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威
(北京理工大学 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1)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是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课堂。近年来,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数量逐年递增,加之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造成实验室人员流动性较大,实验室空间不足。另外,科研项目涉及更多的实验试剂或实验手段,而一些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安全意识较淡薄,如果监管不到位,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安全事故,导致无可挽回的经济财产损失,甚至造成人身伤害。因此,必须深入分析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形成原因及表现形式,探索相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和措施,以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维护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1-3]。
实验室安全事故可分为3类:公共安全类、化学生物安全类和机械电气安全类[4-5]。
公共安全事故是实验室安全事故中最易发生的事故,实验室中某些特殊的需要(如使用高功率、高热、易燃易爆物品)增加了引发公共安全事故的可能。
(1)火灾。近些年来国内外高校实验室的火灾案例并不鲜见。实验室发生火灾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实验室人员防火意识淡薄和缺乏消防知识是最主要的原因。一些实验室存放有易燃易爆类化学药品,如不能严加管理,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将引发火灾。由于许多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性,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凶猛以至于难以控制。实验室仪器众多,供电线路复杂,电线短路或老化也是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实验操作不当或设备高温超时运转也会导致火灾的发生。
(2)爆炸。在实验室火灾事故中往往会伴随着爆炸,这是因为实验室存有压缩气体(特别是可燃性压缩气体)和易爆化学药品。很多实验设备老化后会存在安全隐患,例如易燃易爆物品泄漏,如遇火花会引起爆炸。实验仪器设备故障、易爆物品存储不合理等都可能引起的实验室爆炸事故。而很多在实验室进行的研究性实验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涉及研究爆炸问题的实验室就更增加了爆炸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上这些情况均会导致实验室爆炸事故发生。
化学生物安全事故多发生在化工类和生物技术类实验室。化学药品种类繁多,化学性质多样;而细菌和病毒则有致感染性的特质。常见事故为:
(1)毒害污染。实验室的毒害污染事故主要可分为有毒物质、放射性物品的泄漏以及化学反应产生的毒物。事故常见于化工、生物实验室中,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除了违规操作导致有毒化学品泄漏和药品错误接触外,还包括因设备老化或存在故障致使有毒害性的物质外泄造成污染,尤其是有毒气体的泄漏污染。实验室管理不善造成有毒物品散落和流失,废水、废气、废液的不当排放或处理,也会引起环境污染和毒害性事故的发生等。
(2)自燃。很多化学品的着火点比较低或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易导致化学品的自燃。自燃多为缓慢的化学反应,起初不能引起人的注意,一旦火势扩大将难以控制,而伴随化学品的燃烧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进而可引发中毒事件。
(3)病毒感染。部分实验室会进行细菌和病毒的培养研究,有些细菌本身就具有危害性。对于致病性不强的菌种,人们往往会麻痹大意。但细菌可能产生变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非致病菌转变为致病菌,如果人体被感染就非常危险,特别是身体有伤口危险性就更大。实验人员疏忽或仪器老化发生故障都会引起这些危险细菌或病毒的扩散,危及人的健康。
(4)噬咬伤害。生物学研究、药物生产、药效实验、安全评价等离不开实验动物。对于实验动物的饲养、使用应该小心谨慎,因为实验动物并不像饲养的宠物那样温顺无害,一旦遭到实验动物的噬咬,有可能引起伤口发炎或感染动物本身所携带的细菌或病毒,如果实验动物用于病毒性实验,那么也有可能感染实验的病毒,这种危害是非常大的。
机械设备类伤人事故,主要是因为操作不当或缺少安全防护造成的,多发生在有高速旋转或冲击运动的机械实验室。机械设备类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有:违反实验操作规章制度,在缺少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在设备高速运转时,有可能造成设备挤压、脱落、碰撞而导致伤人事故;实验设备使用不当造成高温物质外喷、外溢[6-7]。而对于电气火灾类事故,原因较多,损失也很大。供电线路老化是严重的事故隐患,实验室乱接电源线、超负荷用电等都会引起安全事故。
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直接危害师生的人身安全、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也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8]。
2.1.1 安全设备设施陈旧落后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实验设备的安全配套设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环节。除了门禁、视频监控系统、烟雾报警、灭火器材等安全消防设施外,还要根据实验室的性质和类型的不同,配置有针对性的配套安全设备和安全防范设施[9]。高校实验室是人员相对集中且流动性较大的场所,容易发生一些难以预测的事故,例如:占用消防安全通道,致使安全通道在应急情况下无法疏散及救援;一些通风、排毒、排废通道被堵,甚至由于建设不合理而造成安全隐患。
2.1.2 实验室面积不足,空间隔离不符合标准
由于高校近年来不断扩招学生,实验室用房紧张的现象日益突出,实验室设备摆放也相对密集,为实验室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尤其是进行有毒化学品实验的实验室,室内通风不良,有毒气体不能及时排出,对楼内人员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此外,受空间限制,实验操作所要求的安全距离不够,很容易在实验过程中造成拥挤和碰撞,从而导致各种事故的发生[10]。
2.2.1 安全观念淡薄,缺乏环保意识
通过对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分析可知,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安全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大意或违规操作。安全意识淡薄的根源在于对实验安全没有正确的认识,“安全实验”宣传不到位或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实验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差,部分管理者专业素质低,未按规定处理“三废”。而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高校对教学科研单一重视、忽视安全环保的思想导致的[11]。
2.2.2 安全管理制度不严格,缺乏检查督促
