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纲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五化并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此举也是湖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运行方式,实现“中部崛起”的内在要求。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是一个单独的任务,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湖南要紧抓机遇,迎头奋进,以信息技术、工业技术融合为起点,注重产品融合与业务融合的过程,不断促进产业融合、新产业衍生,确保我省社会价值模式、经济运行和增长方式转变过程的稳定发展。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是我们党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的工作任务。近年来,湖南省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在各经济发展部门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己经具备了融合的条件。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机遇,在认真分析湖南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力推进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融合,以“两型社会”为发展目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工业化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使传统产业改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发展空间,不可避免地成为两化融合的内在动力。湖南尽管信息基础建设起步较晚,但信息化发展速度极快。目前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已经形成,为两化融合提供了有力的基础。自1997年以后(湖南省第一信息产业1997年最终产品占GDP的比重为0.6%),湖南先后引进和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的战略措施,并将信息产业列为重要发展产业,政府不断强化信息基础建设,投入对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开发给予资金、技术支持,并建立以郴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为龙头的信息产业集群,以扩大信息技术的扩散效应。近年来,湖南互联网用户、移动电话等数量突飞猛进,2007年末全省共有互联网宽带213.20万户,到2011年末全省共有互联网宽带517.80万户。仅5年时间,互连网用户增加了142.9%;2007移动电话用户1891.07万户,到201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共有3780.48万户,5年增加了99.91%;作为新兴业务3G,湖南发展非常迅速,全省2009年正式运营,截止到6月末,全省总共拥有3G用户数13.29万户,到2011年末,全省共拥有3G用户数474.19万户,近三年增加460.90万户,翻了35.68倍。同时,湖南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大步跨越,2011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81亿人民币,比5年前2006年增加了1100多亿元,成为全省规模工业第八个千亿产业。其中规模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170.87亿元,增长65.9%,高出全国44.8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幅达49.1%,位列全省各主要行业增幅之首。湖南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己经初步建成了专业门类基本齐全、产业链相对完善、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日益完善的产业体系。两化融合的顺利推进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互联网络平台上的,尤其在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过程中,通过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络、通讯设备等来实现和完成,而湖南信息基础建设恰恰为两化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融合的机制,两化融合趋于发生在信息技术、工业技术较为发达的产业,从而实现工业企业产业升级、由大变强,进而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当前湖南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各个产业发展水平与程度有差异,工业制造业作为始终作为省内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作为消费品工业的传统工业在“两化融合”过程中取得明显进展;同时,由于各个产业的特点,汽车、电器、煤炭、服装、冶金、金融、物流等产业的信息化意识逐步增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逐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益日渐显现。据调查,湖南在设备制造、机械、冶金、金融等大型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从产品设计一直到销售、经营管理的整个运作过程都引入了信息化,产品周期缩短,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升,市场响应度增强,出现两化程度较高的局面。建筑业、旅游业、农业与信息化过程关联相对较少。尤其是一些核心技术薄弱,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为落后,信息化理念不足的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发布信息、文字处理、简单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单纯的生产自动控制等低级阶段,没有深入到供应链集成、分销渠道等层面,管理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企业风险控制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同行业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较薄弱。以长沙为例,到2011年为止,全市中大型商业企业、连锁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也普遍运用了信息技术、互联网络,其中湖南HEG电子玻璃有限公司、三辰影库卡通节目发展公司、长城信息、中科软件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威胜电子公司、湖南湘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00多户企业广泛应用了ERP、CRM等信息技术,有效改善了设计、生产、管理和流通地方等环节,对全市GDP的增长起到了直接贡献。然而,在农业、化肥、造纸、肉制品加工行业及非生产性服务业中,两化融合仍基本处于局部应用阶段。
2011年湖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635.19亿元,GDP排名居全国前十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33.66亿元,增长了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324.73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576.8亿元,增长11%。目前,湖南整体工业化进程达到中期后半段,产品研发能力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在企业行业中应用日渐普及和深入,产业结构得到不断的优化升级,钢铁、轻工、纺织、机械等制造业向数控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新的技术优势。到2011年为止,制造业占湖南GDP的47.49%以上,与此同时,大型制造企业与大型服务企业全面提质、扩能技改,在数量与规模上,两化融合的技术相对成熟。因此,湖南实现两化融合的重点是趋向于制造产业。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我省制造业技术相对成熟,能够大面积利用信息化技术,渗透程度较高,易于实现技术融合;二是我省制造业自动化、电气化程度高,对于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业务的需求量大,为两化融合创造了空间;三是我省制造业的大型企业自身发展已颇具规模,收益较高,能够承担两化融合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成本,具有相应的技术研发能力,为融合提供保障条件;四是我省体制政策正在进一步成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迎头超越的精神,为两化融合用强有力的保障。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产业,积极响应湖南省政府“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正在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合理优化资源配置,节能减排。此外,2012年全省新型工业化工作的目标是,力争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3.5%和14%以上,技改投资增长25%以上,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下降4.5%以上,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用水量降低5%以上,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综合指数达到0.55以上。
