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地区玉米虫害种类综述

2013-08-15 00:45闫海燕周桂梅韩文素沈福英张树发
关键词:玉米螟虫害危害

闫海燕,周桂梅,韩文素,沈福英,张树发

(1.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植物保护教研室,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张家口市地处冀西北丘陵区,生态类型多样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使得当地玉米杂交制种具有很大的优势[1]。近几年来,玉米面积迅速扩大,单产水平及经济效益有了更为显著的提高,已发展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著名的玉米制种基地[2]。尽管栽培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展,但玉米害虫种类的逐年演变及危害程度的加剧,使得虫害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虫害已成为植保及玉米育种部门的重要课题,因此,笔者结合大量的文献记载,对危害该地区玉米的主要害虫种类及其防治进行了如下综述:

1 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又称玉米钻心虫,主要危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其中玉米受害较严重,是张家口地区的重要害虫,主要分布在海拔1 400m以下地区,以桑、洋两河流域的怀来至万全一段河川区发生最重。玉米螟以幼虫潜入玉米心叶危害,被害叶片长出后,显示出 “排孔”;玉米茎秆被钻蛀成孔道,后期易造成折茎,果柄和果穗的浆粒被蛀食[3]。文丽萍等指出了卵量和蛀孔数与玉米产量的关系[4]。谢为民用在玉米植株上玉米螟蛀孔估算玉米产量损失[5]。在历史上,玉米螟为玉米带来减产多达10%左右,大发生年甚至可达30%~50%。因此,当地政府曾组织开展越冬防治和玉米心叶期防治幼虫,这对减轻第一代螟害,保障玉米增产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玉米螟的发生量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到应有程度,不少年份玉米的被害株率,在心叶期仍达30%~50%,穗期50%~70%。7~8月是二代玉米螟的危害盛期,且大多为2~3龄,主要危害晚播春玉米[6]。

防治方法:建立病虫测报网,将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进行防治。在农业防治上,处理秸秆,消灭越冬寄主,选育抗螟品种;化学防治上,抓好时期,一般选择在心叶期、抽穗期和穗期,采用撒施颗粒剂、灌顶和扑粉法进行防治。如在玉米心叶末期用Bt、克百威、丁硫克百威、溴氰菊酯、杀虫双和辛硫磷6种药剂,采取药剂灌心,将药剂与细黄沙混匀制成药沙,对幼虫的相对防效均达到80%以上[7]。生物防治上常用天敌为赤眼蜂[8,10]、玉米内生杀虫工程菌[11,12]、球孢白僵菌 MZ050724[13]等。

2 玉米叶螨蛛形纲 (Tetranychus cinnadavihus boisduval)

玉米红蜘蛛属蜱螨目,叶螨科。此虫在张家口坝下地区大部分玉米栽培区均有发生,旱年为害尤重。该虫为杂食性害虫,除危害玉米外,还危害谷黍、豆类、向日葵及蔬菜等。怀来县曾在1997年7月下旬调查虫口达800头/百墩[14]。玉米叶螨包括多种类型,在张家口地区主要发生的是截形叶螨(Tetraychus truncatusEhara)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tarinus(Boisduval))等种类,体色为红色和浅黄色。寄主有玉米、棉花、豆类、瓜类、向日葵、番茄等多种植物,以成螨、若螨刺吸玉米叶片组织汁液,先危害下部叶片,渐向上部叶片转移,被害处先呈现失绿斑点,以后斑点逐渐变大、退绿变黄,严重发生时,叶片完全变白、干枯,子粒秕瘦,粒重下降,造成减产。玉米叶螨全年可发生10代,以雌成螨在杂草根际、枯枝落叶和土缝中越冬。翌春气温达10℃以上时,越冬成螨开始大量繁殖,主要通过爬行、风吹、水流和机械携带扩散蔓延。4~5月先在杂草或其他寄主上取食,6月上中旬开始迁入玉米上危害,先是地头点片发生,后向田内扩散。6月下旬至8月份为猖獗危害期[15,16]。

