修辞手法。通过模糊语言,作者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思想空间,任其驰骋想象、品味享受。康德认为,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美应当是不可言传的东西。“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是为至美”。[3]公示语的模糊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公示语原语中的模糊信息能否为译语读者所接受,接受度有多大是本文读者要探讨的问题。公示语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语音模糊是指通过一词多音、词语谐音或听力错觉获得模糊效果,多出现在双关语中,以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英语为表音文字,注重重音和语调,汉语汉语则是音、形、义结合的文字,注重声调。汉语词语在语音平面上的模糊性是通过声调来体现的,也就是说汉语借助声调体现模糊词的修辞作用。山海关姜女庙前殿大门前两侧,有一副情趣盎然的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楹联是汉语特有的艺术形式,要求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达到一种美学效果。这副对联结构奇特,文字表义含糊雅致,体现了由海水、浮云的涨现而喜,由海水、浮云的消落而叹,时光流逝,万物无常。该楹联的艺术效果是通过声调来实现的,换句话说,模糊词语在声调方面的修辞作用。大部分学者认为该楹联的正确读法是:
海水朝(cháo),朝朝(zhāo)朝〔cháo),
朝(zhāo)朝(cháo)朝(zhāo)落
浮云长(zhǎng),长长(cháng)长(zhǎng),
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消
对此楹联,目前只有2种译文:
(1)Sea——waters tide,day to day everyday tide and everyday ebb,
Floating clouds appear,often appear and often go.(金缇& Eugene A.Nida)
(2)Every day floating clouds come and go,Very often sea waters ebb and flow.(Mr.Noel)[4]
就语义而言,两种译文与原文大致是相当的,但是就其美学效果而言,两种译文无一能再现原楹联的模糊美。可以说,汉语里特有的语言形式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完全相应的偶合体。汉英翻译的最大“遗憾”,莫过于眼睁睁地看着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由于语言隔阂,文化壁垒,历史迥异,译者往往只能“独享”原文之美。[2]
语义模糊是指由模糊附加词、模糊词语引起的语言模糊,是独立于一定语境之外语义本身的模糊。语义模糊包括词义模糊、语法模糊、句法模糊和修辞模糊等方面。英语公示语中模糊性主要通过一词多义、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等方面来实现的。如下面的两则广告:
(1)Less bread,no jam.(伦敦地铁广告词)
该广告词中的“bread”和“jam”均为多义词,字面意思为“面包”和“ 果酱”,而俚语中意思则是“money”和“traffic”。该公示语通过“bread”和“jam”两个词的多义性体现了其语义模糊,因其出现在地铁广告中,故将其理解为“Less money,no traffic jam”(省钱,畅通/乘伦敦地铁会比开车省钱,而且免受塞车之苦)。此外,该公示语中的比较级“less”表达“较少的”,但少到何种程度很难界定,也属于模糊概念。
(2)Ask for More.(摩尔香烟)
原语中“more”为一语双关,既可指“更多”,又指“摩尔”香烟的品牌,可谓语义模糊。译语可将原语模糊变得清晰明确,将该公示语译为“再来一支,还吸摩尔”。该译文虽然体现了原语的语义内涵,但无法达到原语的美学效果。
语用模糊是一种交际策略,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现象。[5]公示语出现在特地的公共场所,自然与语境相关。为了保护花草树木,汉语使用了不同版本的公示语,且大多使用五字、六字或八字对偶押韵,如“护一片绿叶,献一份爱心”,“小草有生命,脚下请留情”,“小草微微笑,请您走便道”,“呵护一片绿,回报无限情”等,这些公示语分别被译作“Protect a piece of green leaf and dedicate a share love”,“Little grass has life,please watch your step”,“Little grass is smiling slightly,please walk on the pavement”及“A tender heart for the grass,a better reward from the world”。尽管英语国家存在固有的公示语“Keep off the Grass”,有学者建议将其译为“The grass so fair,Needs your care”,[6]以体现其美学效果。
对比上述英汉公示语,不难发现汉语公示语笼统、模糊,如果不是出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很难搞懂“呵护一片绿,回报无限情”的内涵,甚至会扭曲“dedicate a share love”和“A tender heart for the grass,a better reward from the world”意思。相比之下,英语公示语则强调简洁、直接,笔者经问卷调查发现,英语国家读者对“Keep off the Grass”接受度多达80%以上,而对“The grass so fair,Needs your care”的认可度不足20%,因此,笔者建议此类公示语不妨采用“拿来主义”,使用“Keep off the Grass”,体现公示语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简洁性”(Conciseness)和“规约性”(conventionality)。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转换和再创造过程,即译者在正确理解原语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双语能力,创造性地产生译语的过程。模糊性作为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决定了人们的翻译性质和翻译方式。[7]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在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到公示语的翻译原则,尽可能产生贴切、对等的翻译。
