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图式重合、冲突和缺省

2013-08-15 00:52:14齐昂昆
关键词:缺省重合图式

齐昂昆

(南昌航空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330063)

早在1932年,心理学家Bartlett在其作品Remembering中就提出了图式理论。他认为图式是“以往的事件或经验的功能性编组,这种编组总能在任何有机的相应的交际应答中起作用”[1]。到20世纪70年代图式理论备受关注,如Cook认为图式是头脑中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是一种知识结构块,将其定义为“典型事例的心理表征”[2];Carrell把图式分为两类来研究对比,即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不管是何种定义或分类,大量的图式理论证明:图式具有预期作用,如输入的新信息与已有图式相互作用,图式被激活,空位被填充,就可以完成对材料的理解;如读者不具备相应的图式或具备相应的图式而没有提供足够的线索使图式得以激活,则不能完成对材料的理解,造成理解障碍。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把这一理论运用到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就会发生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图式的重合、冲突和缺省,所以针对不同情况的发生,跨文化交际者都应形成相应的解决办法。

本文旨在通过文化图式理论,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教材为例,研究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发生文化图式的重合、冲突和缺省发生时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方法完成跨文化交际。该教材在选材时注意科普性与文学性的融合,非常适合理工科学生,既达到了科普知识的扩充目的,又满足了文化学习的必要需求。其配套的光盘有课文朗诵,课文相关电影片段欣赏,教师用书配套的电子教案更是注重文化知识背景的学习。因此,在教授这门的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来扩展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以期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其产生后续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一、图式重合及“同化”

其是指形成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图式在相互理解过程中的一一对应关系,即跨文化交际者对母语和习得语的相关认知图式完全重合。不同民族之所以相互沟通,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文化习惯,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着相同的文化认知基础。“同属人类的各个民族,生活在同一大自然中,对客观世界的总的认识基本相同,因此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有些观念,习俗,行为准则等,为各民族所共有”[3]。因此,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参与者在跨文化交际或学习过程中能找到对应的文化图式。对于学生而言,英语与汉语虽然分属不同的语系,但如果交际概念意义基本相同,英语的文化图式就可以顺利得“同化”成汉语的文化图式,从而在图式重合时发现文化相似性,恰到好处地提高学生的兴趣,逐渐减少学习的被动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地面对未来的学习。

如,在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中要介绍电影《哥伦布》的主题曲《远航》,就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介绍用英语唱歌和朗读时的一条重要规则,即注意抑扬顿挫及押韵(下划线部分为重读音节)。

I am sailing

I am sailing

Home again’cross the sea

I am sailing stormy waters

To be near you

To be free

虽然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规则,但是中国学生在朗读中文时自然而然形成的习惯——平仄规律在朗读英语时却似乎很少应用。这种本已形成的文化图式在此似乎毫无用处,于是学生就会尽量避免朗读或说英语,对自己英语朗读和交际的能力也感到非常自卑,只是一再地归咎于自己发音的不地道,这也是哑巴式英语学习习惯形成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时,这也典型地反映出两种语言虽然在此点具有相同的文化图式,但在实际交际中这种图式重合却很容易被跨文化交际者或学习者忽视,导致其将两种文化平行排列,永远忽视二者交合点,于是只是把英语学习当作任务来完成,而无法当作一种兴趣来培养。英语有许多动听的歌曲和诗歌,或经典或流行,都值得哼唱、朗读甚至背诵,但纯粹的背诵只能是单词和单词的组合,而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如果另外再解释英语诗歌朗读的音步问题又使问题更加的复杂,不如从图式重合的角度出发解释,会使学生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与母语的图式发生共鸣。

又如,此单元列出的兰斯顿·休斯的《梦想》:

Hold fast to dreams

For if dreams die

Life is a broken-winged bird

That cannot fly[4]

内容简单易懂,没有梦想的生活如同折翼的鸟,但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呢?在语言表层理解方面不会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如果不能把这首诗抑扬顿挫地读出来,就丧失了诗歌欣赏最重要的特点。如果能够理解中英诗歌图式的相似性,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正如乔姆斯基认为,各民族各地区虽语言各异,但有着相同的原则,即人类语言存在普遍语法,存在着共性,而语言之间的差异只是参数不同而已[5]。所以,尽管英语是以音节来划分读音单位的,汉语是以中文字来划分读音单位的,但英语音标中的音节和中文汉字对应的汉语拼音是一致的,这种事先形成的图式对于理解而言是有极大帮助的。图式重合是常见现象,但要意识到这种重合,并发挥它的最大“同化”优势是英语教师应该致力解决的问题。

二、图式冲突及“置换”

