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残月》之“残”

2013-08-15 00:43:37罗兴国
红河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张承志月牙回族

罗兴国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银川 750021)

与其他作回族作家的作品反映回族生活风俗、宗教信仰相比,张承志是一个更注重从精神层面上探寻、关怀回族人民的生活、信仰与心理的作家,其作品也是如此。《残月》是张承志1985年2月创作的具有浓郁的宗教氛围的短篇小说,也是1984年到1985年张承志走入大西北,回归伊斯兰(哲合忍耶派)的代表性作品。小说以杨三老汉一路去清真寺晚祷为线展开叙述,从天黑杨三老汉推开门上路去寺里参加晚祷开始,写到杨三老汉经过一路的现实中的跋涉与心理的跋涉终于见到了清真寺结束。从整体上看小说所写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对杨三老汉这一路景物及村里最近一些事情的叙写,一部分是对杨三老汉这一路心理活动的描写,一部分是对杨三老汉这一路回忆主要以马五爷为主的回族历史命运的叙写。而在这三部分文字依次表达的是西海固回族在信仰人生中的艰苦生活,他们宗教信仰的不易与虔诚,回族悲痛的历史命运。

小说以“残月”为题,而月是伊斯兰教的象征,它象征着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一种美满而光明的追求。而“残月”虽然也是月,但加上了一个“残”字,显然,这是包含着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与文学诉求的。“残”可以是不完整、不完满,也可以是一种心灵的伤痛、一种无法抹去的沧桑烙痕。但无论是怎样的不完整、不完满,怎样的伤痛的烙痕,它依然是“月”。“月”是不变的信仰的象征,是支撑他们无论有怎样的艰苦生活,无论遭遇怎样的悲痛的历史命运,无论怎样的不容易都要坚韧地生活,坚持自己的信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是度世的希望,是救苦救难的良方,信仰是人生存价值的依托。” 这也正是“残月”的力量所在。而“残月”之“残”正是指上面所说的小说中的三部分文字背后所表达的,即大西北回族在信仰人生中的生活的清苦,信仰的不易,回族悲痛的历史命运。也正是这些“残”印证了回族对信仰的无比坚定,赋予了他们在追寻信仰路上内心无比强大的力量。

哲合忍耶本就是对苦难有着坚韧的承受力,对压迫有着强硬的反抗力的。因为它从创立之初到它发展的过程就是充满了困难与反抗的过程。“张承志选择哲合忍耶教派作为自己皈依的对象与心灵的寓所,并不是一种偶然的行为,这是在他多年地苦苦追寻与甄别中做出的合乎他个人理性的必然的,他需要哲合忍耶。” 所以在小说中张承志写杨三老汉的追寻信仰之路的艰辛,而实质这也是张承志自己的皈依之路,也是他自己的一种对信仰的精神旅程与归宿。虽然大西北哲合忍耶的信徒们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苦难而怨恨、而动摇对真主的信仰或是对真主信仰的虔诚,真主依然是他们心中无比虔诚向往的信仰,是支撑他们在苦难中活下去的无形力量。虽然他们也曾经历残酷的历史时期,但他们依然没有屈服,他们以生命、鲜血的代价来捍卫自己、捍卫自己心中坚定的信仰,他们没有为此而感到惋惜和悔恨,他们的生活是清苦的,心理是沉重的,但他们情感是圣洁,生命充满血性的强悍。小说中的“残月”之“残”正映正、体现了哲合忍耶的这种精神,也是哲合忍耶教徒现实与心理的一种真实处境。

