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实践意义

2013-08-15 00:49陈菡菡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影响力权力辅导员

陈菡菡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管理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它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前者是以职位、权力影响和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抗性的特点。后者是以品格、素质、魄力、情感、个性来影响与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当高校辅导员以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时,也同样会给大学生产生上述两种不同的影响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社会大变革带来的大学外部环境变化、大学组织系统内部管理体制以及年轻一代辅导员队伍成长过程的特殊性等诸多因素,许多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过多地依赖权力性影响力,未能很好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在管理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如何在弘扬大学文化、彰显大学精神的宏观背景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与渠道,大力提升和扩大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便成为当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有待矫正的高校辅导员权力观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是一句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时尚政治术语,但它通常都是针对那些手握大权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并往往与反腐倡廉问题连在一块。其实,权力观的范畴恐怕比人们想象的要广泛一些,只不过领导干部的廉政自律是最主要的对象和最有现实针对性而已。根据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在任何一个群体或组织,既然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分,既然管理者拥有一定的权力,不管其级别高低、权力大小,自然就有一个管理者或领导者如何对待权力和怎样行使权力的权力观问题。

高校辅导员也不例外。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责任,大学这一组织系统于是赋予其相应的职位权力,大至学生的选优提干,小至新生的宿位安排等等。尽管其权限不大,相比较于地方行政官员,甚至大学里的行政管理干部来说微不足道,但毕竟也是一种权力的体现。加之辅导员享有上级权威文件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所规定的行政级别待遇,又是作为高校教师系列的辅导员明显不同于一般专任教师之处。这样,客观上就产生了一个应如何准确把握和正确行使辅导员权力的现实问题。

当我们把辅导员的法定权力放到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进行考察时,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权力,如大学教师对大学生考试之评分权,学术委员会成员对教师科研成果之评判权。“教育权力保障教育世界的公共秩序和交往理性,使得教育这种公共生活的形式和空间得以存在,从而使学生在教育生活中获得平等的权力和权利”。[1]辅导员权力被确立所带来的,一方面是高校大学生管理的众多规程和环节通过辅导员工作平台得以贯彻实施,另一方面是被教育管理者——大学生对辅导员产生了一种敬畏感,两者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问题是,高校辅导员如何理解和使用这种特殊的权力,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大学管理实践表明,并非所有辅导员老师都能全面理解并合理使用这种权力。从客观原因分析,由于我国大学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形成的浓厚行政色彩很难在短期内消除,大学管理行政泛化涛声依旧,某些方面还有加重之势。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给原本就十分艰巨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并间接影响着辅导员对权力观的认识波动。从主观原因分析,不少高校辅导员除了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或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或管理能力所限、或经验积累不足之外,更主要的是职业定位不准以及由此带来的权力观认识偏差。如上所述,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其实包括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这是性质不同、作用不同但又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辅导员对此往往缺乏一种辩证的解读,未能把法定职位权力和自身的管理才能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对大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教育影响。因此,不少辅导员一方面对与自身品德修养、学识才能等密切相关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缺乏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则以学生的上级自居,尽其所能将法定权力最大化。以为凭借其权威性和强制性,便可轻而易举完成这项富于挑战性的工作。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缺乏以人为本、以理服人的大学管理理念,动辄以领导者的身份发号施令,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因权力使用不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事情时有发生,以权谋私在高等学府也并非个案。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之所以得不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与辅导员权力观认识上的偏颇和权力使用的不当不无关系。这种存在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偏离大学精神的权力观亟待矫正,各种滥用权力的现象必须纠正。否则,很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伟目标,辅导员也很难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乃至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二、具有多重意义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如果仅仅从一般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提升领导者或管理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意义,一般来说无非是使领导或管理者获得群众更多的理解和信赖,拥有较高的领导威信,在组织内部形成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管理的有效性。但我们在考察作为大学管理范畴的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之实践意义时,则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论述上,而应从大学的特殊功能、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征和辅导员教师的成长需求入手。

从大学管理文化建设的角度看,提升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构建人本化大学管理的题中之义。学校本来就是“一种复杂的教育组织”。“学校组织区别于其它组织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学校作为一个社会规范化的机构,是以培养人为主要任务的,学校组织的成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大学尤其如此。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素质人才之所。大学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学术组织,这是它与政府、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所在。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础上,还具有引领文化的第四大功能,必须成为社会文明的旗帜和世风道德的楷模。“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3]“无视大学组织内部的各种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大学组织所具有的内在属性,也不可能实现有效的管理,维持组织相对稳定的运作和推进组织变革的发展”。[4]人本化管理是大学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坚持传统大学之道、凸现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和必然条件。人本化的管理强调尊重人的存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所以,只有不断提升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才能逐渐淡化行政化色彩、尽量避免强制性权力的泛用现象,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真正构建符合大学精神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从被管理者大学生的层面看,提升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培养大学生高尚品德的重要途径。今天的大学生从小就在一种开放、多元的文化中成长。在开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在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们希望有更高程度的公平、竞争与开放的成长环境。大学阶段又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变化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场合,都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界诸多论者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无不强调大学管理必须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体现民主、平等精神。如薛天祥在《高等教育管理学》一书中就这样分析:“组成高教系统的主导性成员——教师是以掌握专门知识为标志的,代表着一种知识群体,因此,对他们的管理要符合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和以个人脑力劳动为主的集体性活动的特征;高教系统的主体性成员——学生是18岁以上、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青年,因此,对他们的管理和协调方式要符合他们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5]当代大学生除了主体意识较强之外,他们对辅导员老师更是寄予很高的学术、能力、特别是道德期望。如何使管理方式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相信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善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辅导员因工作关系与大学生们朝夕相处,是大学教职工中最接近学生的一线老师,在年龄、阅历、教育背景以及性格特征等方面也与大学生十分相近。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大学生对学校干部教师的总体评价又集中表现为对他们最熟悉的辅导员老师的评价。因此,只有建立在自身高素质强能力基础上的辅导员,才有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将学生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获得学生的真心爱戴。

