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雁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
市场经济有其自身存在的风险性,伴随着金融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经济的繁荣发展,金融资本的不断集中,金融市场的信息失真、监督不力、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造成金融风险的产生。不同金融风险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风险,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会产生一定威胁;如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产生危机,就会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造成影响;如发生系统风险,金融进行运转失灵,那么必然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更甚者会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因此,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加快的进程下,重视金融风险,利用有效手段来规避、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以保障金融市场规范发展,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受到法律、政策、市场、形势和操作等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或其他原因,造成决策失误,金融机构的实际收入与预期不吻合的不确定性,以及使金融机构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激烈,金融机构为了最大限度的吸引客户以达到盈利目的,加大贷款业务的开展,对贷款对象缺乏严格的审核标准,造成个人信贷、企业信贷不能准时还贷,使得资产信贷的质量不断下降,而不良资产比率却随之上升,银行坏账、呆账现象逐渐增多,产生信贷风险。对金融机构来说,不良资产的增加有着潜在的金融风险,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可周转资金,造成大量的财务损失,进一步加大了风险,对金融业的正常运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由于市场对利率水平的影响,会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因此市场利率的变动有其不确定性,造成银金融机构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产生偏差,使得市场利率的预测难度有所提升,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力不断增加,随着利率的波动从而产生较大的风险。此外宏观经济环境、政府政策、国际经济形势、股票和债券市场等都会影响着利率风险。
所谓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等方面,是指由于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加大了投机行为的发生,如个人对股票的投机操作,使得股票大规模的上涨或者下降,与其实际价值相偏离,严重影响股市和股份制度的正常发展,进而产生严重的金融风险。因此,为保证市场风险造成股市、证券市场的不规范运行,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
主要指金融活动违背了我国的法律法规,金融机构无法履行相应义务而造成的法律纠纷,最终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从狭义上讲,法律风险主要关注商业银行所签署的各类合同、承诺等法律文件的有效性和可执行能力。从广义上讲,与法律风险相类似或密切相关的风险有外部合规风险和监管风险。法律风险的出现,可能会降低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程度,会给金融业的发展造成不量影响。
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金融逐步走向市场化,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问题也越渐突出。中国在注重经济利益和提高投资行为自主化程度的同时,渐渐丢失了道德建设,经济主体缺乏道德信用理念的支撑,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人情日益淡薄,打乱了借债还钱的交易规则,部分人“敢借不敢当”,也使得银行部分贷款资金无法按时收回,形成呆账、坏账,加大了金融风险。此外,人们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固有的、陈旧的金融观念尚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严重缺乏对金融风险的意识。如有人认为,银行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挣取利差,做的是无本生意,没有风险的,只要把钱放进银行,就是安全的,就可以“钱生钱”;更有甚者认为银行的钱是国家的钱,银行的亏损是有国家承担的,银行是不会倒闭的。这些错误的认识,让部分企业想法设法把经营风险转嫁给银行,试图逃避银行债务,而一些银行经营者也由于对风险意识认识不够,急用开展业务,实现利益最大话,缺乏风险防范,加大贷款力度,让银行陷入金融风险中,致使金融经济秩序混乱。
首先行政干扰依然存在。受历史和体制原因的影响,再加上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对金融知识、金融法规了解不够透彻,因此在金融机构的正常活动中行政干预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1)对央行的干预。央行在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方面经常受到各级政府的约束,缺乏其应有的独立性,特别表现在一些非法集资和非法设立的金融机构上。(2)对商业银行的干预。商业银行的配置资产投向需要再政府制定优先发展的基础上来实行,无法拥有自主性,信贷约束性不强,易引发金融风险。再次是企业对信贷资金没有很好地运用计划,一直都是“强依赖,软约束”。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企业盲目扩张的冲动十分强烈,没有真正建立起正确的经营管理机制,长期依赖银行信贷资金,然而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理想,没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信用观念淡薄,银行对企业贷的款偿也缺乏有效约束,造成恶性循环,可能会给银行信贷资产造成损失。最后,金融机构间的相互竞争。近年来,由于金融机构急剧膨胀,管理失控,远远高于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些都给金融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与危机。
中国的金融体制满足不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开展的迅猛增长,促使专业银行也发生改变向商业银行靠拢,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机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在进行一些金融业务活动时,如贷款审批、发放、资金支付等,缺乏科学、严密、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内部约束不严格,相关人员工作散漫,执行制度不规范,甚至违规操作,种种内部漏洞现象都会产生金融风险。二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不注重管理,把精力放在开展业务上,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对金融风险的认识,素质底下,管理工作跟不上,风险控制不健全。面对这种情况,管理人员没有采取相应的培训措施,提高员工综合素养,而是放任自流,加剧了金融风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加强金融体制创新,对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宏观调控、监管中心,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对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金融体系要予以撤并,建立起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设置,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素质,形成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和商业化,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还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同时加大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制,充实力量,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信贷在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中是最主要的业务,我国的商业银行约占到80%,这类资产风险较大。好的信贷结构是不能比例失衡的,金融机构要积极研究新业务品种和营销方式,探索业务增长新渠道,挖掘新的替代产品,通过资产拉动、产品带动、新开户推动以及中小企业促动,深入推进业务转型,从而促进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化。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做法包括:第一,要按照效益优先和集约化经营原则,优化配置信贷资产,提高信贷资金整体效益;第二,要应制订严格的信贷审批操作程序,切实做到谁决策谁负责,强化信贷责任人制度;第三,对企业资产负债尤其是应收、应付帐款进行详细了解,根据企业经营的具体状况及需求,灵活运用各类产品组合。第四,要通过贷后检查、业务监督的方式,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加强贷后管理。通过以上措施,正确处理业务拓展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关系,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体制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机构性监管模式,风险监管不是单个部门能够解决的事情,因此,要在坚持以规制性监管为主,注重规制导向监管与原则导向监管相结合的基础上,提高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和依法经营,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监管,从而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减少金融风险。一方面要配合体制改革,培育经济活力,加强市场行为规范建设和约束机制建设,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监督机制、评价机制以及风险评估机制,授权制度要合理和严格,对企业内部的违规活动严厉处罚;另一方面要实行统一协调监管,以专业化分工的方式在新的金融监管机构内部实行,实现功能性监督。与传统机构性监管相比,功能性监督机构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并且保证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协调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银、证、保之间有效的政策协调的信息共享机制的作用,从整体上来讲,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金融法制建设是世界各国现代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能够保障金融市场的适度竞争和有序运行,然而从金融法律制度上看,我国的金融法制建设起步较晚。作为政府监管机构,应当认真研究金融产品交易的性质和特征,规范金融市场主体行为,建立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引领市场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首先,要不断完善金融制度,健全服务体系,减少风险隐患。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内容,其体制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金融体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确保字样得到有效配置、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使金融风险得到合理分散,同时让人们感受到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其次,要加强金融执法及监管,对于金融犯罪行为如非法借贷拆借、非法外汇买卖、非法典当、非法发行证券等,要予以严厉打击,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以确保金融秩序的顺利开展。最后,要确保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顺利实施,以此来抵抗通货膨胀,使国际收支平衡,以增强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冲击的能力。
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活动和风险是并存的,金融领域是竞争最激烈因而也是风险程度最高的领域,想要完全避免金融风险是不可能的。因此,完善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将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王雪莲.关于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1).
[2]刘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风险的表现及防范措施[J].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12).
[3]乐桂清.金融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