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碧华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近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逐步深入对我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试题中阅读比重的增加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阅读基础、掌握丰富的阅读技能,更要求教师能够顺应大学英语改革的趋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正如Carrell所说,对于目前许多将英语作为二语和外语的语言学习者来说,阅读技能是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中最为重要的技能。[1]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主要采用精读教学法,阅读课堂上学生受教师支配,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学习超出其自身英语水平的语言形式和字词句的意思。也有少数教师将精读和泛读教学相结合,以期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技能的习得,尤其是阅读技能的习得。尽管现阶段部分教师将泛读教学融入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泛读的重要性仍被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忽视,学术界泛读教学理论和研究缺乏。国外泛读专家Renandya认为对精读教学的过度强调导致其它阅读教学方法无法实施,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2]针对这一现状,我国英语教师应尽快转变教育理念、深入分析阻碍泛读教学的主客观障碍、积极探寻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
国外众多专家学者从自身教育理念出发对泛读给出了不同的定义。Harmer首次将extensive reading作为术语用于外语教学实践,并认为泛读就是迅速和流利地阅读大量书籍。[3]Barnet将泛读定义为“休闲阅读”和“自由自愿阅读”。[4]Carrell和Carson认为泛读就是大量地阅读印刷材料或更长的读物(如书籍),阅读的重心在于理解意思而非专注于语言形式。[1]Davis认为进行泛读教学就是实施班级图书馆项目,是对英语课程体系的补充,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下被给予充足的阅读时间和大量的可理解性材料。阅读以了解信息、掌握文章大意和娱乐为目的,无需被测试。[5]这一定义触及了泛读的核心,揭示了泛读的本质,并对泛读进行了整体性概括。Grabe和Stoller将泛读阐述为学习者通过大量阅读符合其自身英语水平的阅读材料学习阅读技能和教师教授阅读技能的一种方式。两位学者还将泛读定义进行了概括,认为泛读即要求学习者大量阅读文字材料、了解文章大意,以休闲为主要阅读目的,自主选择泛读读物。[6]Day和Bamford进一步揭示了泛读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泛读十大原则:阅读材料应通俗易懂;阅读材料应体裁丰富、话题多样;学习者自由选择阅读材料;学习者尽可能多读;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取快乐、信息和了解大意;阅读后不应该被测试;阅读速度快而非慢;阅读是个体的、安静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师是阅读的模范。[7]
无论是一语或是二语学习者,长期泛读对其语言能力的影响都是积极和显著的。作为一种可理解性输入,泛读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词汇知识、增强文化意识、培养语篇意识、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而且有助于学习者进行高效的可理解性输出。Christine Nuttall指出,让学生进行泛读是增强其阅读技能最简单却又最有效的途径。Nuttall认为提高学习者外语语言技能最有效的方式是去以该门语言为母语的国家居住,其次则是大量阅读该语言读物。[8]这一观点得到了著名语言学家Anderson的赞同。Anderson多次强调泛读的重要性,认为阅读量和语言技能是相互促进的,即学生阅读的材料越多,其语言综合能力提高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然。[9]
国外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了泛读对学习者语言能力提高的显著影响。著名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比较了学生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和自主泛读模式下产生的学习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泛读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大大超出对照组的传统阅读教学。[10]Renandya,Ragan和Jacobs的实证研究数据表明实验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泛读训练后在阅读理解、口头句子重述和词语辨认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学生。[11]Elley和Mangubhai通过对斐济学生的实验研究揭示了泛读对英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12]此外,国外众多泛读专家如Gardener[13]、Horst[14]、Yamashita[15]等对泛读进行了大量研究,其数据分析结果有力的表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动机可以通过泛读得以提高,语言和交际能力得以增强。Day和Bamford在其著作中概括了泛读对学习者语言学习多维度的积极影响,并指出其四个主要作用,即:学生目的语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树立了积极的阅读态度;学生的阅读动机增强;学生在目的语各个层面的语言能力增强,尤其是词汇的增加和写作能力的提高。[16]
纵观我国现阶段泛读教学不难发现,泛读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部分教育者和出版商的关注,《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等主要大学英语教材的每单元都为学生提供了泛读材料,少数教师也开始在课堂内外引进泛读教学。尽管如此,与精读教学的日趋成熟相比,我国泛读教学仍处在萌芽状态,教学实践未在我国广泛展开,阅读教学的改革步伐仍停滞不前。
泛读虽然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其效果并不能在短期内凸显和实现。泛读的这一特点与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急求过级率的现状相悖。在我国大学英语的阅读课堂,精读几乎占据了全部课堂时间,泛读教学逐渐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尽管部分教科书向学生提供了泛读材料,但大部分阅读材料都是文学材料改编后的简易读本,其体裁单一,话题沉闷。此外,由于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和学生过四、六级考试的实际需要,泛读教学时间被极大缩减,几乎只占据精读教学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教师的认知是阻碍泛读教学的另一因素。国外专家Macalister通过对新西兰36名语言教师的电话采访发现尽管大部分教师对于泛读的积极作用持肯定态度,却并未在课堂上实施泛读教学。[17]Renandya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泛读教学中角色的转变仍持抵触情绪,部分教师甚至拒绝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地位。在我国的精读教学中,教师长期处于教学的中心和支配地位,而在泛读教学中教师则应扮演组织者、策划者和协助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中心地位,在短期内很难被部分教师接受。[2]
此外,学生对泛读的有限了解和消极态度也是泛读教学的阻碍因素。学生往往对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主导作用和短期内获得的学习效果有较高期待。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受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驱使,持续的沉默阅读和教师的新角色显然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相抵触。再者,由于长期受到精读教学的影响,学生习惯了阅读前被指导、阅读时被监督,阅读后被测试的模式,倾向于在教师的支配下被动、机械的学习。泛读带来的新模式和新角色不利于学生主动接受。
