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远,王丽萍
(南京师范大学 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0023)
实践教学是根据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实践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而开展的实践活动[1]。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2]。由此可见,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而实践教学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具有工具属性,实践育人既是手段又是目标。
当今,高校的实践教学正在经历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3]。作为高校实践教学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应该对实践教学现状再认识,对实践教学理论再思考,对实践教学实践再改革,以此循环往复,做好顶层的设计和引领,不断完善和发挥高校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实践教学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而其客体则是多元的,既包括自然对象,又包括社会对象,还包括精神对象。自然对象主要是指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等。以自然对象为客体的实践教学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社会对象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和发展规律,以社会对象为客体的实践教学在于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和规律进行揭示。精神对象是指人的意识活动及其活动的总和,指向精神对象的实践教学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层次、品味、情操、胸怀。在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客体主要以自然对象为主,而在哲学、社会、人文和艺术类学科的实践教学中,客体则以社会对象和精神对象为主。因此,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必须兼顾和面向多元客体的。
传统的实践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多以理工科为主,一谈起实践教学,言必称某工程技术专业,忽略了以社会对象和精神对象为探索客体的文科实践。高校的理工科实践教学相比文科实践教学,在理论研究、体系构建、实践探索上都远远走在前面,而文科实践滞后,较为薄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文科实践的边界不够清晰,对文科实践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文科实践包含哪些内容,具有哪些实践形式等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些不足显然有悖于实践教学客体多元的属性,也违背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因此,实践教学不仅是理工类学科专业的事情,也不仅是理工科院校的事情,更应该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所有高校的事情。对于一所高校,尤其是综合性高校来说,在确保理工科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更应该积极探索文科实践教学的规律,建构文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文科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使文科实践教学走出“自发”的状态,从“自发”走向“自觉”。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以文科为传统优势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不断探索和总结文科实践的发展规律并走向理性升华,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和“四级递进、两翼开放、立体复合”的文科实践教学体系,即公共基础型实验、专业方向型实验、综合模拟型实验、创新拓展型实验4级递进,学科专业内部、社会行业业界两翼开放,学生的各项能力立体复合。同时大力革新文科实践教学方法,在全校范围掀起了一场“研究性的教”和“研究性的学”的风气,改变了以往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通过将问题与项目引入文科课堂,开展小班讨论、项目社会调查,作品实践创作等实践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学校还大力加强文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我校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法学实验教学中心、美术与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先后获得了江苏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称号,在数量上与理工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分秋色。此外,在各类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上,一改往日以理工科项目、装备、设计为主的局面,吸引了大量的文科学生参与。例如在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中涌现了大量的社会调查、艺术设计、诗词创作等竞赛作品,充分拓展了实践的内涵,体现了实践客体多元的本质。
管理经验告诉我们,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素质,比素质更重要的是觉悟,后者更决定了学生能在专业中走多远,因此,要关注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建构。传统意义上,实践教学的目标往往仅局限于验证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否掌握。随着对实践教学的深入研究和认识,实践教学对学生动手实践、自主设计和综合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也逐渐受到重视。实际上,实践教学的目标应不仅表现在教育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同时也应表现在对学生个性心理、行为习惯等素质范畴的发展过程上。从实践教学的本质上来看,它是专业教育属性和通识教育属性两者兼有的,其中通识教育属性包含2个意义:其一,基本实践训练对于专业的通识教育意义;其二,对学生个体成长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意义。在高校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践教学的通识教育属性却常常被人忽略[4]。一方面,就某专业而言,在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基本的实践训练很难真正为学生在某一领域继续深造和专业成长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常常被专业教育所控制,一提及实践教学往往会与专业知识、技能挂钩,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心理、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应注意实践教学的跨学科发展和通识教育的推行。有研究者将实践教学目标归结为4个方面:传承实践知识、提升实践理性、优化实践策略和生成实践智慧[5]。这可以说是对实践教学目标较为深入和全面的归纳。
从具体实现的角度来看,高校实践教学的目标至少应该包含3个方面:知识认知目标、能力培养目标、通识教育目标。知识认知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一般知识,形成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构体系,并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践创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是在知识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专业技术适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通识教育目标则是在实现前2种目标的同时,对学生的身体、心理、道德文化、审美、智能等素质,以及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职业素养、实践理性等方面的培养。
南京师范大学自2006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始,在目标设定上就十分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建构了以学生为主体,包含知识认知、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通过课程教学、实验操作、科研训练、创新创作来实现。在全校范围内打破学科和专业的界限,整合并开放实践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成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让实践活动更具灵活性、拓展性、迁移性和牵引力。以政策为导向鼓励教师在科研中提炼学生实践课题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和项目,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再运用。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能力素养,为使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熟练的教学技能,以及最前沿技术的操作和实践能力,在校企共建上重点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实践和技术应用锻炼,丰富教师的实际经验,增强教师的动手能力,同时聘请企业专家担任课程主讲教师或实验师。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适用能力。同时,强化课程和项目的育人功能,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的舞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升华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从中受到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撞击,获得精神升华,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例如国家级教学名师汤国安教授领衔讲授的“GIS之美”,省级教学名师周兴和教授的“解构数学之美”等品牌课程和讲座充分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美学情操。
