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光 冯 晶 马朝阳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绿色小额信贷源于小额信贷,并且更多地关注小额信贷在解决贫困和环境方面的作用,国外众多的绿色小额信贷机构主要从事的业务也是环境方面的。绿色小额信贷主要就是为农民和其他借款人的环保养殖和绿色微型企业提供信贷和技术援助。绿色小额信贷是金融机构在低碳背景下创新出的新型信贷产品,实现了低碳产业与金融的协调双赢发展。集绿色信贷和小额信贷于一体的绿色小额信贷具有鲜明的特征:(1)政策性。绿色小额信贷是以扶贫和环境保护为目的,具有很强的政策性;(2)信贷方式的便捷性。放贷流程简便,资金到位快;(3)服务对象的定向性。绿色小额信贷主要针对的是从事环、减碳节能项目的微型企业农户,服务对象具有限定性;(4)信贷的无息性和资助性。绿色小额信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环保节能减碳项目融资,帮助贫困地区、微型企业、农户脱贫与发展当地低碳经济或循环经济。
政策性金融是集金融性、政策性和优惠性三个特征于一体的金融:金融性,是一定时期内的资金的融通行为;政策性,是为实现政府的特定政策目标而实施的手段;优惠性,是其在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贷款对象和担保还款方式等方面比商业银行贷款更加优惠。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近30 个年头。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当前国内外新环境下,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提高城镇化率将是我国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可以说城镇化是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持久动力和最大的潜在内需。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就是不走西方工业化国家走过的传统城镇化的老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农村金融资源严重不足,农村金融真空和缺血现象严重,农户和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新型城镇化需要绿色小额信贷。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走过了30 年的发展历程,在曲折中前进,中国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组织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适应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总体上,农村金融仍然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而从提供小额信贷的机构来看,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银行,即普通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信贷联盟;以扶贫为主要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贫困人口提供小额信贷服务;非银行金融机构,即非商业银行性质的金融公司;农村银行,即专门在农村地区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银行。目前从事小额信贷业的机构主要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传统商业银行参与小额信贷业的份额不大。而非政府组织不以盈利为目标,营利与非营利的宗旨必然会对小额信贷业绩产生重要影响。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合作性金融的主体,农村金融事实上的垄断者,在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拥有最多的分支机构和代办网点,熟悉农村经济特点、农业生产状况和农户信誉度,能够为三农提供便捷的服务,农村信用社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绿色小额信贷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短期内还很难盈利,这对于坚持商业化改革步伐的农村信用社来说缺乏推出此项业务的主观意愿。农村信用社已经开办的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担保贷款业务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在农业地区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主要用于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而绿色小额信贷更强调低碳环保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农户和微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鉴于自己的成本收益,也缺乏申请绿色小额信贷的积极性。
按照传统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理论,穷人信用太差,又没有担保,违约概率很高,而且信贷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很高,因而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都不愿进入小额信贷领域。而商业性金融机构对于农村市场似乎也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建立农村金融市场成本高、风险大、收益少。在市场引导的原则下,自2000 年以来,商业性金融机构在逐利的动机下纷纷撤离农村,甚至中国农业银行在2006 年7 月被叫停前,也悄悄地从部分县域撤出。”然而,这种“重城轻乡”的情况并没有显著改善。关键还在于,四大银行在城市中的业务已经可以使其获得相当大的利润,而且这部分利润相对稳定。商业性金融机构始终是逐利的,是“嫌贫爱富”的。银行60%—70%的利润来自对公业务,如果去乡镇设立村镇银行,主要面对的是农户个人,风险明显要更大,而利润回报肯定相对要低得多。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洼地效应”下的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而与强烈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诸如小贷公司、典当行等非正规金融机构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在二元金融结构客观存在的条件下,当农村地区还处于欠发达状态时,商业性金融制度供给只会导致两个结果,要么商业性金融机构陷于亏损境地,要么成为吸收农村资金的“抽水机”。
政策性金融是国家保障强位弱势群体金融发展权和金融平等权的特殊制度安排。政策性金融虽然同其他资金融通形式一样具有融资性和有偿性,但其更重要的特征却是政策性和优惠性。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政策性金融去引导农村的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绿色小额信贷资金投放,间接地吸引商业性金融机构从事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的放款,充分发挥其首倡性、引导性功能,从而对政策扶植项目的投资形成一种乘数效应,达到以较少的资金推动更多的资金投入需要扶植领域和项目的目的。
这里的激励机制谈的是采取什么措施调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来开展绿色小额信贷业务,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地调研后综合各种因素而开发出适合该地区农户和微小企业特点的绿色小额信贷产品,而后设立专门机构来开展此业务。当地政府部门也要拿出实质性的奖励措施,对绿色小额信贷业务开展好并且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策性金融机构实施奖励,并且这种奖励要形成长效机制。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在财政上给予财政补贴,在税收上给予优惠等,其目的都是调动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另外,政策性金融机构自己也要做好贷款的事前调查、事中审查和事后监查,对于违规批贷、违规发放贷款的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从而确保小额信贷资金真正流入低碳的农业发展领域,真正给农村传统农业的转型助力。
从普惠金融和效用理论的角度而言,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绿色小额信贷是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能够增加社会福利。绿色小额信贷具有类似公共物品的很多属性,所以我们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以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此业务。一是“大户”现象在农村信贷中非常普遍,这样的后果是信贷资金最后流向了农村比较富裕的农户手里,而真正需要贷款的贫困农户却贷不到款,所以政策性金融机构要确定单个农户和微型企业发展低碳农业的实际资金需求。二是要建立绿色小额信贷的风险补偿机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中央财政贴息一部分,地方政府拿出一部分,政策性金融机构自筹一部分,地方大企业参股一部分”这种新型的绿色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绿色小额信贷征信系统,实现相关信息在政府、微型企业、农户之间的共享,将中低收入阶层的农户纳入征信系统,逐步建立他们的信用档案,以便能更好地控制风险的发生。四是采用“绿色小额信贷+农业政策性小额保险”的机制,保障农户、微型企业按时偿还贷款,降低政策性银行的经营风险。
[1]赵益.探索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新思路[J].中国货币市场,2002(21).
[2]林后春.从农村信用社到农村商业银行[J].华北金融,2000(10).
[3]何广文,冯兴元.六招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的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 版),2008(02).
[4]严其荣,卢姣娜.农村商业银行助推新农村建设[J].群众,2007(02).
[5]阎琰.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