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2013-08-15 00:45王仲明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成都文化遗产物质

王仲明(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血脉、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在不断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不断地在保护中再创造,为群体、社团或个人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四川拥有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业推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加。通过持续开拓创新,搭建高端交流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5月,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一届特别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国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国际论坛,并发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宣言》。2009年9月,每两年一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永久落户成都,成都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之都”。2013年6月15日,以“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四川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开幕。本次非遗节除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精品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创意产品展销”、“中国工艺品艺术博览会”等传统展出项目之外,首次引入了“全国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保护成果展”和非遗文化项目推介签约,更加突出了“生产性保护”的价值。

我院作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文化产业高职院校,直接服务于四川文化强省建设,致力于培养高端技能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四川文化强省建设需要,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连续三届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布展并取得成功。为更好地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发的社会责任,我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的二级学院,致力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新方法、新路径。

一、文化认同:非遗的活力之源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致辞中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内涵和心理归属的源泉,更是向子孙后代传递梦想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类对生存体验的创造性表达,是人类对生命美学的文化书写,它沉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凝结成代代绵延的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由5个主体部分组成:一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些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在于以文化传统的形式融合于一定的族群,与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相衔接,成为群体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我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是人本身的存在,其最大魅力和生命力在于非遗文化直接“接地气”,是直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文化形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空间,更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有的遗产资源失去了传承的活态空间,遗产的流失日趋严重,加强保护势在必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生学角度来看,非遗保护的根本着力点是要接上文化传承的血脉,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全面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人生命体验的方式方法,复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肌理,实现活态传承(活态保护)。活态传承不仅要建立完善的传承人机制,而且要扩大传播范围,使更多的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认同这种文化形态。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甄别,仔细梳理文化传统和当代生活之间的关系,重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二、价值再现:非遗的当代之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明冲突论”、“软实力”等理论视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文化也随之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化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吹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战略高度,标志着中华文化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更高阶段迈进的新里程。实现伟大“中国梦”则以更加形象的方式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在这一时代语境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其所具备的历史传承价值、文化经济价值、文化安全价值、文化审美价值成为再现于当代的多维依凭。历史传承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经济价值则是最大的潜力价值,文化安全价值是宏观的价值依靠,审美价值是其融入当代的落脚点。在最大程度保护文化生态的基础之上,这些价值通过与当前时代主题和生活需求紧密衔接呈现出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的生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新要求,非遗资源可以通过提供“价值引导”,承旧启新,开创再现于当代的新局面。

三、搭建平台:学院的创新之举

为有效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学院立足四川省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奋力创新,搭建工作平台。2010年,我院成立了羌族服饰刺绣文化开发研制中心,致力于羌绣的保护与传承。并且,学院还邀请羌绣传承人陈平英成为特聘教师,走上讲台向学生传授“刺绣”、“针法”和“图案”等技艺。2012年5月,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中心落户洛带博客小镇,中心重点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和开展学生创业实训,标志着学院在创新校企合作思路、整合文化资源迈出新的步伐。2013年4月,我院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非遗学院作为我国第一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的开放式二级学院,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肩负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责任,努力建成“产学研结合、教学做一体”的非遗保护、创意、研发实践平台,成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力量。

学院将以非遗学院为主体,依托省重点研究基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的智力平台,以项目为载体,以绵竹年画、银花丝工艺、民族服饰(羌绣及服饰)、川剧脸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开发为先导,开掘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走“生产性”保护之路,为进一步提升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奋力打造好“非遗”名片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成都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穿过成都去看你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数看成都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