当今,高教界已经普遍认可实践教学不能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庸和从属,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6],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的教学体系。然而,毋庸讳言,在实际中还存在实践教学只重视校内课堂实验,轻视校外生产实习;追求仪器设备的更新,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的统一性、固定性和定式化,忽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单个实验项目的更新,轻视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等问题[7]。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回答2个问题,其一是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实践能力;其二就是培养方案,即“怎样培养这种能力”[8]。上文已经回答了目标的问题,下文重点探讨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设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知规律的本源,高校实践教学应该回归到这个认知规律的本源上,结合实践教学的目标,建构一个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理论教学密不可分的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遵循整体性、有序性、效率性三大原则,应该包括“认知实践—理论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探索性认知实践”等几个层次[9]。每个层次对应不同的实践教学阶段: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科研能力训练、毕业设计(论文)和创新训练。
认知实习作为一种感性认识,是最初的实习,重在听和看,是进入一个全新知识领域的重要方式,深入浅出地认知事物、理解事物,将模糊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趣味化。基本技能训练是高于认知实习的实践阶段,重在动手操作,它为继续深入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在这个阶段,彰显了实践教学对于专业发展的基础教育属性,为将来的专业技能训练和科研创新打好基础。专业技能训练则是重现、验证既有理论知识的重要实践方式,在这个阶段,可进行多学科知识融合实践,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生产实习则是经过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后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是高于前几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在这个阶段中,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科研能力训练则属于更高层次的训练,是融会理论知识、贯通实践方法、酝酿创新理念的重要过程。最后达到总结提升阶段,毕业设计(论文)或创新训练是最高层次的实践方法,是直接的探索性实践,是一种再认识的过程,是循环提升以后更高层次的认识实践,是理论、实践、创新的高度结合。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以实践教学主管部门为引领,以学院为改革主体,以新闻传播学院、生物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分别代表文、理、工及我校特色的教师教育为试点,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改革大胆突破了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以实践育人和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着力研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切合点,用系统的观点寻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统一的新体系,借以发挥实践教学的整体功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3个层次的实践体系:
(1)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企业参观、学科基础实验、计算机管理软件等基本技能操作、项目见习等。
(2)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包括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生产实习等。
(3)科研能力训练+毕业设计(论文)和创新训练。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研究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创新训练项目、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
3个层次间没有绝对的阈限,是相互贯通的,例如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实验时完全可以再进行学科基础实验的操作,同时也可以是毕业设计准备工作的一部分。学院通过实验课程群的建设、实验室的开放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层次的贯通提供保障。学校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英才培养计划”、“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实施,给学院和英才导师最大的教学自由权和决定权,引领我校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措施。此外,通过设置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践,追求实践的最高境界,在全校所有学科专业中形成“重视实践,乐于实践、善于实践”的良好氛围。
理论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主要存在于书本或各种媒体之中。理论教学通常通过阅读、讲座、授课等方式进行。与理论知识不同,实践知识多具有内隐性和情境性,往往存在于个体之中,是与某个人和特定情境相联系的,其表现形式又常常是整合的、综合的。实践知识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更强调个体的参与性,其形式必须是多样的。可以是科学实验、模拟、观摩、考察、访问、讨论、演讲、作业、练习、现场学习、经验交流、资料查询、总结提升、创新设计等,这些性质不同、方式不同的活动均属于实践教学的形式。每个实践形式都有其独到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教学中要重视练习,每套练习题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设计。练习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培养了学生如何将实际科研问题分解为课程中的理论问题,然后逐个解决的能力,可以说练习就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10]。
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是一种挑战。首先,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上,就要改以往单一的形式为多形式交叉复合,例如在认识实习阶段,可能是观摩、访问、讨论、现场学习等;在创新训练阶段则可能是科学实验、讨论、资料查询、总结提升等。教师和管理人员应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阶段和目标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组合,使内容和形式恰到好处地融合,服务于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其次,在实践教学管理上,既要根据不同的实践形式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又要改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及时更正实践活动中的不足,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质量。
本着“鼓励创新,不逾规矩”的原则,2007年始,南京师范大学为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形式的认知,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一方面,在教学改革上鼓励教师改变教学方法,使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进行实践教学,在每年的校级教学改革课题上专列实践教学改革项目,通过鼓励申报和课题委托的方式,加强教师对具体课程及实践阶段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管理上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以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全面过程管理为理论依据,加强对实践教学多种形式和评价指标的研究,找出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在“南京师范大学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上设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点。有效地实时监控了实践课堂、创新训练项目、毕业设计(论文)及竞赛活动等实践教学活动的进行,即时生成数据,进行动态综合的考核考察,并可根据不同目标和口径的需要,实现灵活汇总分析。目前该项改革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及兄弟院校的关注,成为江苏省教改重点课题。
对实践教学客体多元性、目标全面性、体系系统性、形式多样性的再认识,重新指引了高校的实践教学实践,即文科实践教学的探索、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形成和实现方式、实践教学体系的重塑以及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革新。可以说没有理论的再认识就没有实践的新改革,而实践的新改革则必将会促进新的理论升华。
(References)
[1]朱军.高校实践教学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40-141.
[2]史金联.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8):154-156.
[3]许国动.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4):52-53.
[4]孙康宁,傅水根,梁延德,等.浅论工程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对策与通识教育属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1(9):17-20.
[5]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46-49.
[6]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杨俊英.试论高等教育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2007(9):25-26.
[8]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1-14.
[9]孙康宁,张景德.关于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N].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2-03-07.
[10]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