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辉, 郭 宇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音乐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中国的文化事业和音乐产业快速崛起,音乐艺术市场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音乐艺术市场对应用型音乐人才的需求在急剧增长,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也随着音乐艺术市场的蓬勃走势应运而生。
正逢此时,我国民办高校却在多年不断地扩招中,造成了毕业生激增、就业率不断下降的尴尬局面,而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在此问题上尤为严重。如何应对社会形势发展对音乐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改变民办高校音乐专业的现实发展困境,拓宽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发展与创新民办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必须思考与面对的问题。
近年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年轻最具发展潜力的民办本科院校之一。2009年,学校在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并加入劳瑞德国际大学联盟后,一直努力成为“国际应用型人才理念”的倡导者。其音乐学院创办于2000年,现设有音乐学、舞蹈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音乐学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多年来,音乐学院为全国各地各类学校、文艺团体、教学机构等培养了大批音乐工作者,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013年,该院根据自身办学历史、现状、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及服务领域,以湖南音乐文化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明确了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办学定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思考并开展了一系列民办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构建的研究工作。
“民办普通高校的基本定位可描述为教学型(类别)、本科(层次)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其服务面向地方,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和智力支持。”[1]民办高校专业设置,应以面向地方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真正为地方基础、支柱和重点产业的繁荣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作为明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民办高校音乐专业设置,应清楚意识到其与传统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音乐专业设置的区别。在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分析上,需考虑到两方面因素:一是学校音乐专业本身具备的基本条件,如专业原有开设情况、相关师资、教学环境、硬件设施、校外实习基地和合作培养单位等。二是真正关注与深入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的真实需求,在对未来音乐人才就业趋势做出一定判断和科学分析后,进行特色专业的打造,围绕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特色专业做精做强,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
2011年,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确立了,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切入点,根据当地文化产业结构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整合老专业,开辟新专业,拓展专业设置的适应面,形成自身优势专业的改革方针。音乐学院多次组织教师深入省内各文化机构进行调研,关注到近年来湖南娱乐业、传媒业的持续迅猛发展,带动了湖南流行音乐、音乐经纪各相关产业的不断繁荣,关注到湖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已引起湖南文化、教育各方面对其的关注与挖掘等资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音乐学院自身发展,对音乐专业的设置做了一系列优化和调整。
现下音乐学院在保持原有的传统的音乐学和舞蹈学专业开设基础上,将原有的音乐系和舞蹈系,拆分为音乐系、艺术管理系、流行音乐系、舞蹈系和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研究所五个部分。专业的重新调整与划分,不仅夯实了传统音乐专业的发展,又意识到需要加快对新兴文化产业实用人才的打造与培养,关注到对湖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丰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意识的从多个层面建构音乐专业体系,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真正体现民办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风向标的办学理念。
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是社会需求、学生特长、专业特色和优势的集中体现。民办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然涉及到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应紧扣“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把课程体系与就业需要联系起来,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在课程体系中的协调统一,重视学生实践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课程体系的制定应充分考虑音乐人才成才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并根据社会、市场对不同类型音乐人才知识的新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应对传统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删减一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课程,多开发与增设实用能力强、有助于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的相关课程,着力构建适应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的课程体系。
根据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音乐专业的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普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与实践课程等五个部分构成。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2013版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一)通识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获得必要的综合知识能力训练,具备较全面的文化素养与底蕴。
(二)专业普修课程,以必修课为主,主要是开设音乐学科基础性课程。音乐专业各个方向的专业普修课主要集中在一二年级,但根据专业方向不同,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会有所区别。如流行音乐系的形体课,将区别于其他系形体课的教学内容,不再以芭蕾基训、民族民间舞为基础,而是针对学生专业需求,以现代舞、流行舞基础为主,为流行音乐专业进入三年级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中的现代流行舞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方向课程,以选修课为主,原则上从第五学期开始;除音乐系包含声乐、器乐、理论三个专业方向模块外,艺术管理系、流行音乐系各暂包含一个专业方向模块。一般每个专业方向模块包含七门专业方向前沿课程,每个模块学分数一致。
(四)专业选修课程,以选修课为主,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自主选择。
(五)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艺术表演实践、专业汇报音乐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音乐会等。培养方案中艺术表演实践部分未固定在某学期完成,而是每学期学生通过参加各类音乐比赛、演出实践等获得学分。专业汇报音乐会则由各专业老师每年带领自己的专业学生举办一次教学音乐会来获得学分。
总体来说,2013版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的课程体系构架打破了传统课程设置束缚,强调了学科的实用性,并通过对各类模块课程的合理配置,着重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目标和具体任务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循序渐进地教学安排中,成为社会所需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强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优化课堂教学,改进、完善与创新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作为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的民办院校,应建构一种以“如何培养与建立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根本指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民主平等参与的,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应尽力简化纯理论讲授学时,充分保证学生的专业训练与实践环节,并可多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讨论参与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以解放学生的音乐天性,激活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行动力,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个性发展、能力训练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形成有机整体。
音乐学院在进行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时,还进行了教学大纲及考纲的修订。从修订情况来看,音乐学院在积极打破传统专业音乐教学模式,试图通过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课堂教学,多元化的考试方法与评分标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增强与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让教师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2](P13)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尽力做到实践教学环节与人才市场需求形成无缝式对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以保证对学生的培养能真正满足和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民办高校音乐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平台的搭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立体构成:
