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边界区参与区域旅游竞合困境及化解

2013-08-15 00:46:54李友亮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省域边界区域

■ 李友亮(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省域边界区参与区域旅游竞合的必要性分析

区域旅游是依据自然地域、历史联系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经过人工的开发和建设,以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旅游的特定区域。其发展必然涉及旅游区域的划分、区域管理、区域协作等问题(文绍琼,2004)。

首先,从旅游活动的本质来说,减少边界区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障碍因素,则是保证区域旅游有效发展的基础。旅游活动实现是以游客的空间转换为条件,且这种活动的特殊性在于“人的流动而非物的流动”(张辉,2004)。旅游者是核心的“经济资源”,谁掌握了这种核心资源,谁就掌握了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权。而传统的“行政区经济”格局以及我国固有的重纵向、轻横向的政府间关系,为省际边界区旅游开发形成相互封闭运行提供了政治基础。为此,探索合适的省域边界区参与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的有效机制,对促进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其次,从区域旅游发展趋势来说,提升省域边界区参与区域旅游合作与竞争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旅游业的地区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地区旅游合作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是应对竞争的积极行为,只有在双赢或多赢的原则下才能真正实现。而边界旅游开发一般均涉及边界两侧不同行政主体管辖的边界区旅游资产的开发问题,它深受行政边界的影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客观要求打破“行政区经济”屏蔽效应,实现“经济区经济”指导下的旅游资产跨区域整体合作、综合运作的旅游开发格局。

最后,在经济“区域化趋势”下,从边界区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促进边界区的区域合作与竞争,对实现旅游业“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由于传统“行政区经济”体制形成的人为分割,阻断了省际相邻各地的社会联系和经济联系,人为地为边界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发展制造了许多障碍。同时,由于边界区大多远离各自的经济、政治中心,以及形成的政策制订、执行上的“盲点”,使得边界区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先天的不足却使它们始终未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因此,通过提升参与区域旅游合作与竞争的水平,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彼此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则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省域边界区参与区域旅游竞合的现实困境

(一)行政边界屏蔽制约

行政边界屏蔽制约主要体现为,在地方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省政府具有较强的地方观念,缺乏横向合作,均有以各自行政区划为界,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行政区经济态势,这直接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跨界自由流动和经济合作,也直接造成了与相邻省份不同区域旅游经营主体合作的制度和政策缺失。由于边界区地处远离本省范围内中心城市的边缘地带和经济发展的落后地带,在经济资源配置更多倾向于高层政府所在地情况下,权力部门难以或不愿太多考虑行政边界地区的发展,使其边缘化。边界地区生产要素的流通渠道不畅,区际边界矛盾和摩擦较为突出,政策差异明显,往往成为不同行政单元进行地方保护的主要关卡,增加了经济内耗,加重了边界的封锁行为(陶希,2007)。

跨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将旅游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优化与整合,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更高的旅游产品和市场体系。但在行政区经济语境下,边界区所受到的这种行政边界屏蔽制约更为明显。因为跨越边界则意味着该行政区域权力的丧失,行政行为只能在边界的内部产生效果,在边界的外部则变成对其它行政区域权力或利益的侵犯。这种行政边界屏蔽效应往往把边界区的绝大部分经济、社会、文化行为阈于本行政区范围内,严重阻隔了边界区独立、主动参与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的主动性和自由度。

(二)自身参与能力不足

省域边界区在参与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方面,对机会的把握以及成功的获取方面却存在参与能力不足。这一方面体现在边界区本身的经济发展滞后性上,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该区域在现有的制度性安排下所产生的社会环境约束下的选择和机会缺失。在行政区经济背景下,自身参与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

1.强烈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在地方经济利益驱使下,地方政府往往将本区域内的企业视为自己的财税收入增长点,在政府纵向的行政隶属关系中,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府相关政策或规定的同时,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自身发展目标,致使旅游企业参与区域竞争实际上成为一种地方政府的横向竞争,这种政府干预的结果就是造成重复建设、重复布局的发展态势,破坏了企业竞争的公平性,严重制约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2.利益表达能力欠缺。在以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区域旅游竞合格局下,参与区域旅游竞争与协作的主导权在于中心城市及其决策者,行政边界地区往往是城市稀疏区,是中心省会城市有效辐射的边缘地带,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衰竭带。为此,处于行政区经济弱势地位一方的边界区在合作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机制方面不具备与中心城市或邻省主要旅游主体构成平等的利益表达能力,由此削弱了其参与区域旅游竞争与协作的话语权。

3.参与竞争与协作的范围狭窄。边界区目前参与区域旅游合作与竞争的主要焦点是依托资源驱动,而实现旅游活动商品化过程中的多元化的协作则相当缺乏。虽然边界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淳朴的民风民俗,但面对“人的流动而非物的流动”的旅游流经济环境下,争取客源则是保持竞争能力的前提。但单一的资源依托型的旅游吸引力往往受到周边竞争者多元化的竞争手段的威胁,如交通、服务等方面的不足无形中阻隔了旅游者的流动。