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当前,我省两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融合水平低。两化融合的实现是以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为起点的。目前湖南微电子技术相对落后,与工业技术关联甚小;基础软件开发能力薄弱,与传统工业技术边界清晰,还不能与之进行有效磨合;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难以掌握信息技术的内核,从而不易与工业技术发生融合,阻碍了技术融合的顺利推进。
二是信息人力资源水平低。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带来了资金、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以及应用平台的变化,从而使得具备应用信息技术、信息设备能力的劳动者更具备竞争优势。按照湖南当前两化融合的阶段来看,我省规模以上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较多,但高端人才比较缺乏,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不足2%。系统集成分析人员、软件技术开发人员、互连网络设计建设人员、使用信息系统管理的科学管理人员大量缺乏,同时,公众普遍对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产业等的需求意识缺乏。
三是企业主体推进两化融合的动力不足。企业主体对两化融合的需求是企业内部发生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的强大动力。在湖南,大型企业较少,中小型企业占所有企业的90%左右。一方面,湖南地处中部,二元经济结构比较明显,多数中小企业的科研水平较低、自主研发技术融合手段受阻,同时又无法承受自主购买融合技术手段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我省地级市区市场对两化融合的理念理解不透,对融合产品的热情不够,市场的拉动效应不明显,融合产品带来的收益并不足以抵消融合成本,从而造成企业实现融合的动力不足。
湖南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要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基本途径,以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加快经济转变由不合理不协调向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资源利用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快推进城乡发展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
政府是推进两化融合的主体部门,必须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找准“两化融合”切入点,大力推进各产业“两化融合”的试点工作,促进信息技术在各产业中的推广应用,逐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两化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抓住湖南省里振兴企业业的有利机遇,用好有关优惠政策,通过资金、技术支持等手段不断增加中小企业的技术与产品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两化融合的效果。首先,根据目前湖南工业化发展水平,调查研究,对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企业进行登记,并给予政策支持。其次,根据产业性质不同、技术特征不同等特点,建立各产业综合配套实训基地,整合不同企业行业的专业人才,知识、经验、技术成果共享。再次,根据地区湖南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同的实际情况,各地区要量身打造符合各地区域的两化融合政策。鉴于张家界、湘西等一些自治的州县,务必要将提高其工业技术、信息技术水平作为当前地方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稳步提高两化融合顺利进行时所需求的信息化、工业化水平。最后,充分发挥标杆企业示范作用。树立信息化建设标杆企业,充分发挥标杆企业的示范作用,定期总结和推广标杆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提高全省两化建设认识水平。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的动态系统中,技术进步是必然,人才体系是关键。企业行业要突出主体作用,率先探索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走出一条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径。首先,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正规的信息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一大批企业所需的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化人才。其次,建立综合高级信息管理人才储备体系。政府牵头,会集企业行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将湖南省内具有工业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相关的高职位职称人员列入高管范围,建立人才储备资源管理信息决策库。同时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与科技部门要大力协助具备两化融合项目实施的企业建立人才信息储备中心(管理库),并给予的权利、威信和薪酬,并能够通过相应的渠道献计献策,影响企业决策,有效监督和促进两化融合的顺利进行;再次,完善人才引进的机制体制改革。以地方市(州)为主导,科学引进人才,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IT人才给予政策支持,以人才保障科学推进两化融合过程的实施,维护和升级信息应用系统并提供指导。
企业是主体,只有企业内部的技术产品业务融合,才有效地实现实现湖南融合的目标。首先,不断加强传统工业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湖南的大中型企业要积极引进国内外或省内已经开发和利用的智能生产工具,实现两种技术的成功对接。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突出行业指导作用,积极利用商会、与协会的沟通纽带的力量,完善行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各产业中的企业生产监控系统与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指导,实现信息、资金与物流的有效整合。再次,大力推进各产业企业内部的业务融合。一方面,充利用网络应用平台,实现设计、生产、销售与管理等业务流程的两化融合。另一方面,积极利用计算机应用的创新与便捷,通过先进的程序设计辅助技术等,对行业企业内产品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尤其要注重推进内部管理环节的两化融合进程,形成各内部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局域应用,达到管理效益的提高。
湖南推行两化融合最终都是源于企业发展的切实之需。当企业对两化融合产生需求而又力不从心之时,政府应当果断出击,不断建立完善两化融合的激励机制,在成功推行两化融合的进程中为行业企业保驾护航。首先,加大开发相应的高端设计技术、管件制造设备和新材料的研发,以及对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基础设备的开发,同时直接加大不同技术之间的关联,促进两化技术融合。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发基础性与专业性能并重的计算机系统软件。打破软件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相分离的局限,针对产业内的专业领域,开发高性能的机算机硬件与软件,适应新时期两化融合技术领域的新要求。再次,贯彻我省“科技强省”精神,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紧抓两化融合的技术关键点,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技术内核研发的投资力度,攻艰克难,确保两化中的关键技术融合。最后,激励现代企业趋向于两化融合发展。可效仿国外,为那些对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有科研需求的企业,给予融合的激励措施,建立“科研减税”政策,并实现融合技术在同类企业中共享。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湖南省“十二五”规划“四化两型”战略发展提出的正确命题。我们必须看到,湖南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同时又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要迅速而有效地推进湖南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还需对两化融合的实现机制进行分析研判,为湖南14个市州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营造良好环境并提供有力保障。
[1]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Z].2011.
[2]吴金明.“一化三基”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发展在湖南[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3]安筱鹏.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四个层次[J].中国信息界,2008,(5).
[4]曹建海,李海舰.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03,(1).
[5]陈凤,唐天伟.湖南省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2,(1).
[6]王金杰.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