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法在通识经典导读课程中的应用—— 以《论语》导读课程为例

2013-08-15 00:43王丽云
红河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论语分组教学法

王丽云

(云南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经典导读课程是红河学院通识选修课程中“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与评判性思维”两个模块中涉及较多的课程,这些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任务。自学校通识经典导读课程开设以来,一直以班级人数多、专业庞杂、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为基本特征,这种众口难调的班级特征不仅使任课老师难以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甚至在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方面也会感到困难重重。为了解决通识课教学过程中的这一难题,笔者在近些年的《论语》导读课程教学中受合作学习的启发,把分组教学引入课堂,通过教学实践后认为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经典导读课程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表达、组织、管理等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可能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现把这一方法作一总结,以便与广大从事通识经典导读课程的老师交流研讨,为提高通识经典导读课程的教学质量尽一己之力。

一 分组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在通识选修课程中采用分组教学,主要得益于合作学习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启发。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学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1]。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了与人交流合作及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体验到了参与教学过程的乐趣。世界各国研究一致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2]。合作学习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3]。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支柱之一[4]。在合作学习已普遍进入中小学课堂并取得一定实效的同时,我国关于大学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5]。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在教学中积极研究与践行这一先进教学理论和策略。

合作学习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它基于动机强化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选择理论、社会互赖理论、接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论、发展理论、精致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工学理论等多种理论[6]。“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纷杂零散,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各自的着重点也自然是不一致的,但各种理论观点存在着互补性,而不是彼此矛盾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石。[7]”总的来看,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度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理论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学基础。这种理论的核心是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学习中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时,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对知识的钻研就会更加深刻。在表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会使新旧知识更加融合,从而扩大了知识的应用层面,合作学习可以激励学生个体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深层次的思维;学生们在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感情,培养了合作与协作精神,有助于消除隔阂、歧视和冷漠,因此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还通过情感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

总之,合作学习可以弥补一个教师无法面对众多具有差异的学习者进行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笔者认为,在学生人数众多的通识经典导读选修课中尝试分组教学来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是一种建立在坚实理论基础上的有益和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 分组教学法在《论语》导读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分组教学法主要以小组划分作为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重点,小组评价作为关键实施应用。

(一)科学的小组划分是分组教学法的基础

《论语》导读教学班,通常都是100人的大班,专业一般涉及到20多个,学生兴趣、个性迥异。在分组过程中,以组建异质小组为主导,具体兼顾以下原则:

1、文理科搭配的原则。由于专业兴趣和专业基础的不同,在教学中,通常是文科专业较多的班级比理科专业较多的班显得活跃,因而在分组中,以文科专业学生多于理科专业的学生为首选。

2、性别搭配原则。男女生由于性别的差异,思维、能力发展各有侧重,搭配成组可以取长补短。在分组中,以男女生比例大致协调为佳。

3、内外向型同学搭配原则。外向型同学开朗、大方,内向型同学沉静、细致,互相搭配有助于调动小组学习气氛,提高小组学习质量。

4、能力搭配原则。组长的组织能力和组员的交流、表达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学习的总体效果,根据学生能力认定的“较强”、“中等”、“较差”三个层次来搭配分组有助于小组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5、名册顺序原则。在通过问卷了解学生性格特征、能力的基础上,尽量按名册顺序来进行分组,这样的划分有助于教师课堂考勤登记和登陆成绩,有利于教学管理。

根据以上原则,与《论语》20篇相对应,《论语》导读课程主要在通过问卷了解学生性格特征、能力的基础上按照文理科、性别搭配原则,以名册为序把100名同学平均分为20组,每组5人。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的需要可随时把任意两组合并成10人的小组或把20个小组整合成为2-4个学习大组,组织有序,灵活方便,可优化小组学习效果。

(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分组教学法的重点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在于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学习组织指导。《论语》导读课程中,主要设计了以下三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1、通过小组交流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批判性思维、组织、表达能力。

