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斌,程时用
(1.广州番禺区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1400;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职业教育是我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来,从教育行政部门到职业院校都对中高职的衔接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与人才培养实践。纵观已有研究,人们更多把关注要点集中在中高职衔接过程学制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而对德育有效衔接的研究还不多。实际上,育人先育德,德育是教育中的首要问题,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战略意义。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有效衔接,是摆在中高职教育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紧迫课题。
所谓“德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从衔接的方向来看,德育分为纵向衔接、横向衔接,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衔接是横向衔接,中高职德育是纵向衔接,是一个具有层次性、阶段性的系统过程。
关于道德认识发展的研究,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受到学者们的一致认可。他把每个人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有序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儿童对问题的考虑都以自我中心的,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对待规则,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指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1]56-78。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来看,中职生处于“他律阶段”,高职生处于“自律阶段”,中高职德育培养衔接就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的讨论,目前得到多数人认可的是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此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发展是一个渐进的、由低至高的发展过程,这种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而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2]163-164。根据这一规律,14 - 15 岁左右的中职生处于“习俗水平”,21-22岁左右的高职生处于“后习俗水平”。因此,中高职德育衔接就是实现“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的转变。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做好中高职德育有效衔接,首先要确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中等职业教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等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中高职业教育的目标都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是培养的层次与规格不相同,但德育目标大致相同,都是以“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为培养目标。作为职业教育,德育的目标须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很明显,现行德育目标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现行培养目标虽然指明了德育的方向,但忽视了不同阶段青少年具有不同的心智特征、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这一身心发展规律,无法体现德育目标的层次性。
中高职德育目标的衔接,除了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总目标,还应以《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特点和发展的规律,遵行工作岗位上对劳动者的具体要求,科学地、有规划地实施中高职德育工作。虽然具体的目标细则需要进一步商榷,但根据道德认识发展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念,作为中高职德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德育任务和要求,中职阶段是道德发展的“他律”阶段、“习俗水平”阶段,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基本的道德规范,认识道德价值的重要性,以“忠厚、诚信、纪律”为目标,树立学生的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高职阶段是道德发展的“自律”阶段、“后习俗水平”阶段,主要任务除了要巩固中职阶段的成果外,还要努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以“合作、尊重、正义”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他律”到“自律”,是人从“不自由”到自由发展的飞跃,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德育功能的最终体现。
目前,我国中高职德育内容和范围过于陈旧,往往脱离学生实际,没有注重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没有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品质上去进行德育工作,出现“对小学生讲爱国主义、对中学生讲集体主义、对大学生却不得不讲行为规范”的搞笑现象,阻碍了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人格的塑造。因此,在中高职德育内容衔接上,必须紧紧围绕德育目标的价值标准,根据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并形成一定的衔接标准。比如:中职德育主要是知道道德规范是什么,形成“他律”,高职德育则要说明为什么,阐述德育规范的理性基础,形成“自律”;中职德育是采取情感的教育方式,动之以情;高职德育采取理性分析方式,晓之以理;中职德育范围是特殊的个案式教育,高职德育则是建立道德规范的普遍性标准,超越个别特殊情境。
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追求、一种希望、一种向往。信念是指人坚信某种认识的正确性,并经常用来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性。每个人都需要有理想信念,中高职德育首要任务是理想信念教育。中职德育的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让学生有一定的理想和信念,这是他们努力拼博的力量源泉。高职德育则在中职德育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职德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在重温历史故事、仰慕民族英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作为炎黄子孙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高职德育则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勤奋好学,开拓创新,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在中高职德育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不同阶段学习的内容及要求具体化、层次化,使之成为学生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中职德育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高职德育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知行统一,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
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分层次地进行德育教育。中职主要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加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开展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意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开展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高职则要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四有”新人。
明确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后,中高职德育衔接的途经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根据目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现状,可以通过以下途经来实现。
作为以培养“职业人”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德育培养应紧紧围绕“职业人”这一主线,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组织,按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德育教育。中职通过校企融合,引进企业文化、学生走进企业等方式,让学生熟悉企业,认识职业对人生的意义,培养职业自豪感和热爱职业的激情。高职“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进行德育教育,在顶岗实习、校内仿真实训中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职业意识。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在中职阶段,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高职阶段,思想政治课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不但要深入理解基本内容,还要以这些理论为引导,进行自我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的改造。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支配之下完成的,而心理素质是人的各种素质的核心和动力。现阶段,传统的应试教育及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导致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人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中职德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厌学、惧学心理,缺乏理想;不少学生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缩手缩脚,不会正常交往,不能承受挫折,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适应性差,欠缺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性格存在缺陷等等。高职生则在人际交往心理、就业选择心理等方面问题突出。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德育建设的重点。中高职需要重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积极探索、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中职生通过个人网页、个人博客、虚拟社区、网上咨询、虚拟教室、网上德育基地等途径来开展网上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高职生则需要进一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网络道德、信息素养、网络伦理、网络人格等方面的德育教育,最终实现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的不断提高。
校园文化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每天生活于校园中,处于校园文化的包围之中,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学校要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受到良好文化的感染,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自觉不自觉地提升自我综合素质。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实施德育大纲必须加强领导,必须有健全的领导体制,专门的组织机构,得力的队伍,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必要的经费与物质保证”,从目前中高职衔接现状来看,德育的管理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大纲的制定应从政策上保证中高职德育的衔接。中高职德育的不衔接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德育大纲本身存在着问题,包括德育目标层次不明显、德育内容重复等。因此,应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的德育大纲进行修订,制定一个与时俱进的、完善的《中高职德育大纲》,为德育衔接提供政策上的保证。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置中高职德育衔接的管理机构,建立中高职德育衔接的科学标准,并且定期检查和评估德育的衔接工作;二是要完善中高职德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职要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行政主抓、部门配合和全员参与的制度,中职校长要担当起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务处政务处团委等部门更要主抓落实。
要做好中高职德育的衔接工作,必须建立中高职德育联系沟通制度。对口招生的学校,要经常进行走访、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加强相互衔接;建立区域内德育工作者之间的经验交流制度,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相互提高;建立高职党组织和中职业余党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组织发展工作等等。
家庭、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环境各异,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但它们是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四者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形成德育良好的氛围。
总之,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中高职的衔接应该在注重形式衔接的同时,更注重内涵(如德育)的衔接。这是一项复杂庞大、意义深远的工程,不但需要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支助,更需要全社会及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断开拓,不断进取,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2]L·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N].光明日报,2000-0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