其是指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同时出现时所造成的误解。虽然人们的头脑中也有交际中提及的图式,但由于母语图式和习得语图式文化内涵差别较大,而人们又极易于按母语的图式来理解习得语的文化,所以容易产生误解。尽管语言文化存在普遍的共性,但是中英语言文化发展几千的历史也决定者二者之间的巨大区别,而且二者本就属于不同的两大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其差异之处更是不言而喻,所以学习时发生困惑也是在所难免的现象。如果能将母语中的特定文化概念的表述“置换”成不具备同样的命题意义,但能对学习者造成近似影响的习得语,也就很容易激活对方头脑中已有的文化图式,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在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第一册第六单元中要介绍“Christmas Season”,课后注释中还特意从时间上总结了圣诞季的跨度,即圣诞平安夜至新年(英国为主显节)的这段时间,从商业意义上来讲时间跨度更长,可以提前到十一月份。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感恩节过后的“黑色星期五”标志着美国一年一度的节日购物季正式到来,之后一直持续到圣诞和新年。商家通常会在“黑色星期五”当天凌晨开门营业,不少消费者会通宵达旦地排队抢购数量有限的特价商品。本文The Sampler描写的就是布丁店在圣诞季做的促销活动——免费品尝。事实上,在中国,商家为圣诞节的来临而进行的促销活动也是比比皆是,加上新闻报纸对此的普遍报道,对于中国大学生而言这种时间跨度是很好理解的,但其在本文中所体现的内涵意义确实不易理解。美国总统及第一家庭成员会于11月底12初在华盛顿白宫前总统公园点亮美国国家圣诞树,象征一年一度的圣诞季正式开锣,美国总统亲自参与国家圣诞树点灯活动已有89年的历史。这说明圣诞季对于西方人而言不仅仅是购物季,而且是家庭团圆的季节,所以在西方国家会有专门安排的圣诞假期,正好对应了“Christmas Season”。原本圣诞节就是宗教性节日,而这种宗教活动是全家人共同参与的,虽然现代人的宗教意识在渐渐淡化,但是以此传承下来的家庭团聚的观念还是在延续。这些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在中国纯商业化的圣诞季已经深入民心,其中的情感图式和中国学生已有的图式发生冲突。所以在The Sampler一文中我们能为老人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而感到难过,却不能为孤独飘零的老人的圣诞季而反观现代西方世界的现状。如果把这种场景置换到在中国春节到来之际,孤独飘零老人在商店徘徊并以品尝为由填饱肚子,这些情感就较容易体现出来了。

于是,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课本提供的圣诞知识了,而希望听到、看到、读到更多的关于圣诞的文化,进而形成较为完整的圣诞文化图式,接着还可以通过讨论法来比较圣诞节和春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让图式冲突发生置换。在图式冲突发生时,教师能及时地完成这一置换,授予学生置换的办法,不仅不会使其困惑于其中,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对此产生挖掘秘密的兴趣,主动地去寻找其中奥妙所在,岂不是效果更佳。

三、图式缺省及“建构”

其是指在一种文化背景中本以为常见的现象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根本不存在,生活在后一种文化中的成员就不可能形成与前一文化相关的文化图式,即母语文化图式和习得语文化图式完全没有交合之处。图式缺省经常会导致理解中断,使人们无法建立起语言符号所指之间的联想,从而很难理解交流的信息。当存在文化图式缺省时,教师应根据文章背景知识,解释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引导学生“建构”新的文化图式。

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第一册第九单元中有一片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Going Home,课文开头平淡无奇,到高潮处黄手帕出现,都为妻子的行为而感动——在等待丈夫归来的日子里,妻子在屋前、树上挂满了黄手帕,意味着等待和原谅,而爱情经过等待和原谅会更加鲜明坚贞。这种图式的建构甚至都不需要教师的解读就能形成,“It was covered with yellow handkerchiefs——20 of them,30 of them,maybe hundreds,a tree that stood like a banner of welcome billowing in the wind”[4],情感共鸣时尽管有图式的缺省,但根据上下文背景,缺省的图式建构起来也会很迅速。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黄手帕》这部美国电影,形成更加形象的图式,其实,韩剧《黄手帕》的剧名也是源自于这个故事。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也要注重学生对习得语文化敏感性的培养,把文化纳入语言教学的框架,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文化知识倾斜,使两者相结合。教师在对单个文化现象进行讲解的同时,也必须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纳,把文化项目放在文化系统中去认识,使学生把握了文化体系,形成较为系统的文化图式。

“基础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敏感性,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6]。但大学英语课毕竟不同于英语文化课,教师也不能遇到一个文化点就试图讲解所有方面,而是要从丰富的文化内容中摘其要,择其精。关键是要通过两种文化图式的对比,逐步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异族文化图式,以后碰到类似情况,这两种图式可以同时被激活,学习者可以从中选择符合目的语习惯的异族文化图式来考虑问题,而汉语文化图式的干扰则会相对减弱。同时具备母语和习得语两套图式也可以使他们对两种文化的异同更加敏感,灵活地处理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其语言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能丰富课堂上的教学策略,以多种渠道来扩大视野,才能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正如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表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7]。

(注: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XJG-10-7-22)

[1]Bartlett,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Cook,G.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顾嘉祖,程爱民,吕俊.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化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翟象俊.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6]曹春春.交际文化与基础英语教学[J].现代外语,1993,(4).

[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57/201011/xxgk_110825.htm[OL].

猜你喜欢
缺省重合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18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电力系统单回线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
电子制作(2017年10期)2017-04-18 07:23:07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8:00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外国语文(2015年4期)2015-11-14 01:57:56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考虑暂态稳定优化的自适应重合闸方法
观点句中评价对象/属性的缺省项识别方法研究
220kV线路重合闸运行分析
电气技术(2013年2期)2013-09-22 0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