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聪
(江苏省盐城市统计局,江苏 盐城 224000)
在最近的几年,我国的统计局大力的提倡统计文化的建设,统计理论也因此创建起来,但是,我国的统计文化理论仍然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不能够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关于复杂的统计工作也有很大的难度,下面就将探索关
于统计文化的基本问题,希望为我国的统计文化理论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局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困难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的统计局一定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统计型专业人才,并且要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这样才能够提高统计文化的建设,统计局必须要完成比计划经济时期更加艰巨的统计任务,所以,我们一定要更好完成统计文化的建设。
事实上,我国的统计部门不像其它的行政部门那样有很高的职权,职工的待遇也不是很理想,这或多或少的影响到统计人员的自信心,针对这样的问题政府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使得具有专业知识的统计人才能够更有信心的为我国的统计事业做出贡献。
无论是什么样的行业都需要有爱岗敬业作为基础,统计文化的建设更是如此,虽然统计部门不能够直接为政府创造出利润,但是却能够为我国的统计数据创造坚实的基础,为统计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所以,统计部门不应该以获取利润作为工作的指标,而是应该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数据的统计实施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决策方法。
统计文化建设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只有统计局上下都团结协作,弘扬集体团队精神,才能够增强我国统计文化建设的战斗力,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另外,创新精神一直是各项工作突出抓的重点,也是统计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统计工作的创新性要求就变得尤为突出,不仅是统计的调查方式要摆脱传统的老旧思想,调查设计也要有创新进取的精神,避免纷繁复杂的设计形式,并且确保与国际的标准相符合,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在统计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统计局的工作就是确保把统计信息的规范化作为统计信息自动化的基础工作,还要考虑到统计服务和统计产品能否符合技术的规范化要求,其实这些都需要创新进取,以增强统计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重要内涵。
在统计文化的长期强制性约束下,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准则、规范已经内化于员工的思想行为之中,形成员工对本组织文化的自然适应。这种自然适应也强化于员工与统计组织的依存关系,使员工尽量不脱离统计组织而进入其他文化圈。实践证明,拥有优秀文化的统计组织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使统计组织为社会公众能提供更多更好的统计服务,从而塑造和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和赞誉,使统计组织的无形资产增值。
统计文化通过共有价值体系的倡导、行为规范的确立和文化氛围的形成,造成一种强有力的影响和约束力量,使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员工达到观念上的共识,并根据规范和氛围的要求自觉调整自身的心理与行为,从而使员工结合成为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行为能力的集体,把人员协作中可能产生的摩擦和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统计文化通过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以及对物质技术设备的有效利用,使人和设备所蕴含的工作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进而使统计组织的各种资源得到高度协调和合理配置。通过统计文化的整合作用,统计组织就会形成促进自身长期稳定发展的巨大合力。
我认为,统计文化的核心就是行业精神和价值观念,在对统计局的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观念价值引导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自身的行为准则,使统计工作者能够自觉的把个人的目标和统计组织的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反映统计组织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信仰等,并使之成为一种号召力,引起员工的共鸣和响应,使全体员工自觉地为其实现而拼搏。
我想,统计文化一旦建立起来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向我们的社会发出辐射的作用,因为每一种社会性的组织都会和它的外部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统计人员在和社会上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会普及关于统计组织法规的相关知识,另外统计局也会为政府和其他社会相关部门提供统计服务和统计产品,统计组织对社会活动的参与也会反映出统计文化的丰富内涵。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统计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统计文化的研究也不是很深入,不能够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竞争,我们要加强对于统计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努力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统计体系,并将统计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科学的论证方式,避免在统计文化的创建过程中出现缺乏理论支持、盲目无序等现象。另外,我国的统计局对于统计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缺乏深入研究,尤其不能将统计文化理论研究与统计文化实践相结合。所以,要在借鉴国外统计文化建设成功案例的基础之上,加快我国的统计文化建设。
[1] 张建生,张翼.商业文化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利平,黄江明.现代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2004.
[3] 万瑞嘉华经济研究中心.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