针对上述我国大学英语泛读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首先,学校管理者和决策者对于泛读重要性的意识应该被唤醒。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和学校管理层的束缚,教师即使有改革阅读教学的决心却因为得不到校方的支持和肯定而导致想法无法顺利实施。为了将泛读教学融入课程设置,教师首先应该被赋予自由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的权利。参与泛读教改项目的教师应主动与校方权力阶层沟通和协商,向校方要求将课堂泛读学习合理化,增加课内泛读学习时间和行使教师选择阅读教材的权利。有条件的高校教师还可以要求校方建立泛读教改专项基金,以确保泛读教学的正常进行。
其次,教师应“与时俱进”,时刻保持与国际学术接轨,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并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教学方法应适应新时代和新教改的要求,勇于打破陈规、实施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标准的先进教学方法。通过泛读教学,教师协助学生实现自主、自动化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语言偶然习得。将泛读融入课程大纲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外同时展开教学活动。将泛读用于课堂内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调整课程设置,修整授课计划,为学生安排专门的泛读时间,学生则在教师的组织下独立地默读并开展泛读活动。将泛读延伸至课堂外时,教师可通过QQ、BLOG等先进网络技术布置阅读任务、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悦阅读,并帮助解决阅读困难。
再次,为转变学生对泛读的消极态度,教师在实施泛读项目之初可向学生介绍泛读教学的实施计划和对学习者的积极作用。教师可向学生强调泛读教学的持续性和优于精读的有效性。考虑到课本所提供的泛读材料大多题材陈旧、单一并且超出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教师可自行准备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动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难度适当、话题新鲜有趣、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阅读材料。此外,为确保学生的阅读进度和质量,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读后活动,如:推销我最喜爱的书或文章、话剧表演书中故事、用故事中的核心词汇编撰故事、制作个性书签等。教师应将读后活动和读后测试区分开来,用新颖有趣的读后活动代替枯燥紧张的理解测试练习。
近年来,在各类大学英语教科书中泛读材料有了一席之地,部分高校教师开始意识到泛读对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积极作用,并在课堂上尝试开展泛读教学。尽管如此,与国外泛读研究相比,我国的泛读教学理论缺乏、实践尚不成熟,现阶段的泛读教学不尽如人意,“泛读课远未起到其应有作用”。[18]回顾和梳理了国外的泛读教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阻碍泛读教学的主要因素,尝试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后续研究将就泛读的实施和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大学英语泛读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Carrell,P.L.,&Carson,J.G.Extensive and intensive reading in an EAP setting[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7,16(1):47-60.
[2]Renandya,W.A.The power of extensive reading[J].RELC,2007,38(2):133-149.
[3]Har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 ng[M].London:Longman,1983.
[4]Barnet,M.A.Reading through context:How real and perceived strategy use affects L2 comprehension[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8,42(7):150-162.
[5]Davis,C.ER:An expensive extravagance?[J].ELT Journal,1995,49(4):329-336.
[6]Grabe,W.,& Stoller,F.L.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reading[M].London:Longman,2002.
[7]Day,R.R.,& Bamford,J.Top ten principles for teaching extensive reading[J].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2002,14(2):136-141.
[8]Nuttall,C..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 ss.,2002.
[9]Anderson,N.J.Reading speed:Activitiesforthe classr oom[J]..English Teaching Forum2000,38(1):21-28.
[10]Krashen,S.D.The power of reading: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M].Englewood,CO:Libraries Unlimited,1993.
[11]Renandya,W.A.,Rajan,B.R.S.,& Jacobs,G.M.Extensive reading with adult learners of English asa second language[J].RELC Journal,1999,30(1):39-61.
[12]Elley,W.B.,&Mangubhai,F.The impact of reading onsecondlanguagelearnin g[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83,19(1):53-67.
[13]Gardener,D.Vocabulary input through extensive reading:A comparison of words found in children’s narrative and expositoryreadingmaterials.[J].AppliedLinguistics,2004,25(1):1-37.
[14]Horst,M.Learning L2 vocabulary through extensive reading:A measurement study[J].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2005,61(3):355-382.
[15]Yamashita,J.Extensive reading and development of diffe rent aspects of L2 proficiency[J].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EducationalTechnolog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2008,36(4):661-672.
[16]Day,R.,&Bamford,J.Extensive read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8.
[17]Macalister,J.Investigating teacher attitudes to extensive rea ding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Why isn’t everyone doing it?[J].RELC,2010,41(1):59-75.
[18]夏赛花,吴古华.英语泛读课的现状和改革[J].外语界,1997,(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