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恩泽
3月26日至27日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的一大亮点,是讨论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金砖银行的构想由印度首创。2012年3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四次金砖国家峰会上,印度提议金砖五国联合成立一家合作发展银行,旨在为金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建设资金。印度方面这一倡议得到金砖国家一致赞同,决定在南非召开的第五次金砖峰会上具体磋商。在新德里金砖峰会上,五国开发银行共同签署了《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多边本币授信总协议》和《多边信用证保兑服务协议》。而在2012年6月墨西哥G20峰会期间,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会晤中还讨论了五国建立货币互换安排和外汇储备库的可能性。这些工作为推动金砖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作了准备,也为成立金砖银行作了技术上的铺垫。
种种迹象表明,金砖银行可望破土而生,正渐行渐近。
成立金砖银行的初衷就是面向金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现实资本聚集的最大优化,其功能定位十分明确。
基建筹资。金砖银行首先服务于金砖国家,用于金砖各国为基础建设改造筹集资金。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影响,金砖国家的经济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特别是资金短缺的瓶颈因素日益显露,经济要复苏,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不可少,到处需要钱。比如印度正嗷嗷待哺。自从金融危机以来,印度为刺激经济投入了巨额资金。里昂证券发布的一份研究亚太经济的报告称,印度2011~2012年的经常账户赤字占GDP比重4%,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为5.8%;预计2013年,印度政府的净借款目标为4.79万亿卢比,这一数据接近2008年以来5年内净借款额的总和。
在此情势下,金砖银行可以在金砖国家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帮助,解决基本建设投资缺少资金的困难。
应对危机。金砖银行可以在类似于欧债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成为为各国提供长期的资金借贷工具。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的货币联盟组织——欧洲央行为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多次提供救助,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8月提供400亿欧元。在欧元区成员国的鼎力帮助下,希腊的评级已摘掉“违约”的帽子,被标普调整为“B-”,走出破产的噩梦。
今后倘若金砖国家某个成员国有什么不测,其他国家可以通过金砖银行对其实施救助,借助长期的资金货币工具克服危机。
调剂余缺。在平时,金砖银行可以调剂资金余缺,增加五国之间的资金流动性,还可以对发展中国家有所济助。很显然,成立金砖银行是对现有金砖国家眼前多边机构合理补充的一种努力,将满足金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过去,国际上像金砖银行这样的跨国开发银行在别的区域里也有,在亚洲、欧洲、拉丁美洲都有,但是金砖国家推出的这个开发银行与别的银行不一样,它是一个跨区域的洲际银行,因为金砖国家里有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国家。因此,意义非同小可。
增强集团紧密性,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金砖五国相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等国际经济联盟组织来说,关系还比较松散,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国际收支调节等方面的协调程度不高。金砖银行将会使目前仍处于松散状态的金砖国家增强紧密性,世界上最重要的五个发展中国家进一步“牵手”,由过去金砖国家银行间的泛泛合作开始投股连心,开展实质性的金融合作,形成抱团效应,可加快金砖国家之间合作的机制化和一体化,而不再是所谓若即若离的外交协调机构,最终将成为一个具有执行力的经济联盟。
从眼前来说,面对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和发达国家总需求减弱,旧的发展循环方式面临寿终正寝,新兴经济体既要设法扩大内需市场,又要着力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并争取拓展新兴产业市场空间,面对外需停滞不前、内需尚未成熟的转型阵痛。因此,金砖国家通过成立金砖银行这一渠道开拓彼此合作空间,对共同应对危机意义重大。
促进本币国际化,保障金融资产安全。金砖银行可以促进金砖国家本币走向国际市场,通过金砖银行这个“中转站”,建立本币离岸市场,金砖各国的货币可以相互兑换流通,加大循环力度,促进国民储蓄在金砖国家之间的流动,有利于金砖国家的货币实现国际化。
目前,金砖国家金融市场大多处于不发达状况,金融体系比较脆弱,在对外经济交易中普遍依赖储备货币计价、结算、借贷和投资,紧盯美元的货币错配带来的汇率和资产风险不可避免,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严重被削弱。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本币升值,热钱流入,不仅推高新兴经济体外储规模、加剧输入型通胀风险,而且由于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滥发又导致债权人资产大幅缩水,债权人权益被严重“稀释”,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被美国债务所拖累。