防治方法: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在农业防治上,采用合理轮作、清洁田园、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在化防上,首先做好预测预报,抓好防治时期,及时施药。徐生海等研究指出,8%中保杀螨乳油和15%扫螨净乳油有较好的速效性,8%中保杀螨乳油药后5d防效达94.21%,5%扫螨净乳油药后3d防效达91.41%,二者80%以上的防效可持续15d以上,可作为防治玉米叶螨的首选药剂[17]。

3 玉米旋心虫 (Apophylis flavovirens(Fairmaire))

玉米旋心虫又名玉米枯心叶甲等,属鞘翅目,叶甲科,俗称玉米蛀虫。寄主有玉米、高粱、谷子、杂草等。在豫西丘陵浅山区是危害玉米的一种毁灭性害虫。玉米旋心虫在张家口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主要在玉米苗期,即5月末至6月上旬开始在近地表面2~3cm的根茎基部或交界处蛀入。蛀孔近圆形或长条状裂痕,呈褐色,土壤中有害病原菌易从蛀孔侵染植株。中上部叶片逐渐出现黄绿条纹,生长点受害引起植株矮化,叶片丛生呈君子兰状。调查发现,玉米受旋心虫为害后8~10d开始出现黄绿条纹症状,黄绿条纹持续时间、植株矮化程度与玉米受害时的叶龄关系密切。玉米6~8叶期受害重,严重时个别叶片蜷曲或出现排孔,心叶萎蔫。玉米旋心虫为害植株田间症状与玉米病毒病和缺锌症等相近,要注意区分,其主要区别是旋心虫为害后在玉米根茎处留有褐色蛀孔或裂痕。一般玉米旋心虫多顺垄为害,转株性强。植株出现明显症状时,害虫已转株为害,很难找到虫子。低洼池、砂土地、晚播田及多年重茬旋耕田受害重。玉米不同品种间受害程度有一定差异,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18,19]。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可综合运用清除杂草、消灭越冬虫源;提早播期;间出病株;科学施肥,合理轮作等措施。化学防治可采用种子包衣、在发生初期施用毒土法、药物灌根等措施,如播种前药剂处理种子及土攘、定苗后药剂灌注根部土攘[20]。

4 玉米双斑跗萤叶甲 (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21]

1979年在河北张家口地区坝下几县,普遍发生一种甲虫,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叶甲组的研究人员鉴定[22],此虫为双斑长跗萤叶甲,该研究组详细报道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危害作物的症状,调查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在国内分布的地区,介绍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各虫态的外部形态,研究认为双斑长跗萤叶甲有四个虫态,分别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幼虫有三龄,卵、幼虫和蛹生活在地下,仅成虫在地上危害。该虫以危害玉米叶片和雄蕊、雌穗为主,危害叶片时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受害玉米叶片表面出现大片透明白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危害玉米雄蕊、雌穗,常咬断取食花丝、雄蕊、雌穗,影响玉米授粉结实[23-25],但李志刚[26]则研究认为双斑萤叶甲咬食花丝对玉米的结实率影响不大。双斑萤叶甲一般会造成玉米产量损失达15%左右。该虫害在7~8月 (玉米抽穗扬花期)以成虫、若虫危害为主,早上10点之前、下午5点以后为取食危害高峰期。成虫危害玉米时啃食叶肉,只留一层表皮,少量将叶片咬成孔洞。成虫惧光,上午10点之后下午五点以前躲在玉米心叶或玉米叶片背面。一般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可减产20%~30%[24]。

防治方法:可采用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等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农业防治上,采用合理轮作、秋翻冬灌、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化学防治上可选择在成虫发生期喷施化学药剂如20%氯氰菊酯乳油[27],但要注意避开玉米扬花期以免影响授粉[28]。物理防治上可采用人工和机械网捕杀,以减少虫源数[29-31]。

5 玉米耕葵粉蚧 (Trionymus agrostis Wang et Zhang)[32]

属于同翅目粉蚧科,目前在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唐山、衡水等地均有发生,且有扩展蔓延的趋势。2008年张家口市首次发现了玉米耕葵粉蚧,经涿鹿县植保站5月26日~6月6日调查,发生虫害的玉米田被害株为15%~26%,单株有虫4~8头,最高达14头[33]。

防治方法: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农业上采用轮作、田间管理、中耕除草等栽培管理措施。化学防治上,注意适时施药和采用适当施药方法,据试验最有效的方法是药剂灌根。用40.7%毒死蜱EC或40%辛硫磷任何一种灌根,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0%以上[34]。