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部分,主要设计了“《论语》就在我们身边”、“我看孔子 ——电影《孔子》评析”、“于丹《 论语》心得评析”三个小组交流会。三个交流会的内容分别为《论语》文本、《论语》所涉及的中心人物、《论语》的主要思想,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原文的真实性、人物的生动性、思想的通俗性引导学生对《论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再通过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课外交流会放在两个小组合并成的10人小组中进行,要求参与交流的小组成员签名并做好详细的交流记录,老师抽查1-2组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在准备小组交流会的过程中,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课外交流会完成后,由10个小组的发言人代表小组在课堂上发言,老师对发言反映出来的小组交流情况进行点评,并对交流的内容作出总结。

2、通过小组即兴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论语》原文学习中按篇章提出问题,由小组整合成一个问题后存入由班长负责的“问题”银行,之后由小组交叉取出问题银行中的问题轮流由小组成员即兴回答,老师即兴补充回答或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进行探究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小组即兴回答环节由于问题由小组自行设计,所以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较有兴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组员轮流即兴回答,其它组员可补充,对学生个人具有较大的挑战性,组员的答题表现在原文学习完后总体评定,因自己的回答关乎集体,所以学生在原文学习中自主学习会格外认真。

3、通过小组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讲授《论语》的主要思想时,组织学生与老师一起把与现实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仁、义、礼、孝等思想设计成辩论题目,把学习小组分为正方、反方和评论方。先由正、反两方的代表发言,进而双方展开辩论,然后各方作出总结性发言,最后由评论方对双方提问和发表见解,并最终决定胜负。老师在现场对活动及时进行总结。

通过小组正反两方面的辩论与总结,学生对《论语》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也由此得到发展。

(三)科学的学习评价是分组教学法的关键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成功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合理评价机制。我在教学中常常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的个人评价相结合,学生的合作学习部分评分通常由小组总评、组长对组员的评价、组员自评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老师根据学生的书面记录和发言情况等学习结果来进行评分,第二、三部分学生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三部分评分中,第一部分评分占60%,第二、三部分评分各占20%,既保证了老师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主导地位,也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三 分组教学法实施效果分析

从近两年学生的课堂反映和问卷调查来看,分组教学法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学生而言,小组的划分和共同的学习活动,使班级学习气氛得到改善,学生从小组到大组,再到全班,非常自然地形成了集体学习讨论的氛围;在小组学习活动中,以集体评分为主,关注学习的过程,小组提问和交叉解答的即兴答辩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导读课的热情,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表达、组织、管理等能力,达到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标,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确保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期末问卷调查中,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适应并接受分组教学,所有学生都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有所增加,在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在学校教务评价系统中反映:“觉得上课还是学到很多东西,老师让我们小组讨论学习,让我学会了怎样与别人合作学习,谢谢!”作为老师来讲,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长利于考勤,利于班级管理,利于高效率的布置和完成学习任务,利于学生学习评价,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登记……

当然,分组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在小组课堂交流中,要求学生轮流担任小组发言人,由于经验和能力的缺乏,一部分学生讲解过程效果不佳,声音小、思路不清晰、不生动等等,导致课堂效果差,其它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在小组即兴答辩环节,一部分学生只关注自己小组负责的内容,对其他组负责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回答问题不够全面、透彻;从课程考核基本模式改革来看,学生对学习评价的参与性认识不足,不能够把握平时考核、期中考核的自主权,有几个组长不能够认真记录组员的自主学习情况和对课堂参与情况进行客观评分,全部打成一样的高分,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客观等。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分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在学生学前指导、课程考核学生参与的评价监控方面重新思考、调整,以进一步完善这种教学方法。

四 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把分组教学法引入通识经典导读课程的教学,既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与和谐教学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师生交流、学生交流,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中自如地把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再把课外学习讨论所得带到课堂中进行交流讨论,较为全面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表达、思维等多项能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经典导读课程中实践分组教学法时应该注意的是教无定法,在把学生划分成小组后,采取什么样的教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能力,碰到问题后怎么及时解决处理,只有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的思考、实践、探索,才能真正发挥分组教学法的优势。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3.

[2]李敏,王平均.师生互动型合作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科技创新导报,2008(7):198.

[3]姚新德.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48.

[4]刘水清.一种值得在大学推广的教学方法[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32.

[5]王秀丽.大学生合作学习—我国研究现状与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07(4):9.

[6]徐莉,夏晓梅.合作学习理论概述及意义分析[J].科技资讯,2008(21):175.

[7]王伟琼.浅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J].内江科技,2011,(3):27.

猜你喜欢
论语分组教学法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