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芳
(河南工业大学粮食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450001)
新型农村社区指在农村区域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①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建国之后一直是重积累轻消费,经济增长长期依赖于两条路径:一是出口,二是投资。但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的贸易环境,这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如进口国家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中国与贸易国的政治关系等,因此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是比较脆弱的。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依赖于政府的财力。经过多年的连续投资,中国政府继续大规模投资在财力上已经难以为继,同时政府投资还带来了资金利用效益低下、形成劣质工程、可能带来官员腐败等问题。因此,在中国的出口环境恶化,特别是经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已经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成为当务之急。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带动了当地的投资,也促进了当地的消费,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农业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也离不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但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现在的中国农村,很多地方仍在用最原始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进行生产,造成了农业单产低,农民人均收入低的问题,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已经刻不容缓。但由于中国农村人均耕地少,农民各自承包经营,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更无法推进机械化生产和产业化运作。而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形成了土地的集约经营,节约了土地,也明确了农民将承包的土地进行出租经营的权利。这样,既节约了土地,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铺平了道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后,农村居民可以就近到一些工业企业或商业企业工作,而将自己的土地转让出去,进行成片经营,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营头脑的人进行规模经营,既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也可以将原来传统的种植模式改为种植、加工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既能提高农业产量,也能够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总之,这将大幅度提高农业的产量和产值。
中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别非常明显,特别是城乡的收入差别导致农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城市。虽然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中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若干年里,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善,但并没有彻底扭转这一形势,近年来,这一趋势还有更加明显之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 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307 亿元,比上年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2414 亿元,增长14.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893 亿元,增长14.5%。而同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1182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②据此测算,中国城镇人均消费25626 元,而农村人均消费为4343 元,也就是说,城镇人均消费额是农村的5.9 倍。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从四个方面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一是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会提高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二是可以通过在农村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三是农村社区建设会使农村住房的商品化流转成为可能,有可能会带来财产性收入;四是农村社区建设会促使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在农村进行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投资将更加方便,会使农民切实享受到投资理财收益。
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是如此。金融至少从三个方面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有三大资金需求。一是农民从分散居住转向社区集中居住所需要的住房购建、装饰装修、家具家电的购置、搬迁所产生的日常生活用品的更新,这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村居民个人需要的资金。根据测算,一个四口之家,这部分费用将达20 万元。由于中国农民收入水平长期偏低,中国农民的积累有限,这部分费用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依赖外部的支持,而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为其提供贷款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二大类资金需求来源于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社区绿化等公共设施,医院、学校、幼儿园、运动场馆等配套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部分资金部分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资,另外还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来筹措资金,这些都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第三大类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产生的大量二三产业的投资,也需要先期的资金支持。而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通过贷款直接为这些项目提供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融资的中介为这些项目的融资提供信息、中介等服务。
随着社区的建设,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会产生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投资理财需要。而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长期缺乏投资品种和投资理财的意识和能力。根据笔者对河南省巩义、荥阳、新密三个县级市的调查,当地农民的资产中,能够带来收益的只有银行存款,而农村银行营业网点少,一般一个镇只有一家中国农业银行的网点和一个农村信用社的网点,能够办理的业务也仅限于存取款,连台ATM 机都没有,所以农民的货币性资产中,也仅有约1/ 3 为银行存款,绝大部分都是现金。这既是资源的一种浪费,也不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需要在农村发展金融业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产品。同时,也需要在农村开展投资教育,提高农民的理财意识和投资能力。
保险是对风险事故的承受者进行经济补偿和给付的制度,在经济发达国家像美国,已经做到了人人有保险、事事有保险、时时有保险。但在中国,保险保障的范围还非常有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使得农村居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增加了其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使得很多进行农村土地租赁经营的企业需要投保农业保险。因为农业是风险比较大的产业,农业经营者除承担农产品和各种农作物面临病虫害、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外,还要承担经营风险,如经营产品的市场状况等,所以农业保险的投保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建设这种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相比原来的农民单门独户的经营,投保能力有所提高。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建设、保险产品品种的增加,都会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支持。
根据中国银监会编制完成并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在2007 年末,中国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足3个,另外还有3302 个乡(镇)未设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机构,只设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乡镇全国还有8231个。虽然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占全国机构网点总量的56%,但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只有1.26 个,而城市则达到了2 个。③这样的网点布局既不能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也不利于通过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所以,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政府部门规划时,就要将增加金融机构网点数量作为一个要素。
