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春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1)
自2003 年英国提出要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石化能源发展模式后,世界就把低碳经济作为关注的对象,尤其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都在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把经济复苏和经济转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作为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贸易结构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情况下,低碳经济这种提倡低能耗和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更被全球所重视。这一趋势对于中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本文从低碳经济的背景入手,对低碳经济对出口结构影响进行分析,就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出口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是其理论指导,采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以及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对一些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进行最大化的降低,对温室气体的气体排放进行减少,以能够实现一种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共同进行的经济发展状态。低碳经济模式的基础就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同时这一经济模式的提出也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大进步。低碳经济发展是碳排放量最低、社会经济发展成本最低以及生态环境代价最低的经济模式,并且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极大威胁的时候。伴随着全球人口不断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在能源使用的同时所出现的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单单是光化学烟雾、烟雾以及酸雨等危害,由于大气中的CO2浓度逐渐升高,从而导致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属于是严重环境问题。
随着近几年,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产品的成本有所增加,并且我国的有些出口产品受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出口限制,例如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所设定的高额“碳关税”的限制,不但又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并且也使得我国的产品在国际间的竞争力下降,出口的数量有所下降,从而导致了贸易限制,出现了贸易限制效应,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有所影响[3]。其中我国受到冲击最严重的行业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业、金属冶炼加工液、金属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以及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
能源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基地,承担有相当一部分的劳动力密集、低技术含量、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在国际产业分工的劳动制度中,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由于环境和能源的限制,传统的高碳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我国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也将碳排放称为碳交易,指的是根据一方购买合同向对方支付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一种排放权的行为。在2005 年国际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对于发达国家的碳的排放量设定的严格的规定,并且设定了逐年必须达到的排放目标[4]。然而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交易上还存在非常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这对低碳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排放权主要是关于水污染物以及SO2的排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机制的CDM 项目中,我国只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权交易进行了参加,并且在国内并没有把CO2的排放权交易进行开展。
由于碳关税产生的扩散效应的影响,导致了我国高碳产业的出口贸易面临严峻的挑战。据官方统计自2009 年6 月26 日《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在众议院表决通过的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美国就连续对我国高碳排放产品如:油井管、铜版纸、钢格栅板等9 种产品发起了贸易救济的调查。另外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碳关税”征收的易得性,也必将会导致“碳关税”征收数量、地区以及产品出现一系列的扩散效应,从而加大国际间贸易摩擦的激烈性。导致我国出口环境不断恶化,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5]。
为了能够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进行最大化的实现,并且要把它看成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和最紧迫的战略任务。其任务就是进一步对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进行推进和调整,以能够实现对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严格控制高排放以及高耗能产业的出口政策,对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大生产和开发,从而对整个产业机构的低碳化目标进行实现。使我国竞争力通过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所加强。同时还要对相关法规制度进行完善,以一些强制性手段来对节能减排进行控制,从而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减少,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6]。另外还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对低碳企业进行扶持,从而对企业的环保意识进行加强,促进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
据相关研究报告,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技术创新已长期保持在38%以上,到2050 年将达到50%左右,因此,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且实行技术部门走出去原则,不断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不但和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同时还有利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多种技术,如:碳汇、碳捕获技术、替代技术、回收技术、减排技术、能源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等,这些技术均是世界先进的工业设备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为中国率先进入低碳经济的关键。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低碳技术在发电、交通运输、建筑、冶金、化工以及石化等传统部门,其实,他们可以开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提高能源节能技术,最终可以基于许多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例如:燃煤电厂捕获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发展电动汽车、生物能源汽车,这些无疑都是传统产业向低碳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虽然属于是最具潜力的碳排放交易供给国,但是在国际碳交易中却没有话语权。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形式就是CDM 项目。这是依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根据CDM 项目的规定,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以及政府机构由于受到CO2排放量的控制,那么就可以采用资金投入或者是技术转让的方式,实现和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项目的合作,并对这一项目所降低的CO2排放量进行获取,同时这也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绿色升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我国一些企业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对这种方式积极进行参与,这样不但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得到一个节能减排技术升级渠道,这就是以较低的成本进行了企业的绿色升级,并且还可以在国际竞争中以一些高附加值的清洁产品来进行参与。目前我国还属于是发展中国国家,其低碳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必定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只有通过国际之间的合作,加大对一些先进技术的引进,并且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节能减排技术,以能够对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有效的实现。绿色产品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在市场中所占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为了能够实现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顺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同时还要对国际标准的变化密切关注,加大力度对绿色产业进行发展,以确保我国能够尽早生产出和国际标准相符合的绿色产品[7]。
第一,可以督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上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在2010 年2 月19 日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曾经一致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这一协议虽不具备法律约束效力,但是却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了确立。另外在协议中也并没有对各国的具体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进行确定,在资金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能够提供的也非常有限,但是在其减排行动上,到2020 年,将提供每年1000 亿美元的援助发放到发展中国家,这些措施对于发展中国家在更新低碳设备的资金缺口及采用低碳发展模式多带来的经济损失根本是解决不了的。
第二,建立起一整套低碳技术转让机制。低碳技术是抢占未来低碳经济的核心利器,所以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他们根本不愿意转让。因此,在国际上,在低碳技术的转让上,中国应呼吁一整套机制的建立,以能够迫使发达国家能够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目标实现上提高一定的帮助,以避免把“低碳观念”作为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第三,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目前美国在技术上的优势之一就是生物质能,欧洲的光伏制造业技术世界领先,因此中国想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大和这些国家的合作,以能够对他们的先进技术进行借鉴,来促进我国在技术发展上的创新[8]。
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利害关系,经常向社会通报减排进展、成效与不足,同时要组织媒体配合政府号令及时进行相关报道和揭露。开通低碳经济网络专线,搭建老百姓与政府勾通的桥梁,发挥人民群众“低碳经济”主人翁作用。应将区域环境评估纳入政府的政绩和绩效考核体系,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督查机制,为国际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展国际贸易,发展低碳经济,既顺乎世界潮流,又合于中国国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且是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的终极方式。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推行“低碳经济”的模式,只有结合我国的总体经济路线,逐步改变我国外贸企业“高碳”的结构类型,才能完全发挥“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推动进程中的可持续增长特色,进而实现外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邢继俊,黄栋,赵刚.低碳经济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2010:265-290.
[2]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M].北京: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199-246.
[3] 郭晓岩,杨明. 浅析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战略措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01):13-19.
[4] 刘坤. PPM 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标准以及我国的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5(01):16-19.
[5] 魏金鑫,梁艳芹,胡瑞丹,等.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经营管理者,2010,16(05):18-27.
[6] 张雨荷. 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传承,2010 ,27(11):18-30.
[7] 殷宝庆. 发展可持续性外贸:规避“壁垒”风险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 2010,10(02):2-8.
[8] 马玉霞. “京都模式”对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经济师, 2010,2(01):15-25.
[9]韩景华,张智慧.低碳经济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及对策[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1(05):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