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究

2013-08-15 00:50宋晓燕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院校教学方法

宋晓燕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我国现代体育按其属性可分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三部分。学校体育不同于其他两者,体育运动以课程形式出现,要求全体同学都要参与,并且达到一定标准。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来看,体育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全民族体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体育教育方面有其自身特点,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大,尤其是高职教育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体育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科目,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与新课改的建设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对当前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对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对策进行探究,是提升高职体育教学品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体育教育定位不准,体育教学难以与社会体育有效对接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很多院校对体育教育不够重视,在其定位上不够准确,集中表现在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偏差。如教学机制不健全,对素质教育的目标把握不准;人才培养模式僵化,缺少创新;所选教材陈旧、内容老套、不能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程式化、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个性要求等等。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存在较大断层,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体育知识、进行的体育锻炼进入社会后发现难以延续。具体来讲,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运动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健身、休闲、娱乐和兴趣爱好为主的多种体育活动作为时尚的锻炼手段,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而高职体育教育的内容则依旧呆板、单调,不能满足社会体育运动的现实需求。

(二)体育教育硬件投入不足,体育场馆设施和活动器材供给受限

体育教育与传统的德育、智育教育不同,其对场地与设施的要求较高。体育场馆设施、体育设备器材是高职院校实施体育教育、有效开展体育教学的必备条件。但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忙于扩建校舍、扩大招生,同一专业的学生数量大为增加,同时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也随之大增,很多院校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现实要求,造成许多学生“被动”放弃体育锻炼。

(三)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化,无法形成创新的教学形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日益深化,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在改革进程中显得缺少活力、行动迟缓。体育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状态,固化的教学缺乏创新的教学形态。从实际教学模式来看,集中表现在如下几点:教师的教学模式一直被固化为指标式的教学任务,探究性、实践性的新型教学模式无法在教学中开展;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使教师的教学失去了学生基础,也就谈不上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尝试;教师的教学多以技术、锻炼为主,老套的、重复的教学模式可以保证获得“较好”的测试成绩,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却是收效甚微。所以学生的体育课参与热情普遍不高,牵引式、强迫式的教学形态制约了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

(四)师资建设缺少规划,难以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教师整体水平较低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学效果优劣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科研能力较弱、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老化等问题。很多体育教师并非毕业于专门的师范类高校,接受的多是竞技体育知识和运动训练,较少接受关于体育教学的理论教育,自然理论水平、教学水平较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扩招尤其是高职扩招已持续多年,但随之而来的师资问题也成为影响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师资建设与教学需求形成脱节的局面,“学生多、教师少、名师更少”的教学现状,无疑使原本不佳的教学效果更加恶化。同时,体育教学师资质量良莠不齐,教师整体缺乏较好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从教学层面上讲,也就难以构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稳定而优质的教学体系。

(五)体育教学方法实用性较差,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和心理发展的需求

高职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时期,喜欢张扬与创新、乐于也敢于尝试,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如刻板不变的标准、千篇一律的动作、日复一日的运动项目等,都无法满足于学生的个性格心理需求。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多数高职院校扔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示范-讲解-练习”,教学方法没有创新,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也逐渐懈怠,从而师生均表现出“应付”的情感色彩——“教师以完成教学为任务、学生以修够学分为目的”,如此心态造就的高职体育教与学的形态,是不可能建成高效的体育教学体系的。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对策探究

(一)正确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高职体育教育理念

高职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体系完整的同时,更注重训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要求与社会体育紧密衔接。因此高职体育教学的重点不仅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竞争精神,更在于通过体育锻炼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各行业工作在第一线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相对普通高校来讲更贴近社会,可以说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也就踏入了社会,因此高职体育教育更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新颖的训练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为身体健康、心理稳定、勇于竞争且富有开拓精神的时代新人。

(二)加大体育教育投入,完善体育场馆设施与教学器材

高职院校应正确认识体育教育在人才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学院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入手,加大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高职院校领导应与各级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多做沟通,采用多种方式,尝试开展多种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尤其要优先规划建设体育教育最紧缺和急需的场馆设施。对于体育教学所需的设备与器材,应从院校实际出发,根据在校生人数与利用率合理配置,部分老旧的设备器材必须及时更新或重购,新型的设备器材应有计划的充实到教学中。总之高职院校对体育资源的配置应进行科学规划,各类体育资源既要与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相一致,又要充分考虑这些资源的现实使用率。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型教学形态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摆脱传统体育教学的固化模式,从社会需求出发,基于课程内容,逐渐形成一套高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进而形成院校合理的体育教学结构。开放型的教学形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基础,努力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形态,是优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最好举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创新模式,设置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体育教学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进行调整,适当减少体育类必修课程与需达标项目,而适当增加体育类相关的选修课程,丰富体育类社团活动,组织多种体育相关的比赛与展示活动,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激励评价制度。总之要努力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变单一教学为多元化教学。

(四)加强体育教学师资建设,打造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促进体育教育发展的基础,在于打造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与体育理论知识,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对高职院校来讲,在体育师资建设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抓好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尤其关注年青教师的成长,注重培养他们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计划的打造一支态度端正、知识丰富、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体育教学师资队伍,这也正是构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体系的重要基础。第二,创造机会,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仍以技术型和训练型居多,应引导他们向教育型和科研型转变。要积极为体育教师提供深造、访学机会,鼓励他们在所学领域内多进行专业进修、多做课题研究,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以适应不断提升的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关注学生个性与心理需求,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高职的体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心理需求,积极创新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在组织教学的准备期,可以把更多的“教学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充分发挥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在教学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学生一起创设多样化的体育项目,组织学生自主锻炼和学习,教师可以“游走”于学生的体育活动之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自主学习。应用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师生的主体关系被准确确认,学生的体育热情被有效调动,学生不再是无趣的、被动的灌输,而变为有趣的、自发的体育学习与自我锻炼。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关系到社会的进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及时更新观念,既要立足于学生在校期间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更要着眼于满足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运动的长远需要,要积极探索有效措施,以切实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1]李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改革探讨[J].体育科技,2006,(3).

[2]张瑞林.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公共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4,(6).

[3]姜丽.高校体育教育进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4]高斌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3,(6).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院校教学方法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