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在加快,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没有及时进行修订,存在一定的缺陷,安全检查督促不细致,执行落实不到位。随着高校对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延长,实验室的使用率不断增加,而与实验室相配套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未得到落实,有些实验室甚至在超负荷使用,相配套的安全保障措施也没有及时跟上[12]。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严格的考核,使安全管理制度成为一种“形式”,并没有在实际操作和日常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是导致实验室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13]。
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重点建设和完善“教育、预防、整改”3项措施,构建以“教育在先、预防为主、整改不断”为核心内容的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教育是安全工作的基础。安全教育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方式,向全校师生传输安全知识,教授安全技能,强化安全意识,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正确的安全思维习惯,把安全第一的观念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安全预防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点。安全预防是主动、积极地预防事故或者灾难发生的对策。完善各种安全辅助设施,建立“人防、技防、物防”的“三防”体系,提前分析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采取妥善的防控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实验室制定各项应急预案,尽可能地将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安全整改包括对安全隐患的整改和对安全事故的整改2方面:对安全隐患的整改是要求在规定期限内恢复安全状态,改变不符合要求的错误行为;对安全事故的整改则要分析事故原因、吸收事故教训、弥补安全管理方面的漏洞等,进行系统化的整改工程。
2004年,北京理工大学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技安环保检查制度”,编制了“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技安环保检查手册”,规范了监督检查的内容和形式,确立了周期性检查与随机性抽查相结合、学校监督与学院实验室自觉排查相结合的安全监管模式,明确了各级安全责任人的监管职责。自2012年起,在例行安全检查工作中增加了专家和主管副院长的参与,检查频度逐步提高为每月2次,建立了“实验室安全检查通报制度”,督促有安全隐患的单位整改。
在学校和学院组织的例行实验室安全检查中,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能及时整改的,要求立即整改;对隐患问题较严重的,当场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要求限期改正,并由实验室负责人和主管院长在隐患整改通知单上写明整改措施并签字,然后返回至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的部门,以督促安全隐患整改工作的落实。此外,学校每年通过落实上级有关安全大检查、寒暑假前实验室安全大检查的安排,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安全隐患治理专项会议,明确治理意见和治理方案,确保了各项隐患及时有效地处理解决。
从2007年开始实施实验室安全准入制,组织开展了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安全准入培训工作,对新进入实验室从事危险化学品实验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参与科研的本科生实施了实验室安全培训,对考试合格的学生发放实验室安全准入证,持证的学生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工作。此外,学校正在组织实施本校火炸药专业岗位从业资格培训工作。
研讨我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思路,提出了“育人为本,安全第一,全员提高,重在落实”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理念,突出全员参与和文化建设,编辑设计了《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宣传手册》,积极推进全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力争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激发师生“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自发意识,切实有效地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高校实验室系统庞大,财产价值巨大,涉及人员众多,实验室安全不仅影响个人安全与健康,也影响到广大人群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声誉、国际地位,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要从根本上重视实验室安全问题,实验室要做到思想明确、制度健全、措施得力、设施可靠,才能创造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环境,彻底地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保证人、财、物的安全。
(References)
[1]王杰,刘晓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与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79-82.
[2]刘照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4):115-118.
[3]黄伟华.刍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3-54.
[4]赵文武,李桂桃.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3):27-29.
[5]王同顺,赵素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6):143-145.
[6]肖文左.对高校实验室安全及其管理问题的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77-81.
[7]李凤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浅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342-344.
[8]张果.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18-120.
[9]叶秉良,汪进前,李五一,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419-422.
[10]孙忠,王洪肖,张锡良,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7):11-14.
[11]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67.
[12]王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9):179-182.
[13]高淑芹,平梅.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分析及对策[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7,26(10):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