从管理者辅导员的层面看,提升非权力性影响力是辅导员自身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基本呈年轻化、高学历化之势。辅导员工作一般由新进入高校的毕业生担任。除了个别终身从事这一职业的辅导员外,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今后无非是从两条途径继续发展:要么步入仕途担任行政管理,要么回归专业从事教学科研。为数不少的领导干部的个人履历表上都有辅导员经历的记载。这一事实表明,辅导员经历成了他们今后漫长工作历程的起始阶段,而这个起始阶段在他们今后的发展中又显得至关重要。每个人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不同工作风格、养成的不同思维习惯等势必影响其日后的工作状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任辅导员时经常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人和一个任辅导员时与学生真诚相见的、亦师亦友的人,他们从政以后会有同等的群众观点、领导威望和工作业绩。高校必须从关心青年教师成才的长远目标考虑,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既要通过选拔、教育培训、交流使用等途径,向教学科研单位和党政管理部门输送人才,更要严格要求,努力提升辅导员在学生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从源头上和关键处加强辅导员思想品德和作风建设,为他们今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大学不能没有教育权力,但更需要人格魅力。能否发挥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以及这种影响力之大小,都直接影响大学管理的人本化和民主化程度,事关大学生和辅导员老师两大群体的健康成长。只有努力提升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形成具有人文性、学术性、开放性、批判性特性的大学文化,使大学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三、坚持德才兼备,不断提升非权力性影响力

与社会组织所赋予的权力性影响力不同,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个人的素质和行为所产生。在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之大小,主要取决于辅导员自身的品行、学识、能力、情感等综合因素。辅导员要扩大这种影响力,出色地履行职责,则必须从德、才、能、情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非德才兼备则很难取信于学生。

首先必须不断提升人格魅力,这是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最基本因素。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所谓“德高而望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就是这种感召力。大学所要培养的首先是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大学生不仅要获取知识,还要获取良知。“我们不仅要求大学在知识上有权力教育学生,同时我们还要求大学在道德上有资格影响学生。”[6]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促进大学生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理论观点、逻辑分析以及工作要求等能否完全得到学生的认同,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个人品格及其产生的感召力。因此,辅导员老师在师德修养方面理所当然应有极高的标准和要求。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恪守公正公平的社会准则,践行廉洁奉公的道德规范,淡泊名利,以身作则,然后才能以高尚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然后才能对学生中一切不正之风、丑陋之习进行理直气壮的批评教育,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否则,辅导员精心设计的各种教育方式都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会在学生面前失去话语权。

其次是增强学术意识,提高人文修养。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高文化的特殊的群体,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点。在大学校园里,他们崇拜真理但不崇拜权力,追求卓越而拒绝平庸。只有功底扎实、博学多才的老师才能获得他们的敬仰,成为他们的心中偶像,包括专职辅导员老师在内。辅导员若要扩大非权力性影响力,不仅在精神世界要成为身正为范的人格楷模,在学术领域也不能是毫无建树的平庸之辈。不可否认,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比以前有明显提高,但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都有高学力和高才能。辅导员必须克服学历优势所带来的自满情绪,克服学术水平不必与专业教师等量齐观的松懈思想。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潜能,不断提高学识水平。不仅要巩固更新原所学专业知识、了解熟悉现任职的学生专业知识以及与学生管理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最好还要具备与日益丰富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相适应的必要才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不会苛求每个辅导员老师都文武全才,但在某个学术领域有专门研究或在某种艺术形态上有一技之长的辅导员确实更受其欢迎。这就要求我们的辅导员必须改变单一的知识结构,努力实现知识更新,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学识修养。高校也应为日常事务繁多的辅导员业务提升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如学历或非学历教育、跨校或跨界交流等等。当辅导员拥有广博的学识时,他们的大学教师身份才会为更多学生所认同,他们与学生之间才会有更多共同语言。这样,其非权力性影响力必然得到扩大。

再次是锻炼提高管理能力,充分体现管理育人。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环节多,涉及面广,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而大学生管理还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要扮演好引导者、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等多重角色,这就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不少年轻教师之所以对辅导员工作望而却步,主要原因也在于此。大学生管理中大量的是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从表象看似乎不需要多大学问,其实不然,它有着很高的管理能力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不仅应具备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还应熟悉高等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决策能力。这些能力不仅仅是辅导员富有成效开展工作、扩大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必备条件,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辅导员应不断总结经验,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驾驭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能力。

此外,情感交流也是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辅导员不能忽略其作用。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心智比较成熟,感情比较丰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尤其当他们遇到困扰或碰到挫折时,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他们更希望自己的辅导员是一个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但提高实效性的重要前提是应富有创造性,所以从某个方面说也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应做到情理交融。辅导员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也好,管理也好,服务也好,只能采取平等交流、相互探讨的方式,努力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他们的心。要确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从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入手,通过情感交流,把自己融入学生中,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学生的心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才能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最佳效果。

[1]金生鈜.论教育权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49.

[2]黄志成,程晋宽.现代教育管理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70-171.

[3]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

[4]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8.

[5]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3.

[6]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94.

猜你喜欢
影响力权力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天才影响力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权力的网络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