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

2013-08-15 00:51:28师鹤静
时代金融 2013年5期
关键词:盈余亏损管理

师鹤静

(浙江财经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在资本市场运行过程中,盈余管理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也是会计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外会计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早在20 世纪80 年代便开始了,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对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自二十世纪末才开始。学者们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展开研究,即了解在特定背景下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盈余管理是怎样进行的以及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什么。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对盈余管理的具体的内涵,至今没有一致的定论。国外主要从信息和经济效益角度来定义盈余管理。从信息观角度出发,Schipper(1989)认为,公司管理当局为了获得个人利益,在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中有目的的干预,而不是为了保持在财务报告过程中的独立性。HealyandWahlen(1999)则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得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从经济收益的角度出发,Scott(2006)认为如果管理当局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很自然他们会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得会计政策,由于这种观点仅限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因而是一个比较狭义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也有不同的理解。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是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陆剑桥(2002)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做出的会计选择。章永奎、刘峰(2002)则认为盈余管理时上市公司为了特定目的而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并指出盈余管理既包括会计原则之内的行为,也包括违反公认会计准则的行为。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认为盈余管理指企业管理层在均衡企业内外部影响因素的条件下,为了给企业或个人谋取利益,通过一定的会计处理方式,去有意改变对外盈余水平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问题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性

盈余管理问题在各个不同地区和国家都以不同的程度和形式存在,ChristianLeuz 等人在2003 年通过对31 个不同国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盈余管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证明了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小股东保护和法律实施效力都会影响到盈余管理的程度。

我国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陆建桥在1999 年首次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了我国亏损上市公司为了扭亏会利用应计会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在亏损年度上市公司倾向于“洗大澡”,为下一年实现扭亏为盈做好准备;而在扭亏年度,则利用会计应计利润向上调节利润,以实现盈利,避免受到特别待遇以及退市风险。这篇文章为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开了先河,首次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了盈余管理的存在,但是由于样本较少,且用单一的操控性会计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水平,因此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之后很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证明了盈余管理的存在。孙铮和王跃堂(2000)通过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发现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盈余操纵现象,尤其表现在配股、微利和重亏的企业当中,这说明了中国上市公司有以配股,扭亏为动机的盈余管理现象。张听和杨再惠(2007)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上市公司为避免亏损会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使全年微亏公司占亏损公司比例下降,巨亏公司比例上升,且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投资收益以及营业外支出项目更容易受到操控。张听和胡大源(2008)选取2002 年-2006 年中国亏损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其是否在第四季度平滑利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亏损公司并未在第四季度平滑利润,相反他们更倾向于在第四季度“洗一个大澡”,大亏一把,这样为下一个年度扭亏为盈做好准备,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表明,亏损越严重的公司在第四季度越倾向于“洗大澡”。但是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利用综合的计量项目一应计利润总额来度量盈余管理的程度。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发行股票动机,包括取得上市资格、配股和发行新股。我国上市公司大都是通过由集团公司剥离一块优质资产,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上市的。集团公司为了最终使上市公司成为其持续不断的提款机,在公司上市之前,大股东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其上市,上市后又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其配股或再增发新股,而我国证监会对申请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上市公司会在大股东的支持或是配合下,借助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以满足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的要求。徐宗宇(2000)对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情况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比较上市公在其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盈利预测情况,发现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利预测的预测误差大,说明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招股时,公司管理当局存在操纵盈余预测行为。俞乔、杜斌和李若山(2003)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为了避免摘牌或达到配股资格而进行大规模利润操纵,研究显示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利润操纵时上市公司普遍的、系统化的行为。

扭亏动机。薛爽(2003)研究发现亏损公司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亏损前一年为了推迟亏损的时间和由此带来的后果,上市公司通过提高经营性应计项目或各种形式影响线下项目的交易安排来做高利润;在亏损年度,由于亏损在所难免,公司通过调低经营性应计项目或线下项目进行巨额冲销,为以后年度扭亏预留空间。

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动机。在市场较为看重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指标时,一些市场主力在利益驱动下,说服上市公司在中报、年报中低报或是高报利润。赵宇龙、王志台(1999)以上交所上市的股票为研究对象,将公司会计盈余分解为永久盈余与暂时盈余,采用信息观和计价观的研究方案,考察市场能否解析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永久盈余成份,进而探究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存在功能锁定现象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实证结果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只是机械地对名义每股收益做出价格上的反应,不能辨别EPS 中永久盈余成份的经济含义。这意味着公司经理人员可以通过操纵公司账面利润达到蒙骗市场的目的。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盈余管理手段主要有:构成真是交易或事项、利用会计政策或是会计估计。根据Graham 等(2005)的研究,不同于会计选择,上市公司通过交易安排进行盈余管理能够避免出现过高的应计数字,减少审计人员的关注。现有研究表明,当应计数字较高时,审计人员倾向于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采用交易安排的方式,能够显著降低审计人员和市场管理方的关注程度,盈余管理更容易实现预期目标。Roychowdhury(2006)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上市公司经营者会通过真实经营活动安排来避免财务报告出现亏损现象,这些真实经营活动的安排包括通过价格折扣来暂时地增加销售量,通过超额生产来降低所出售商品的成本以及减少可操控性费用支出来增加报告期盈余。PengCheng(2010)还进一步发现,资产重组是亏损上市公司扭亏应用的更重要的手段,而这种资产重组更多的是在与控股公司之间进行的。

我国学者也对盈余管理手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杜滨(2001)发现,从1997 年起连续三年内关联方交易是扭亏的主要手段,并且关联交易与其他的盈余管理手段之间是替代关系。薛爽(2005)以1995 年-2000 年亏损公司为样本,发现在扭亏期间有超过50%的上市公司是通过影响线下项目的交易安排来扭亏的,而其中又以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为主。王生年(2008)的研究表明,新准则颁布前后,减值准备对可操控性应急利润的影响存在差异,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对可操控性应急利润的影响比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更为显著。

(四)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在证实了盈余管理在亏损上市公司扭亏过程中普遍存在之后,陆续开始有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究。LaPorta 等早在1998 年就指出,受法律起源影响的各国不同的投资者保护差异会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第二年又通过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这分别说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受到法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Leuz(2003)通过对不同国家的上市公司盈余操控的系统差异进行检验后,进一步证明了有效的法律执行和投资者保护制度会减小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从法律的角度研究盈余管理的程度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法律体系和执行程度能够很好地限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但是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更多的是探究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张建祥(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盈余操控的程度与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倒U 形的关系,与第二到第十大股东的持股集中程度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与公司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了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对中小股东进行掠夺;张逸杰(2006)发现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和盈余管理发生的可能胜呈U 形关系;苏冬蔚和林大庞(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正式的股权激励具有负面的公司治理效应,股权分置改革后还没有提出股权激励议案公司的CEO 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而提出或者通过了议案的公司的股权期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呈现的负相关关系大大减弱并不再显著。

三、盈余管理的研究趋势

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从验证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及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逐步的到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及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在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这个问题上基本获得了一致的结论,盈余管理动机也比较明确。而关于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却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对于影响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及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既是以后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的趋势。同时关于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仍需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猜你喜欢
盈余亏损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0
无印良品:从亏损10亿到营收1410亿 4年内起死回生就靠这7招
Dorel及其Cycling Sports Group报告2016年亏损
中国自行车(2017年5期)2017-06-24 10:45:53
大幅亏损的氮肥企业该何去何从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烧钱”可持续性存疑美团被曝全年亏损72亿
IT时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 05:51:3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