6 玉米蚜 (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35]

玉米蚜虫俗称腻虫、蜜虫,可危害玉米、高粱、大麦等作物。蚜虫个体小,繁殖快,因而不能麻痹。它刺吸植株汁液,苗期蚜虫量很少,穗期蚜量猛增,分泌出大量 “蜜露”,在叶片上形成一层黑色的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使千粒重下降。在冬种甜玉米的抽雄期发生也较严重,主要为害雄花,影响授粉。除直接为害外,蚜虫还可传播矮花叶病毒病等,给玉米生产造成产量损失。季香云等试验表明,0.37%辣椒和马钱子提取液对玉米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在蚜虫初发生期、虫口基数较小时使用,同时田间应用时以胃毒、触杀、拒食等各种方式综合作用,将会提高其效果[36]。

7 其 它

除上述害虫种类外,还有粘虫 (Pseudaletiaseparata(Walker),又称行军虫或剃秆虫)、黄呆蓟马(Anaphothripsobscurus(Müller))、 大 青 叶 蝉 (Tettigellaviridis(linnaeus))、 玉 米 蛀 茎 夜 蛾(HelotrophaleucostigmaLaevis (Büter))、蒙古灰象甲 (XylinophorusmongolicusFaust)、红棕灰夜蛾(Poliailloba(Noctuidae))、 红 缘 灯 蛾 (Amsactalactinea(Cramer))、 黑 绒 金 龟 子 (SericaorientalisMotschulsky)、网目沙潜 (OpatrumsubaratumFaldermann)[35-38],尤其后几种目前在张家口地区发生极少,应熟悉其为害习性,提高警惕,严防其在该地区大面积发生。另外,危害冬种甜玉米的还有金针虫(沟金针虫PleonomuscanaliculatusFaldermann、细胸金针虫AgriotesfuscicllisMjwa和褐纹金针虫MelanotuscaudexLewis)、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Rottemberg,螟虫以大螟 (SesamiainferensWalker)为主,蛾类有斜纹夜蛾 (ProdenialituraFabricius)、桃蛀螟 (DichocrocispunctiferalisGuenéé)等[39],这些害虫种类的危害会影响甜玉米的外观,对该地区甜玉米生产将会带来不小的损失。

8 建 议

笔者只是根据当地的文献记载,大概统计了张家口地区玉米上目前发生的主要害虫种类,但具体实际情况还有待进一步实地调查统计。同时,由于该地区的特殊季节气候特点,玉米已成为当地主要作物,了解及防治玉米上的虫害是极为重要[40]。一旦大面积的玉米遭受虫害的损失后,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应当高度重视玉米上的虫害问题。尽管在玉米虫害方面已有很多报道,但由于该地区的特殊气候及地理位置,对其虫害种类的调查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其主、次要害虫及新出现的害虫种类还有进一步确定;同时对其他地区已发现的害虫种类,也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实践中,要求在玉米品种的筛选上,不但要注重其产量及质量等性状,同时也要注重其抗虫特性。在种植过程中,要做到定时监测,及时防治,并积极发现有效的生物防治途径,尽量把害虫为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最后值得指出的是,玉米在该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为活动及地区间品种的频繁交流,虫害的传播将会对该地区玉米的生产形成一个很大的威胁。针对各地区玉米各种害虫的分布范围及其为害特点,划定疫区、制定相应的检疫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1]李军,张志鹏,杨少青,等.张家口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7,(07):19-20.

[2]付永斌,李爱荣,任文义,等.冀西北玉米制种田内红蜘蛛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河北农业科学,2002,6(03):27-29.

[3]刘建强,王佩玲.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科技,2006,(10):20.

[4]文丽萍,王振营,叶志华.亚洲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损失估计及经济阈值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2,25(01):44-49.

[5]谢为民.亚洲玉米螟危害玉米产量估算方法研究[J].玉米科学,1993,1(01):61-64.

[6]陈素馨.张家口玉米螟防治对策浅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5(01):74-77.

[7]江俊起,王向阳,董猛,等.Bt制剂防治玉米螟的田间效果[J].植物保护,2011,37(04):173-175.