金砖国家可以依托金砖银行减少美元资产和美国债券投资,而转向相互之间的股权投资和产业投资。这不仅会改变长期以来的全球资本循环格局,形成新的金融聚合模式,也必将扭转全球财富失衡的局面。
调节世界资本流向,助力发展中国家。金砖银行在解决某些项目的主权担保及风险分担上,有一定优势,可以推动一些单一国家金融机构不易操作的项目,进一步促进南-南资本流动和技术合作,让有发展潜力的国家获得更多资本,让资本获得更多的回报。金砖银行成立后,将面向发展中国家,垂青新兴市场。
长期以来,国际金融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帮助十分吝啬,发展中国家贷款难。金砖银行不仅属于金砖国家,也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金砖银行能聚集起磅礴的资本洪流,注入新兴市场,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资本的新流向。
推进国际金融改革,丰富全球金融体系。金砖银行的成立对国际金融秩序也是一个挑战。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都由欧美把持,金砖国家缺少话语权,受益也较少。成立金砖银行后,必将打破现有的国际金融秩序,增加金砖国家的国际金融话语权,进而推进国际金融改革。但它与国际金融机构并不是一种竞争的关系,而主要是一种补充的关系,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以渐进的方式来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曾指出,世界金融体系已经过时,需要进行改革。他认为,这个体系没有考虑到金砖国家发挥的重大作用。已经离任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支持创建金砖银行,他说,金砖国家需要这样一个机构突显了现存的多边组织在动员足够资源为发展中大国提供支持方面面临着危险。佐利克在接受FT专访时警告,把中国和巴西这样的中型国家推出世界银行系统,迫使他们寻找其他地方的资源将是“历史性的错误”。佐利克的言论其实是国际金融机构的一种自我检讨和反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成立金砖银行对推进国际金融改革的意义。
成立金砖银行也并非易事,想一蹴而就是困难的。目前,虽说金砖五国对要不要成立金砖银行已形成共识,但是许多重大问题还有待磋商。
选址问题。近水楼台先得月,金砖银行在哪个国家落户,这个国家必定能多“沾点光”,国际性金融机构的总部效应显而易见,因此,选址是第一位。金砖国家在金砖银行选址问题上势必有一番争夺。有关专家建议选在金砖国家中法制健康、交通便捷的国际金融中心,例如中国香港及其他参与国共同认可的地方。
资本问题。合伙开银行,要有资本投入,各家出资多少、股权份额如何分配,这是需要认真磋商的。
对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中各国股权份额方面的问题,中国进出口银行经济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王建业说,世界上采用的无非是两种模式,一种是一国一票,另一种是按经济实力来决定出资份额,投票权与份额挂钩。而国际金融机构均选用第二种模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黄莺则认为,在投票权上为防止一国独大,可采取每个国家出资一样的方式来操作。此外,还应与其他的新兴经济体的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欢迎他们参股。
印度观察家基金会副主席纳丹·乌尼克里希南也表示,为解决金砖银行的资金筹集问题,应多渠道筹集资金。所谓的“多渠道”,是指可考虑采用发行银行债、公司债的方式,从公开市场募集资金。此外,还可利用各国的外汇储备充实银行的资本金,其他西方国家发起成立的多边银行也可成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股东。
管理问题。银行如何管理,管理层建制、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结构、权力分配、决策机制等,都涉及到参与国的利益。
对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管理模式,纳丹·乌尼克里希南建议,银行应设立轮值主席,每两年更换一次。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邹力行认为,为降低防线,还应制定一套游戏规则,建立起风险担保机制,促进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相互转换。德意志银行俄罗斯分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主管雅罗斯拉夫·利索沃利克建议,“要让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良好运作,可以学习世界银行以及IMF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而高盛投资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称,设立金砖银行的三大核心关切是:选址、资本和管理。对于后两者,他认为根据国家的经济规模来确定权利和义务比较合理。
同时,还应有三项准备:一是寻找最大公约数,瞄准有生命力的共同目标,要让这家银行得到金砖国家各方面的认同;二是承认差异化,金砖各国的社会发展差异性很大,开展业务应充分考虑差异化问题;三是应有宽容和理性的心态,将各国金融文化融为一体。
这些设想可能现在还在蓝图上,要真正落到实处,还要一段时间,过程会比较复杂,金砖之路不可能快速铺成,因为还有很多具体性的细节。况且金砖国家并非铁板一块的利益共同体,由于五国均处于相近的发展阶段,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集聚能源原材料、外贸出口等方面有一定的竞争关系。而在货物、服务、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导致金砖国家既希望合作,又惧怕竞争。
金砖国家能否团结一致,以组建金砖银行为契机,挑战现有国际金融秩序,为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作出贡献,变数仍然很大。对开展合作时碰到的障碍,只有通过政策协调加以解决,才能把好事办好,避免坠入零和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