(一)注重基础实践环节与专业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重点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挖掘与培养。在基础实践环节,需重视学生认识与认知的结合,重视基础专业知识和基础专业应用的结合。如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为提高和拓展流行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具备与流行音乐市场需求对接的能力,在第五学期开设了《吉他弹唱与歌曲创作》课。该课程的开设,不但使流行音乐专业学生在一二年级所学的基础器乐课、基础声乐、基础和声等课程中所习得的知识得到巩固与延续,同时进一步将学生所学的基础专业知识进行整合与扩展,进行具有提高性、较强应用功能的专业应用课程学习。在专业实践环节中,应以学生基础实践环节所获能力与经验为基础,重视专业知识技能与实际专业操作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经验与思考,进行开放性、创造性的专业实践,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立体教学体系。在传统教学观念中,课堂教学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与讲述为主,似乎与实践关联不大。但纵观音乐专业的技能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与学生模拟操作相结合为主。可见,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人才的培养必然是课堂与实践不可分割,需相互交织而行的。因此,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课堂教学可根据当时的实践活动来调整教学内容和安排,帮助学生进行相关实践活动模拟经验的累积,为更顺利地进入专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三)以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生源、市场、就业链条式培养与发展。民办高校音乐专业应充分利用学校和各类文化企业自身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探讨产学结合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具体途径及模式,推动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合作内容及保障机制,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最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如2010年,音乐学院与长沙广电集团合作的大型室外音乐剧《辣妹出嫁》所有舞蹈片段与群演,皆由学院舞蹈学专业学生和音乐学专业一、二年级学生担任。当时该音乐剧因要赶在2010年圣诞节的档期上演,排演时间只有二十余天。由于排练任务繁重、排练时间紧迫,学生们刚进入剧组几乎是清一色的不情不愿、叫苦连天。然而,通过短短不到一个月的训练,学生们却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以专业的演出态度和完美的演出质量坚持完成了三天的室外演出,并获得合作单位与社会舆论的一致好评。正是通过这次演出,很多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演出和就业机会。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对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检验,更可以学会如何学习、做人与做事,并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探索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构筑实践教学平台,对民办高校音乐应用型人才强化社会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适应社会及相关产业需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课堂教学和社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与教师产生着直接联系,如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打造合乎专业发展的特色师资队伍,是顺利实施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质量的保障。加强民办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应依据专业特殊性和职业性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展:
(一)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实践意识,逐渐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音乐学院在强调教师的高职称与高学历的同时,更看重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工作的能力。《专业汇报音乐会》课程的开设,要求大学本科期间,学院各专业教师每年须组织自己的专业学生以音乐会的形式,在舞台上帮助学生完成不同形式的专业展示,来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该课程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机会,不但使教师为学生做出一系列如何合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示范,又同时提高了教师与学生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利保障。当下的教师引进,多来自刚毕业的大学研究生,其自身也可能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难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学院在专业教师的引进过程中,不应一味强调学历和理论,应根据专业的设置与具体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有意识地拓宽专任教师的来源渠道,如从其他高校、专业团体或与相关合作实践单位引进部分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担任兼职或全职教师。
(三)重视现有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目前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以上,实际已逐步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主力军。针对青年教师理论水平相对薄弱、缺乏自身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等弱点,学院通过根据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选送部分教师去全国专业院校进修、访学,邀请国外内音乐教育专家来校与青年教师交流,选送年青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性比赛等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帮助年青教师真正理解并意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起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其快速成长。
对学生评价系统进行优化与完善,有助于从多层面考察与反映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培养的真实状况,是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利保障。学生考试内容应多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考试内容应反映学生专业能力的掌握情况和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情况,而非死记硬背能力。学生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不要过分夸大卷面考试对学生的评价功能,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应根据具体课程教学内容,来设定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努力做到将过程评价与结合评价相结合,把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堂思考、课堂实践部分,也纳入到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中,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创造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对教师考评系统进行改革与反思,是学校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关注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发展的有利手段。音乐学院在2012年底进行了教师年度考核的修订工作,对教师的评价工作做了进一步量化和细化,把教师自身专业考核、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完成情况等都纳入到教师考评系统中。对教师考评系统的不断探索和完善,正是为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意识,自觉规范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管理成效,满足培养高质量应用型音乐人才的教学需求。
目前中国已有应用型本科院校近两百所,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形势下,民办高等院校进行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多元化后,如何面对生源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等多方面挑战。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生产知识的重要途径,其在社会经济,尤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民办高等教育如不能体现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特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构等方面不能与地方产业结构相结合,将难以形成有效的人才输送与供给。因此,民办高校音乐专业想要发展壮大,必须坚持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合理配置专业结构,大力开发与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学生课堂教学、艺术实践与就业一体化进程,培养出符合区域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1]庹莉,安慧姝.民办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北方经贸,2010,(10):141.
[2]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R].北京:中国教育部,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