在小说中黑透的夜、静息的光秃秃的砂石山、弯曲的小河沟、疙瘩石头、脏厚的冰勾勒出了杨三老汉生活的大环境。在走近一些是夯着院墙的庄户、拾掇麦子的小场院、糊着报纸的窗格子、悠黄的灯火和结实的麦子酸面。“贫瘠的山影慢慢隐进夜幕。走遍西海固都是这样荒凉的山沟,冬天的夜冷清寂静。” “这一带的穷山里,人活得不像人样。日子是亡人舍下的一半,心是碎了的心,连寺上的弯月也残着一块。” 这就是杨三老汉生活的环境。再看杨三老汉自己呢?从天黑时腰腿就疼,以前吃一个烤焦的洋芋就有力气了,现在吃了一碗结实的麦子酸面也缓不过来,等到腰酸眼花时突然发现:自己这辈子的罪快收完了。他走在去晚祷的路上,心理合计着退耕养草的事儿,不小心在冰上摔了一跤,回想起马五爷,他脑子里忽然闪现:这辈子的事儿快要完了。等他走到清真大寺前,看到辉煌的大寺,他又感到自己的余生的日子不会长久了。这就是杨三老汉的现实处境与心理处境。现实处境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清苦,而心理处境也是一种说不出的人到末年如这现实生活环境般一样的荒凉、甚至是悲苦。“好像随着人的苦处,这茫茫的大山也荒了。” 但杨三老汉的心却又是不时的温暖的、光明的,这种温暖与光明来自他心中的对信仰的苦苦追寻,而这也正是他活着的真谛所在。

在他去往寺中参加晚祷的道路也就是他人生追寻信仰的道路。这在小说中通过他一路的内心活动所体现出来,而其内心起伏变化又以外在的大清真寺顶上的铜月牙为体现。杨三老汉刚出门不久就感觉怕是等他赶到寺里,晚祷已经开念了,黑夜混混沌沌,夜空浮着黑云,杨三老汉睁大了眼睛眺望着,也看不见尖顶浑圆的清真寺。若是在白天或月亮很好的夜里,隔着杨树林就能看见新修成的大寺顶上的铜月牙。“那青铜的半片月牙熠熠地亮着,使人心里充满欢欣和安慰。” 当他走到离清真寺不远时,他突然听到一个声音“主啊——”他颤抖了,这两年他常听到这个声音。一会儿他又想今晚自己实在是迟了,等自己到时,怕是人都散了吧。庄稼的事忙,他总不能每天五次礼拜,有时连晚上礼一次都顾不上,想到这他心里羞愧得慌,就尽力走得快些。他又责备起自己不该吃那碗酸汤面,现在晚祷一准开始了,自己真是太迟了,他心里一片懊悔,青杨林拦着路,使他看不见那熠熠闪光的青铜月牙。穿过林子后,杨三老汉心里一阵苍凉,因为他想今天的礼拜是给耽误了。黑黒的山影后面就是大清真寺了,杨三老汉感动得站住了,出神地望着那安详的大寺。“他甚至好久才从蓝黑色的天空里找到那支肃穆的弯月。” 之后,突然在暗夜中的大寺敞开一扇门,灿烂耀眼的灯光在黑夜里打开一个辉煌的入口,杨三老汉目不转睛地看着眼前这景色,这时敞开一扇门,灯光涌出,整座大寺露出棱角,“浑圆的塔尖高高地举着镰月。” 杨三老汉颤动着,意识到自己余生的日子不会太久了,而此生竟能见到如此辉煌的景象。最后杨三老汉坐在那里久久地望着那神秘的大寺。

可以看出这通往信仰之路一直伴随着杨三老汉对自己不能及时赶到参加晚祷的自责和懊丧,这种自责和懊丧即来自他本身的没能做到对信仰仪式的尽善尽美,也更来自他本身生活的艰苦。要为生活而每日不停劳作而心理有惦念这晚祷。但这并不是他不够虔诚,在这种艰苦、繁重的生活中坚定自己的信仰,这更体现了他信仰的虔诚,同时也体现出了他们信仰的不易。这一路杨三老汉从一开始看不见寺顶的月牙,到最后在一片辉煌的灯光中看到寺顶的铜月牙,这正是他追求信仰的最终结果,是他追寻信仰的归宿。因为那象征着信仰的月牙是使他们的内心充满欢欣和安慰的。见到了月牙这一路的艰难困苦也就释然了。而在他走向大清真寺的一路上杨三老汉又三次感觉到自己的生命不会长久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终看见那样辉煌的大清真寺和寺顶那月牙。这就是生命在信仰路途上的尽头,因为有了信仰,因为毕生追寻,所以这一路虽充满艰辛,但这一路上的生命是温暖的,充满了温情的。“心里还有主的念想,再苦也能寻个安慰。” 信仰的这种温情安慰了信徒们在艰苦环境下生活与信仰的不易中苦涩的心,抚平了曾经的历史给他们心理留下的深深的伤痕,赋予了他们超越困难与生死的勇气与力量。