当原语中的模糊词不能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或者原语中的模糊语言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模糊语,译语中可以用模糊性语言翻译原语的模糊语,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时下,服务行业的竞争甚为激烈,为了招揽顾客,竞相推出了体现其服务质量的口号,如某餐饮中心内就有醒目的公示语“创一流服务,迎四海嘉宾”,这里“一流”和“四海”均为模糊概念,汉语里什么样服务可以算作“一流”服务没有明确的界定,而“四海”是“五湖四海”的简称,并非指确切的东、西、南、北四个海,而是泛指“祖国各地”或“世界各地”。为了表达近似的语义,不妨采用“first class service to all guests”来翻译,因为英语中的“first class”和“all”同样是模糊概念。
类似,公交车上“老弱病残孕座位”不要译为“Seats for the Old, Weak, Sick, Disabled and Pregnant”,一方面,“the Old”和“the disabled”为英语中的禁忌语,这样翻译容易产生冒犯。另一方面,“老弱病”对象是模糊的,很难界定。不妨采用模糊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Seats for Those in Need”,或者干脆将其译为“courtesy seats”,这样,既避免了文化翻译所产生的冒犯,又体现了公示语翻译的简洁性和规范性。
公示语中有时使用精确的语言,在独立的语境表达确切的概念,而在特定语境中则表达模糊概念。如高速公路上警示性公示语“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抛开特定的语境,一滴酒用“a drop of wine”表达,“两行泪”用“two lines of tears”表达,如果此公示语出现在高速公路上,其语义内涵是显而易见的,告诫人们不要酒后驾车,因此,翻译中不考虑公示语中的精确概念,而采用模糊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Drive carefully”或“Safety first in driving”。
同样,麦氏咖啡的英语广告是“good to the last drop”,这里,“the last drop”是一个精确的概念,指的是最后一滴咖啡。此公示语形容该咖啡味道香醇,到最后一滴仍然好喝。如果将其直译为“到最后一滴,都很香醇”,基本体现了原语的语义内涵,但作为广告公示语,该译文不会引起译语读者的共鸣。如果充分发挥汉语自身的优势,采用四字格对偶句,将“the last drop”模糊化,则产生“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译文,和原公示语基本达到了等效效果。
汉语公示语中常使用四言、八字对偶句,并通过模糊语言向读者呈现汉语的含蓄美,从而达到了特定的美学效果。即便在公共卫生间内,也有警告国人的文雅公示语“来也匆匆,去也冲冲”,为了向译语读者传达原语内涵,吴魏雄认为东莞资深翻译王永泰的表达“Come with a Rush,Go with a Flush”,堪称佳译,形似,也神似,[8]通过“Rush”和“Flush”压尾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语的美学效果。但笔者问卷调查显示,英语国家更趋向于使用简洁、直接的表达法“Flush Please”。在一些大商场内,浅颜色名贵衣服一定会挂上“我怕脏”标示,以告示顾客不要触摸衣服表面。翻译中不要将其将其直译为“I'm afraid of being dirty”,而将该模糊公示语精确化,译为“Don't Touch me”,让顾客对其语用内涵一目了然。类似,上文提到的“护一片绿叶,献一份爱心”、“呵护绿色,关爱生命”等公示语译为“Keep off the Grass”也是将汉语模糊公示语精确化。
汉英两民族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迥异,同样体现在公示语中。一些具有文化特色公示语,如果采用直译方法,很难为译语读者接受,势必造成理解上的模糊,不妨省略其中的含有文化的模糊概念,采用略译或不译策略。为保持交通系统安全稳定,交通部门提出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平安交通人人有责”公示语。该公示语中“泰山”是一个模糊概念,应该将其置于特定语境中理解,该语境中“重于泰山”用来强调事情的重要性。由于译语读者缺乏汉语文化知识,如果采用直译不加注释,译语读者很难理解其文化内涵。因此,不妨略去含有文化的这部分,而将其略译为“Safety first in driving”。
简约、规范的公示语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9]随着全球一体化,中国与国际交往日益加深,公示语的英译问题日趋重要。在公示语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到因语音、语义和语用模糊给译语读者造成的障碍,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以翻译理论为指导,又要考虑到公示语的自身特点和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加规范、标准的公示语。
[1]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2006(6).
[2]丁国旗,范武邱,毛荣贵.汉英翻译过程中模糊美感的磨蚀——兼谈对中国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
[3]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275.
[4]吴伟雄.悦耳悦目,现场见效——漫谈涉外活动诗词佳句汉英翻译的现场效果 [EB/OL](2003-06-10)http∶∥www.yunfu.gor.cn/website/xxgk2012/newsinfo.jsp?columnid=009001005008003006&contentid=613312002.
[5]俞东明.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 [J].外国语,1997(6).
[6]吴伟雄.谈涉外活动中诗词佳句汉英翻译的现场效果[J].上海科技翻译,2004(1).
[7]毛荣贵,范武邱.语言模糊性与翻译 [J].上海翻译,2005(1).
[8]吴伟雄.跳出标语译标语,现场见效最相宜——中文标语英译的语句特点与现场效果[J].上海翻译,2006(2).
[9]田希波.公示语翻译的语用失误探究—以甘肃省部分城市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