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标 构建新课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13-08-15 00:48黄勇樽
河池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新课标初中生

黄勇樽

(河池学院 政法系,广西 宜州 546300)

河池学院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教基二〔2011〕9号)精神,[1]2012年5月在河池学院附中举行主题为“聚焦新课标、打造新课堂”——《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系列研讨活动。主要目的是学习《新课标》的新政策与新要求,同时举行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公开交流课及对《新课标》的导读研讨,让与会初中一线思想品德教师把握好《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以及新变化与新要求,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同时也为我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师范毕业生在2012年秋季学期走上教师岗位,2009级师范生在2012年秋季学期到初中一线进行教育实习和2010级师范生进行《政治教学法》学习与《中学政治教学技能与方法训练》实训,能适应聚焦《新课标》构建新课程的教学新要求。

本文围绕一系列研讨活动进行纪实汇总,主要对《新课标》与2003年5月颁布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课标(实验稿)》)在“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实施建议”等维度进行对比研修,[2]深入了解把握《新课标》的具体内容与缘由,全力在2012年秋季学期后,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逐步实现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教学转变,构建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更好地开展义务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课标(实验稿)》修订概观

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成立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组,历时数年的参照调研数据和各方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完善后,于2011年12月28日印发了包括思想品德学科在内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实行。

(一)修订《课标(实验稿)》的原因

《课标(实验稿)》施行的八年里,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都发生很大变化,这些既为《课标(实验稿)》的修订提供根据与条件,也为之提出现实需要与要求。归纳起来是: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是《课标(实验稿)》修订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和现实问题是《课标(实验稿)》修订的现实基础,党和国家的理论创新是《课标(实验稿)》修订的理论依据;而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是《课标(实验稿)》修订的主要原因。

(二)《课标(实验稿)》修订后的变化

《课标(实验稿)》修订后的总体变化不大,从结构布局看,总体还是四个部分,但每个部分的标题、结构、顺序等却进行了微调:[3]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二板块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改为“课程基本理念”,在表述上,“追求”变成“核心”,“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与“做负责任的公民”顺序对调。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由“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构成三维目标,完成“三维目标”的统整,凸显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课程中的特殊价值。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的第三方面总标题由“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第一板块的中的(三)由“学法用法”改为“心中有法”;第二板块标题由“我与他人的关系”改为“我与他人和集体”,其下设的三个方面内容中的(二)也由“交往的品德”改为“在集体中成长”;第三板块标题由“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改为“我与国家和社会”,其下设内容由四个方面整合为三个方面:“(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为“(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原“(四)认识国情,爱我中华”调为(二),原“(三)法律与社会秩序”改为“(三)法律与秩序”,第三板块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等。其中,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感受生命、公共精神、规则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等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得到加强。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对四个板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原“三、评价建议”调整为“二”,原“二、教材编写建议”调整为三。第四板块的标题由“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改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等等。

二、把握《新课标》,构建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

聚焦新课标,构建思想品德新课程,需要了解和掌握《新课标》的实质内容,并把《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使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新课堂的打造与教学评价都能依据《新课标》合理、有效和有序的开展,逐步实现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教学转变,以保证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遵循《新课标》要求,合理开发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资源

学校内外的包括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教育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图表等文本资源,电影、电视、教学软件音像资源,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实物资源,学生、教师、街坊邻里和社会人员等人力资源。师生要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积极创造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4]

1.《新课标》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由过去的“好公民”变成了“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按照“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的要求,合理开发整合运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及时而合理地吸收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挖掘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丰富教学内容,有效落实与达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

2.融合课程资源,把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优化组合,最大化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效能。如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融合起来,赋予课程资源的时代意义,满足达成教学目标之需要。

3.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享受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倡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学生自身蕴含丰富的课程资源,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感悟等原有资源和互动学习朋辈学习获得的创意、见解、问题、顿悟等生成性资源,只要善于引导利用,还可以促使学生将生活体验转化为课程资源开发。

4.从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和融合本土课程资源诸如农村乡土课程资源,发挥本土资源如河池市的东兰红色旅游资源、“东巴凤”蓝衣壮旅游资源、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巴马的长寿文化和宜州的刘三姐文化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教师、学生、校内、校外因素的融合,强调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的统合。既为教学内容服务,又能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效能。

(二)把握《新课标》实质,有效打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堂

理念是教师教育教学行动后面的指导思想,聚焦《新课标》的理念、新变化和新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而打造的课堂,就是新课堂;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它最能体现思想品德课程“逐步实现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5]因为课堂是落实课程标准,达成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所以,教师必须研习《新课标》的新理念,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来打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堂。

1.新课堂需要全面准确了解把握课程性质,全力落实课程目标

《新课标》的课程性质明确要求,贯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的思想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的思想教育思想;高扬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性,由“关注”改为“关怀”学生精神成长,由“注重”改为“陶冶”学生心灵,有“促进”改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体现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实践性,注重结合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积极健康的生活实践中长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生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落实全面达成课程目标的综合性,依据学生的生活与教学内容的综合性,通过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和国情教育全力落实“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课程目标。