[8]白树雄,王振营,何康来,等.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益它素的嗅觉反应[J].昆虫学报,2004,47(01):48-54.

[9]宋琼婷,张帆,李元喜.玉米螟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发育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2,28(02):170-175.

[10]张芝利,黄融生,朱墉,等.利用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初报[J].昆虫知识,1979,(05):207-210.

[11]Lampel J S,et al.Integrative cloning,expression and stability of thecryIA(c)gene for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kurstakiin a recombinant strain of Clavibacter xylisubsp.cynodontis[J].Appl Envir Microbiol,1994,60(02):501-508.

[12]Davis M J,et al.Clavibacter:a new genus containing some phytopathologenic coryneform bacteria,including Clavibacter xylisp-nov.sub-sp.nov.and Clavibacter xyli sub-sp.cynodontis sub-sp.nov.,pathogens that cause ratoon stunting disease[J].Int J Syst Bacteriol,1984,34:107-117.

[13]袁盛勇,孔琼,陈斌,等.球孢白僵菌 MZ050724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毒力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02):608-611.

[14]席见英,啜会娥,刘春茹,等.河北省近两年夏季红蜘蛛发生严重[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8,18(06):40.

[15]徐东旭,姜翠棉,孙玉山,等.玉米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02):55.

[16]霍守祥,贺满华.春玉米区玉米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农学报,1982,(01):36-37;68.

[17]徐生海,甘国福,王德卿,等.10种药剂防治玉米叶螨的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10:36-38.

[18]郭石山,蔡娟,李杏山,等.玉米旋心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21(02):59-62.

[19]孟庆乎,刘封平.注意防治玉米旋心虫[J].新农业,2004,(10):39.

[20]陈霈,马思忠,段福堂,等.玉米旋心虫ApopnyliaflavoviyensFainnaire研究初报[J].昆虫知识,1960,(05),144-147.

[21]张选良.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9,(03):201-202.

[2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分类区系研究室叶甲组.双斑长跗萤叶甲研究简报[J].昆虫学报,1979,22(01):115-117.

[23]马虎鸣,刘宗院,杨勤元.宝鸡市陈仓区玉米双斑萤叶甲偏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04):50-51.

[24]杜建军,云雷.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J].陕西农业科学,2009,(03):202-203.

[25]王立仁,刘斌侠,付泓.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为害情况与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6,(02):123.

[26]李志刚.双斑萤叶甲危害春玉米花丝对结实率影响的调查分析[J].北京农业,2007,(11):21.

[27]张俊文,杨振安,文耀东,等.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防治药剂筛选试验报告[J].陕西农业科学,2011,(01):65-67.

[28]张明亮.新疆芳草湖农场棉田双斑长跗萤发生为害及综防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08,(09):35-36.

[29]陈宏亮,李雪峰,潘占兵.双斑萤叶甲防治研究进展[J].宁夏农林科技,2010,(06):143-144.

[30]王海霞.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与防治[J].新疆农业科技,2011,(01):56.

[31]李永林,李维艳,孔凡祥.玉米田双斑莹叶甲的发生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04):131-132.

[32]秦引雪.玉米耕葵粉蚧的识别与防治[J].山西农业,2005,(12):31-32.

[33]梁爱民.张家口春玉米区耕葵粉蚧的发生及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8,(23):25.

[34]韩怀奇,赵宗林,丁征宇,等.玉米耕葵粉蚧发生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08,(08):20-21.

[35]王成业,王友华,许波,等.玉米田主要虫害的防治[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4,(08):15.

[36]季香云,包杨滨,蒋杰贤,等.几种植物提取液对玉米蚜的防治效果试验[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02):49-51.

[37]沈国清,林琳,刘淑玲.北方玉米病虫危害及其防治[J].现代化农业,1998,(06):2-4.

[38]李兆宏,迟作兴.玉米黄呆蓟马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4,(03):37-39.

[39]席新顺,刘新凤.甜玉米虫害的防治[J].现代农业,2000,(05):13.

[40]今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J].致富天地,2007,(03):9.

猜你喜欢
玉米螟虫害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药+酒 危害大
桃树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不用农药也能治虫害
浅析白三叶的虫害防治
行道树香橼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酗酒的危害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