在小说中作者张承志也以杨三老汉回忆马五爷为主,写出了哲合忍耶的信徒们在历史中的抗争与曲折命运。杨三老汉十七岁时回民起义,父亲和一个亲戚殁在泾原河北,母亲和一个瘸腿兄弟都被国民党杀害,两个哥哥小时就病毁了,杨家满门抄斩,只剩下他一个。血凝住了河滩里的石头,到处是上坟的年轻寡妇。他三十三岁又赶上饥荒,饥民们又背上谋反的名,拿钢枪的人要捆绑正在扒榆树皮的马五爷,马五爷抄起斧子砍断了那拿钢枪人的手臂,在他跑过河沟时摔倒了,子弹从背后打进马五爷的身体,鲜血从马五爷的旧褂子里冒出来,马五爷去了。杨三老汉也被判了个管制分子。闹饥荒,最后连野杏树的叶子都吃光了。他咬牙舍了女人和孩子,自己跑到了青海,在破寒窑里蹲了几年,辛苦攒了三十个元回来了,一年年也就到了现在。是什么给了他们在这苦难的人生中一直支撑到现在的力量?“这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是一种悲壮,回族的生存艰难也指陈着信仰的不易,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血腥的政治环境下顽强生存着,惟有信仰给以他们抗衡环境的力量。” 这其中包含着一种崇高的悲情感。无论是屠杀还是饥荒都没有使哲合忍耶的信徒们倒下去,反而使他们以更为强硬的生命力活下去,并更加坚信自己的信仰。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所写,一洋女子问他,他们对信仰为什么有这样的诚心,他说人得有个念想,那么念想是什么呢?也许经历得多了,再有些磨难,心上缺去一块或许才能明白:人活着得有个珍珍贵贵的念想。而“残月”之“残”不也正是只有“残”了一块才能明白这“月”的珍贵与崇高吗?作者在小说的最后问道:从他十二岁那年心中有了第一次有了那个念想,第一次跪在山上尖利的石头上以来,他一直盼望着的是什么呢?这个念想是什么呢?就是他们心中崇高的信仰!这个盼望的是什么呢?就是追寻信仰而得的归宿。

在《残月》中的杨三老汉只是一个追寻信仰的象征体,他即是无数在信仰路上跋涉的虔诚者的影子,更是一种追寻信仰的精神。由外在生活的清苦到内在由信仰而生的内心的温暖与希望,由历史的沧桑到现世平凡与沉默,由感觉自己生命将到尽头到由信仰而生的对凡世种种的超越。他是一个现实和心灵最真实而崇高的存在。《残月》并不“残缺”,它永恒的魅力正在此。

注释:

①何清:《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选》[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118.

②何清:《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选》[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144.

③马进祥编:《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34.

④马进祥编:《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40.

⑤马进祥编:《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35.

⑥马进祥编:《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36.

⑦马进祥编:《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41.

⑧马进祥编:《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38.

⑨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70.

[1]马进祥.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2]何清.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选[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张承志月牙回族
我和月牙拉钩钩
月牙湾
青年歌声(2020年5期)2020-05-19 09:41:24
弯月牙
民族音乐(2019年2期)2019-12-10 13:14:55
造月牙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张承志文学年谱(修订稿)
东吴学术(2015年4期)2015-12-01 03:20:44
关于《张承志文学年谱》的订正启事
东吴学术(2015年4期)2015-12-01 03:20:42
精神的长旅
——从《黑骏马》到《心灵史》看张承志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