贷款支持。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差,为了发展经济和提高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更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如贷款支持,农村地区需要教育贷款、住房贷款、装修贷款、家电贷款、经营性贷款、创业贷款、消费贷款等,而目前能够提供的贷款主要是农户小额经营贷款,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由于贷款品种单一,贷款获得不易,所以,城乡人均贷款水平差距极大,到2007 年末,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5500 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则近4 万元。④截止2012 年第三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中,对农、林、牧、渔业的贷款占比只有2%左右⑤。因此,各金融机构在扩大网点建设的同时,应该增加金融产品的品种和数量。
投资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使农村居民城镇化,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民的消费方式,需要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过去,中国的农民由于没有投资知识、投资产品供给缺乏、风险意识过度而投资意识不足等原因,几乎没有投资收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各金融机构推出各种投资产品,如股票、债券、信托产品、理财产品、农产品期货产品、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项目融资券等,一方面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二三产业先期投入等融资,另一方面也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特别是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
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各种融资提供担保支持。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种融资必不可少。但融资中存在担保形式单一、担保品不足的问题。如农民因为孩子上学需要教育贷款,但缺乏具有较高资信状况的担保人;因为进行农业投资或工商业投资需要经营贷款,却由于缺乏足够的初始投资和固定资产而没有抵押品;因为购建社区住房需要住房贷款,但农民没有住房公积金,不能用公积金贷款,社区绝大多数住房没有产权证而不能进行住房抵押贷款,等等。因此,一方面应该在农村建立各种信用担保机构,为各种融资方式担保,另一方面也要创新担保形式和担保品品种,如发动民间个人之间互保、推行用社区房产、土地使用权等作为抵押品或质押权等。
保险支持。在中国,农村保险保障程度较低。如在农业大省河南,2009 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5.3 亿元,仅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5.4%,2010 年上半年,能繁母猪保险承保率仅为18%左右,截至2010 年8 月底玉米保险共承保295.5 万亩,承保率仅为6.7%,2009年,河南省农村人均健康险保费仅有4.8 元,意外险保费仅有2.3元,远低于城市水平。⑥因此,要在农村广泛开展各种保险业务,如农业保险、人寿保险、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既应该包括人身的商业保险和各种社会保险,也应该包括各种财产的商业保险、农业产业的政策性保险等。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金融业的融资、担保、保险等支持,同时也需要金融业的服务支持。首先,农村由于金融基础薄弱,居民的金融知识严重缺乏,需要在农民中普及金融常识,这就需要有大量的金融知识培训,让农民了解简单的金融产品,了解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知道自己平时都需要跟哪些金融机构打交道以及需要怎么利用金融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另一方面,金融业还要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投资咨询、信息数据、信息分析等,以使社区建设中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需要各级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不仅包括各级政府、各类金融经营组织,还包括金融业的监管机构。
中国目前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由政府主导的快速城镇化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应该在其中充当重要的角色。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金融业更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要通过准入门槛降低、财政货币政策引导等方法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普及和完善,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到农村社区去设营业网点,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社区开展更广泛的金融服务,提高农村社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其次,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更多的融资服务,如社区居民的住房贷款、农户的小额经营性贷款等。同时,各级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贷款的利息补贴,增加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范围和补贴额度,让农户敢贷款、农业经营者能够买得起保险,能够放心进行农业经营。
各类金融机构,要努力提升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大基础建设。对已经设立基层网点的金融机构,如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要结合实际增加费用投入,增强人员配备,加大技术支持,强化内部管控。计划设立基层网点的金融机构,应该高起点、高标准进行经营场所建设、硬件配置、人员选用,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大金融创新。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金融需求,要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方法,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各种金融业务的特点,寻求能提供更好服务的工作方法和路径。
在农村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风险防范的问题。监管机构既要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设立、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同时还要严格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准入、业务准入等,科学掌握农村金融业分支机构设立的节奏,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拟任高管人员的任前测试和资格审查。组织开展农村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其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市场行为监管。合理配置监管资源,适度提高基层金融机构现场检查频度。开展分支机构发展情况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示风险并采取监管措施,在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切实保障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利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和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必要举措。中国的各级政府、各类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监督,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彻底走出农业缺投入、农村缺资金、农民难融资的农村金融困境。
注释
①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 公 室 网 站 :ht t p://www.hnswnb.gov.cn/news/List News.aspx?classid=70。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③ht t 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20070628E57 A0 6F9CE2CD1D8FFD1733CB3EAC000.ht ml。
④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中国银监会网站。
⑤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2 年第三季度),中国银监会网站。
⑥抢抓机遇成效明显 基础薄弱问题突出——河南农村保险发展状况调查报告:ht t p://www.circ.gov.cn/t abid/106/InfoID/154576/frt id/3871/Default.aspx。
[1]周立,周向阳.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J].经济学家,2009,(8):22-30.
[2]吴艳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成效与问题[J].经济导刊,2009,(11):77-78.
[3]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
[4]河南省保监局.抢抓机遇成效明显 基础薄弱问题突出——河南农村保险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5]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中国银监会网站.
[6]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2 年第三季度),中国银监会网站.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