2.新课堂要求重视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明确要求,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课程扎根于生活实际,搭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堂,使思想品德课堂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实“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6]构建以发展为目的的课堂,充分体现逐步实现由学科逻辑到生活逻辑的教学转变的新课堂;更加注重学科渗透,本科文理知识的渗透,与地理、生物学科一起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历史、语文学科共同探究文明的发展与文化的内涵,乃至学科教学方法模式的有机组合等等。

3.新课堂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明确要求“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处理教材的技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教学内容和方法走近初中生生活世界,接近初中生有意义感兴趣的问题,贴近时代科技新成果,使得教材的稳定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实现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有机转变。优化教学过程的技艺是优秀教师必须具有的教学艺术,在以做人为核心,以生活作基础,以实践为原则的课程理念指导下,都需要教师在打造新课堂过程中合理选取和补充教学内容,以达合理优化教学过程。

4.新课堂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和实践

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其首要课程目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情感体验与感悟中深化思想认识,在参与实践中提升自身道德践行能力。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最大的亮点,而三维目标的落实,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难题,《新课标》充分关注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问题,因此,新课堂要通过创造教育教学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5.新课堂将会更好引导初中生学会学习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师生要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研究项目、情景分析等方式,在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强化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适切性,所以,新课堂要围绕探寻如何引导初中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社会现实,通过调查、访谈、讨论中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交锋等活动,提升自我品德成长与学习力的提高。

(三)按照《新课标》要求,有序开展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活动

《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的排序,决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要评价目标。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是指教师依据《新课标》,确定具体目标,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测量方式,对初中生在课程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的综合评判,并以此作为调整教与学的依据。而情感既表现为外显的形式,又存在内隐的心理体验;一个人的情感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升华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在反应,到内心体验,最终达成性格化,即完成由外显到内化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内隐的个人品质,因为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深处,他人是很难直接或真实客观评价,所以,教师要善于有序地开展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显性和隐性教学评价,做好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质性评价,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能通过精确的数据来测量,只能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信息,进行解释性和描述性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人都希望自己既研究者、探索者,又是发现者。所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质性评价的主体既有学校教师,也有社会人士家长,乃至学生;评价的方式既有观察、谈话,又有考试考查检测成绩、成长记录,还应该有解释性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等。改变以往侧重知识性和单一的闭卷考试(笔试)评价,让多元的评价成为促进初中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丰富的有效手段。

2.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性评价,它能促进初中生生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为调整教与学活动提供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生成性评价一旦忽视了初中生的个体差异性,将会扼杀初中生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给初中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沉重打击。教师在隐蔽的状态下引导初中生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道德目标的生成性评价,使之在情感体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实践中受到一次次深刻教育,心灵得到一次次洗礼,思想得到一次次升华。

3.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动态性评价,这种评价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表现与变化,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方法方式,在教学中进行动态性评价,有效地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在进行社会调查、小论文、演讲辩论或命题等活动中,初中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师也在一系列的动态活动中发现初中生的价值倾向、合作态度以及价值取向等信息。而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角色模拟(角色扮演)活动,既有趣味性,又有社会生活真实的情感体验环境;既注重初中生的主体性,彰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又利于培育训练初中生的高尚情操和实践能力,还便于教师对初中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灵动变化的观察、掌握与诊断,从而为师生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4.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性评价,它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侧重于初中生的学习进步,思想提升。当教师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道德冲突案例,让初中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日常两难伦理中寻求判断,以有效发展初中生道德判断力。“道德两难”[7]教学评价不在于解决两难问题,而在于帮助教师隐性地了解初中生所处的道德阶段和道德水平,从而引导引发初中生对道德问题的积极思考和认知冲突,教师还可以通过追问,一步步把初中生引上真实的内心和情境,在比较中生成比自身原来道德判断更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付诸行动,让他们在痛苦和生命体验中获得真知,从而推进道德认知的发展,顺利实现由德性到德行的过渡与养成。

三、结语

通过研习《新课标》,深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建构,除了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有效打造新课堂和有序开展教学评价之外,还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教材的及时编写与补充。在河池学院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的政治学科建设工作进程中,根据其建设的独特诉求,除了聚焦《新课标》,更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及时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指导建议的通知》(教基一厅〔2013〕1 号)的精神要求,[8]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教学实践探索,在构建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中,结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教材教学内容,适切嵌入党的十八大和党章精神实质;采用灵活多变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党的十八大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党对青年一代的关爱等精神实质融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育教学之中,以增强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的时代性与有效性。

[1]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教基二〔2011〕9 号)[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1/201201/xxgk_129268.htm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1-12-28.

[2]王向阳.研究课标变化深化课程改革——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实验稿比较研究[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3):21.

[3]孙智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理念解读[J].中小学管理,2012,(4):6.

[4]李晓东,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思想品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0.

[5]朱小蔓,李敏.进一步实现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J].人民教育,2012(增刊):31.

[6]黄勇樽.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摭谈[J].思想理论教育,2012,(20):62.

[7]曾建明.情感、态度、价值观隐性教学评价探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7(上旬):55.

[8]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指导建议》的通知(教基一厅[2013]1 号)[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5/201302/xxgk_147690.htm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3-02-04.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新课标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