4.获得的社会支持不足。这种社会支持不足实际体现的是由于机会、能力与权利的绝对或相对的剥夺而造成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及社会资源匮乏(王春萍,2008)。为此,从社会系统角度来看,边界区参与区域旅游竞合的可行能力的扩展需要依赖一定的制度规则与社会安排。而目前的区域旅游合作大多是以中心城市为主,而地处边界区的地区在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的政策以及社会支持方面往往远不及中心城市。

省域边界区参与区域旅游竞合的路径选择

(一)淡化行政边界屏蔽的制约

要想真正淡化或消除跨省旅游区域竞合的行政边界屏蔽,当务之急应该是在各省有关核心部门的参与下,建立对各区都具有约束力的跨界协调机制、约束机制和诚信机制,以降低彼此的交易成本,构筑稳定的旅游合作关系。

首先,各边界区要树立开放联动的区域理念,主动淡化行政区划意识,将自己置身于跨省旅游经济区的整体之中,从区域旅游整体利益出发,取长补短,积极创造和寻求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机会,为共赢共荣、联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政策环境。

其次,各边界区要建立平等协商的治理机制,在对话、协商、互动和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弱化跨行政区服务的行政限制,参与各方应以尊重、平等、协商、合作、信任的态度,在全体或部分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区域协调与治理体系加以解决,不能仅凭借传统的行政等级、城市规模、经济实力等做法。

再次,各边界区要构筑跨区域政府决策咨询网络,切实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以避免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复建设、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等现象。

最后,要强化跨区域软形象建设,增强内外协调能力。旅游跨区域形象可概括为旅游跨区域各种旅游资源、设施、服务、管理、环境以及跨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给予旅游者的综合感知和印象。旅游跨区域形象反映出一个区域文化水准和现代文明程度,是一种社会旅游资源。这种资源的品位直接影响着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产品质量形象的建立,是旅游区域形象的重要内核。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跨区域的社会环境则是改善和树立旅游跨区域形象的标志和保障(李恕宏,2005)。

(二)自身参与能力的提升

省域边界区自身参与能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边界区内部管理主体和参与主体能否积极作为,在“顺势而为”基础上,重点是打造内力和自身发展的基本功,即“育势”和“运势”。为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内容:

1.要认清自己,寻找合作因素,促成合作实现。省域边界区应明确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合作的条件、合作的方式、合作的领域 及合作的步骤和合作效益等等。要树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观念,研究市场合作存在的政策、体制方面的障碍因素,着眼于资源的空间整合,解除合作壁垒。在坚持与妥协中寻找合作因素,与合作方讨论各自优势、发展规划、经济布局、政策措施,促成合作实现,以趋利避害、共兴共荣。

2.要做好旅游流的顺畅工程。旅游业的存在是以一定规模的客源为前提。在旅游经济活动中,谁拥有旅客的资源优势,谁就拥有了市场竞争的主导权。边界区多为省级行政单元的“末梢”地带,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限制了旅游客源的流动效率的提高,影响了边界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化的能力。为此,应做好旅游流的“顺畅工程”,建立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加强通讯网络和信息一体化建设,为信息的快速、及时传递建立便利的通讯平台。

3.要坚持开放理念,创建区域间旅游要素流动的无障碍空间。要淡化行政区划观念、冲破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注重区域内的聚集力、区域创造财富的能力、区域社会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程度,通过发挥区域整体的累积效应和整体效应,构筑城镇合理布局、市场高度开放、产业结构互补、技术与科研创新能力协作、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区域旅游发展共同体。

4.强力“育势”和合理“运势”, 实行区域内旅游项目、产业合作。区域内旅游项目、产业合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之一。省域边界区旅游开发的“育势”和“运势”重点体现在:边界区政府、旅游企业、中介组织等主体在顺势和借势基础上,针对资源开发、旅游管理、支持系统完善、中心地营建等,重点对旅游消费力、政府推动力、企业运营力、社会中介组织影响力、旅游市场竞争压力以及板块旅游格局的助推力等内容进行区域协作把握,以区域旅游项目、产业合作为落脚点,实现资源互补、市场共建、客源互流、信息互通、利益共享、联手合作、共谋发展的局面(李友亮,2011)。

总之,省域边界区在参与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中既有天然的优势,又存在不容忽视的参与能力不足问题,因此,在尊重边界屏蔽效应存在的客观现实基础上,应该积极地做到“顺势而为”,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应做到旅游开发的“自觉服从和主动顺应”,在找准区域“合作”的关键点基础上,重点提升内生力量,通过提高边界区区政府的执行能力、旅游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服务力和竞争力、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和旅游中心地的集聚力以及旅游的形象感召力和驱动力等,来提升边界区旅游发展的市场势能和竞争优势。

1.文绍琼.从香格里拉品牌之争看区域旅游的竞争与合作[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2.张辉,厉新建.旅游经济学原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3.陶希.转型期中国跨省都市圈区域治理—以行政区经济为视角[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王春萍.可行能力视角下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研究[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5.李恕宏.浅析旅游区域软件形象建设—对近两年来旅游投诉的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2005(5)

6.李友亮.省域边界区旅游的开发障碍及路径选择[J].经济导刊,2011(2)

猜你喜欢
省域边界区域
省域联网收费系统中的可信管控技术应用
拓展阅读的边界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